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的紀錄片造假讓你失望了?說這話的你同樣讓人失望

擁躉無數的BBC最近翻車了,原因是被爆出紀錄片涉險造假:

《新京報》官微上對BBC造假事件的報道

很多人覺得自己被欺騙了感情,甚至有媒體直接用「感覺被渣男欺騙了感情」來形容:

「欺騙」,成了「BBC造假風波」里最核心的關鍵詞之一。

這不僅顛覆了他們對BBC紀錄片一直以來高山仰止般的信仰,更讓他們沒辦法再相信那些紀錄片里的每一個畫面:它們是真的么?這裡是合成的還是擺拍的?甚至是不是那幫英國佬為了追求某個效果生造的?

但在徹底否定BBC尤其是他們的紀錄片、尤其是這些人的玻璃心咔咔碎一地之前,我們想讓大家冷靜一下,或者說的直白點,我們想唱唱反調。

事實上,這次爆出來的《人類星球》《冰凍星球》和《行星地球2》,並不是BBC第一次「擺拍」。

2017年的《不為人知的澳大利亞》就存在這個問題。在那部紀錄片中,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在為一位去世的朋友守靈時喝酒,這個場景被寫成派對,這些居民還被描述為「酗酒上癮」。

例子不勝枚舉。且不說「需要」擺拍的人類學紀錄片,即便是連生態學紀錄片也沒能逃過這個魔咒。在《沙漠:火爐中的生活》里,BBC用馴化的狼來代替野狼,在馴獸師的指導下,完成了某些特殊鏡頭的拍攝。

而在《冰凍星球》中,北極熊產仔的畫面被爆是在荷蘭一家動物園中拍攝的,甚至連雪都是假的。可這些內容通過剪輯被連綴在一起之後,卻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真實」。

擺拍也好,編劇也罷,都是為了一個節目更加精彩而做出的「美學層面」的調整。

沒有任何一個紀錄片工作者敢說,他拍攝的是客觀意義上的「事實」。

實際上,只要有了取捨、剪輯、編排和表達,就一定不是真實的。

站在這個角度上說,BBC的「造假」,無關宏旨,只能說是一次沒有考慮後果的人為事故。

這麼錯綜複雜的剪輯、攝影和鏡頭調度,到底是真還是假?(《地球脈動2》)

當然,不僅僅是BBC,那些彪炳影史的紀錄片大師們,一樣有過「擺拍」、「搬演」的黑歷史。

被稱為紀錄片之父的羅伯特·弗拉哈迪拍攝的《北方的納努克》(1922)就是一部充滿了擺拍和表演的紀錄片。

《北方的納努克》(1922)劇照

而這幾年大熱的獲獎紀錄片,諸如《殺戮演義》、《羅馬環城高速》以及《海上焰火》,則擺明了是按照某一敘事模式「擺拍」出來的紀錄片——假若它們還能被稱之為紀錄片的話。

紀錄片之所以會有擺拍,是因為擺拍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更加戲劇性地還原故事所需要的觀賞性。

對於拍攝對象,進行一定的加工,讓其更有可看性,並不是創作上的禁區,也不是創作上的禁錮。整個創作動機的關鍵在於,導演要對事實進行一次什麼樣的「擺拍」。

回到《人類星球》這個個案上,造假的樹屋是為了BBC而建造,所以這很難令人接受,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拍攝對象的本真的生活,用劇本代替了現實。

而用馴化的狼代替野生狼;在動物園中拍攝素材「嫁接」到野生動物上,這純粹屬於「藝術再加工」,只要不是精神潔癖、吹毛求疵,都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能不能接受紀錄片中的擺拍,完全在於擺拍的目的是什麼。

「眼見為實」是有欺騙性的。人們之所以願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在於這些「視覺上的」呈現是不是能滿足他們對於某種事物的幻想——無論這個表達是真還是假,是本真記錄還是擺拍搬演。

備受好評的《地球公民》,實際上就是一部「胡攪蠻纏」的紀錄片。

在這部紀錄片中,尚恩·莫森用各種各樣的視頻素材,加上自己撰寫的半文不白的解說詞,大致上說明了人類對於寵物和經濟動物的「殺戮」和「虐待」。

《地球公民》控訴了人類對待動物暴虐野蠻的一面

雖然看得驚心動魄,但誰都知道,這是一種偏執的、以偏概全表達。

即便片中所有的素材,都是「真實記錄」下來的,但影片最終的結果,卻不見得就是「真的」。

在這個基礎上,另一個問題浮現了出來:謊言和真實,究竟有沒有涇渭分明的邊界?

或者換個說法:人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用主觀偏見代替了客觀真實的?

有兩個相互矛盾的例子可以提供觀點。

1986年,著名攝影師傑夫·沃爾在蘇聯-阿富汗戰爭期間拍攝了一張名為《將死士兵的對話》的照片。

《將死士兵的對話》(傑夫·沃爾)

在照片上,一大群即將死亡的士兵在彌留之際呈現出了各種心態和形態。照片氣度驚人,完完全全地表達了戰爭的殘酷,以及在死亡面前人類或是戲謔或是恐慌的渺小。

《將死士兵的對話》(局部)

《將死士兵的對話》(局部)

《將死士兵的對話》(局部)

《將死士兵的對話》(局部)

2012年,這張照片拍出了366萬美元的天價。

事實是,這並不是一張真實的戰地照片,而是一張「擺拍」的照片。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是沃爾找來的演員。可直到現在,很多人依然不願意相信這是一張擺拍的照片。

另一相反的事件,發生在卡帕身上。

1936年,卡帕在西班牙內戰前線拍下了《士兵之死》。

《士兵之死》(卡帕)

照片太過於戲劇性,而且是一張孤品,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擺拍的作品。

直到前幾年,卡帕的一些遺失的膠片被發現,完整地再現了這位士兵生前和死後的圖景,人們才相信卡帕真的拍攝出了一張超越人類對死亡想像的「真實」的照片。

類似還有下邊這張圖:

《硫磺島上升起星條旗》

這張拍攝於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場硫磺島戰役中的照片,大大鼓舞了美軍反擊日本人的士氣。卻在幾十年後被發現:這張照片是在硫磺島戰役結束後擺拍的,並非像報道中說的,拍攝於美日雙方交戰正酣的間隙。

其實類似於這種造假和擺拍,我們能找到相當多的證明。

但這真相,真的能替代這些已經成為藝術品的作品,傳遞給我們的震撼嗎?

對於藝術品(電影、照片)來說:當作品的「呈現」,和人們腦海中所想像的現實愈加「相似」(alike)的時候,主觀就越能代替客觀,成為人們所「料想」的現實。

而真實的東西,則太過於戲劇性或者太過於沒有戲劇性,超過或無法滿足「相似」(alike)這個條件的時候,則會被人拋諸腦後,倍加質疑。

所以,本沒有什麼真實可言,只有人們選擇和展示的「真實」,以及人們選擇性相信的「真實」。這種真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而是文化層面的,它滿足了人們對於遙遠現實、自我贖罪以及文化偏執的幻想。

文丨乙菽

推薦閱讀:

TAG:BBC紀錄片 | 紀錄片 | 英國廣播公司B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