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八卦並非伏羲畫制

伏羲畫八卦只是一個傳說,並沒有十分確鑿的證據。我們知道卦的最早的知識來自於《周易》古經,但古經中只有六爻卦。而且古經中並沒有記載八卦的來源,也沒有說明六爻卦與八卦之間的關係。古經中並沒有關於八卦的任何直接的知識。

我們獲得有關八卦的最早知識來自於《易傳》,《易傳》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作品,而古經是西周早期的作品,這兩部分內容相去幾百年,沒有相一致的思想。《易傳》只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者試圖理解古經內容的作品,它們是最早研究古經文內容的文獻。它補充了八卦的知識,八卦來歷以及八卦與六爻卦的關係。這才有了伏羲畫八卦的說法。據這個說法,伏羲觀物取象,依據取象比類的規則創製了八卦的符號用來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事物。我們的問題是,《周易》古經中所缺少的八卦知識正是這些嗎?我們要明確這些知識其實並非來自於古經文。

檢驗伏羲畫卦說是否合理的唯一標準是,八卦意義的上述定義能否幫助我們正確解讀經文內容。眾所周知,古經文內容仍舊未被正確解讀,古經文究竟是在說什麼從古至今還都是謎。如果八卦代表八種自然事物的關係不能幫助我們正確解讀經文,也就意味著這些知識並不屬於古經文,況且它們也的確並非來自於它。所以,我們對於伏羲畫卦的說法要持審慎的態度,不可直接當作事實去對待。

我研究《易經》略有小得,去年出版了《周易探源》一書。我理解古經文內容時不需要八卦與八種事物的對應關係。而是需要我國陰陽學說的一個早期形態。其實古人最早的陰陽觀念,來自於他們對春夏秋冬季節更替,以及與之相應的物象變更現象的觀察而建立的,它們是這些現象在人們的頭腦中的反映。所以,陰陽觀念所代指的是具體事物和現象,並不是抽象的概念。陰陽這兩個字最早的含義就是寒暑二氣,也就寒與熱的天氣。春夏為暑熱之氣,秋冬則是寒涼之氣。春夏為陽,秋冬是陰。

春為暑熱之漸,夏為暑熱之盛,所以春夏便區別了陽熱的大小與強弱。秋為寒涼之漸,冬為寒涼之盛,所以秋冬便區分了寒暑之氣的大小與強弱。所以春為小陽,夏為大陽,秋為小陰,冬為大陰。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少陽、太陽、少陰、太陰。所以古人的太少即是今人的大小。

為了表述四氣與四象學說的具體內容古人創製了二爻卦的四個符號用來代表小陽、大陽、小陰、大陰以及春、夏、秋、冬四時,並賦予其生、長、收、藏的意義。

春天的時候,萬物發生,由里出外,這就是春曰發陳,也就是生,使用少陽這個符號來代表;夏天的時候,萬物長成,行健泄氣,若所愛在外,這就是夏曰蕃秀,這也是長,使用太陽這個符號來代表;秋天的時候,萬物收成,由外向里,這就是秋曰收斂,也就是收,使用少陰這個符號來代表;冬天的時候,萬物盡藏於居處之里,外無陽氣,是謂冬曰閉藏,也就是藏,使用太陰這一符號來代表。生長收藏概括了與四時相應的物象的特徵。四氣和四象的學說就是我國陰陽學說的早期形態的主要內容,二爻四象卦是這個學說的符號語言,如數學工具之於物理。這些符號的意義是早期陰陽學說的具體內容賦予的,並不單純取決於這些符號自身的特性。

三爻八卦以及《易經》六爻卦都是在早期陰陽學說賦予二爻卦的特定意義上的延伸。沒有早期陰陽學說的具體內容作基礎我們就不能很好理解經文內容。八卦這些符號是我國陰陽學說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不可能先於文字而存在,更不可能被無中生有的創造出來。《易經》經文的具體內容也不能證明八卦與八種自然事物之間這一對應關係,也就意味著這個關係不是來自於古經文,它與古經的思想並不一致。

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者為填補古經文八卦知識的缺失,將傳說看作史實記載於易傳中,反而給後人正確理解古經文內容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再者,《周易》六十四卦的符號與卦爻辭的文字部分本就是一個整體,不存在一個先畫卦畫再填卦辭爻辭的過程。《易經》的內容看似龐雜,卻有著統一的卦象命名規則與爻辭釋爻的規則,正如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掌握了它的原理,具體內容也就更容易理解了。我們研究《易經》就要從一入手,而不是多。

易經和八卦本身並不是我國文化的源頭,它們是哪個源頭髮展到一定階段的合理產物,我們研究傳統文化研究它起源那將是比易經和八卦更為久遠的事物或思想。易經可能是我國最早的文字作品,但語言和思想是要比文字更久遠的東西。


推薦閱讀:

三易重組商業文稿 - 第五篇
八卦和六十四卦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推背圖用的是64卦?
八卦究竟代表什麼意義?下

TAG:周易 | 五行八卦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