「團餐」真難吃的背後,是個更嚴重的問題
五一小長假馬上就到了,你們都到計劃好去哪兒旅遊了嗎?現在正是大眾旅遊時代,旅遊休閑已成為大家的生活常態。如果你是跟團出去旅遊,你關注過旅遊團餐么?這些菜,你都會吃完嗎?
最近,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的科研人員對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薩這四個城市的餐飲場所的消費者進行了現場調查,結果表明,在餐飲場所,遊客群體是食物浪費的重災區。
之所以選擇四個城市,我們主要考慮了地域差異和城市類型。北京是首都,北方綜合性城市,菜系豐富;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南方大都市,總體以南方菜為主;成都作為西南核心城市,川菜為主的特色鮮明;拉薩作為典型的青藏高原民族特色城市,代表了一個特色的飲食類型。
我們的調研採取了現場稱量的方法,對所有消費者浪費的菜品用電子秤進行稱量,然後對菜品進行分解。每個城市的樣本按同樣的方法進行選取,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獲取。
拉薩旅遊者餐飲浪費情況最為嚴重
調查數據顯示,總體來看,四個城市遊客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餐每人 103 克,明顯高於當地居民食物浪費量的每餐每人 88 克。
四個調研城市旅客和當地居民食物浪費量比較圖
而四個城市的食物浪費情況存在一定差異:拉薩作為富有民族特色的高原旅遊城市,遊客食物浪費量明顯高於當地居民食物浪費量;上海遊客食物浪費量略高於當地居民食物浪費量。在北京和成都兩地,遊客浪費量則略低於當地居民食物浪費量。
考慮到這四個城市代表了不同的菜品特色,這個結果可能與各地食物的烹飪特色和被民眾接受程度有關,也可能與遊客的就餐偏好或者餐廳食物的口味有一定的關係。
就餐信息不充分是主要問題
遊客食物浪費之所以嚴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觀上說,主要是由於就餐信息不充分導致的。這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遊客的旅遊消費屬於典型的異地消費,絕大多數遊客在餐飲場所消費屬於一次性消費,與當地居民相比,遊客對就餐餐館的菜量把握不足。
尤其是我國的菜系種類多,南北菜量差異巨大。比如說,東北地區一份菜菜量可能會相當於江浙地區兩份。在遊客點餐時,可能自己並沒有很好的把握菜量,餐廳也沒有及時提醒,因此,往往等菜端上來了遊客才發現,哎呀,點多了。
東北地區的菜量:份量大!
江浙地區的菜量:相對量少(圖片來自網路)
點了特色菜,口味卻不能適應
遊客對旅遊地的菜品口味的不熟悉也會導致浪費。很多遊客為了體驗旅遊地的特色飲食,在點餐時會趨向於點很多地方特色的菜品和食物,但很多當地的「特色美食」可能並不為多數遊客所接受。「吃不慣」、「不好吃」同樣是造成遊客食物浪費的重要原因。
以拉薩市為例,藏耙是備受藏族同胞喜愛的當地特色美食,但是,很多遊客卻不一定能接受這個味道,造成浪費也就在所難免了。
人們在旅遊過程中的消費水平更高
在主觀方面,相對於日常居家消費的生存型消費,旅遊消費屬於享受型和發展型消費的高級階段。在旅遊消費過程中,遊客會比平時更加放鬆,消費水平更高。因此,在就餐方面,相比平時就餐點菜量會明顯增加。
而對於食物的需求量則可能會因旅途中各種不適造成食慾下降。比如,此次調查中,拉薩市遊客食物浪費量最高,明顯高於本地居民。除了口味不適應等原因外,高原反應導致多數遊客身體不適,食慾下降,但旅遊團或接待方依然按照消費標準供餐,是造成食物浪費的重要原因。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遊產業的發展,旅遊已經成為居民日漸普遍的生活方式。根據國家旅遊局數據,2017年我國國內遊客達到50億人次,數量驚人。但從人均旅遊頻次看,我國人均旅遊頻次不到4次每年,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巨大發展潛力。這意味,未來我國會有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會以遊客的身份行走在祖國和全世界的大地上。
關注並推動減少遊客旅途過程中的食物浪費,不僅對減輕旅遊目的地的資源環境壓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倡導文明旅行、構建居民綠色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幾年前,我在拉薩的一家餐館調研,遊客們吃完了就走了,我推開包間的門正要進去稱量,突然發現服務員在吃遊客吃剩下的東西。我一下子就愣住了,也有點心酸,這個場景讓我終生難忘。我有時候也在思考我們研究食物浪費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場景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里。我想,在我們身邊還是有很多人是吃不飽的,所以,節約糧食,認真對待每一份食物,對於我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但對於合理利用社會資源、保護自然環境發展等方面,都將有很大的推動。
作者:王靈恩
來源: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推薦閱讀:
※吃蛋黃對健康不利嗎?
※肥胖、腹瀉、抑鬱?那是因為你不了解無麩質飲食
※夏日將近,來一瓶藍色葡萄酒消暑可好?
※「我下周一定開始節食?!」,那你是沒聽說過不用少吃的節食計劃
※什麼人不能吃榴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