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建立政權的白人們,你認識幾個?

說起來你可能並不相信,清朝之前的歷史長河裡,中國東部曾與許多白人族群發生聯繫,中原地區及東部其他地區也曾有白人分布,甚至有白人在中原建立政權。當然,這些「白人」絕大部分不是純白人血統,而是黃白混血人種,或者說是黃白過渡人種。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他們吧。

一,斯基泰人

斯基泰人,世界上最早的游牧民族,是白人中雅利安人一支。根據考古顯示,商朝晚期中國地區斯基泰人的活動範圍達到巔峰,一度到達黃河河套地區。

歷史上,雅利安人摧毀了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個: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並發明了種姓制,奴役了印度土著。然而,斯基泰人東擴的腳步卻被商朝人阻止,今天在殷墟殉葬坑就發現了許多白人骸骨。

斯基泰人退出蒙古高原後,並未消失,其中亞、西域地區後裔被中原王朝稱為塞種人,在其後數千年中,數次影響中國東部地區。

二,月氏人

1,貴霜

月氏(音月支),古代譯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分布在河西走廊祁連山麓,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後部分西遷稱為大月氏,大月氏擊敗當地大夏政權在中亞立足,上百年後建立貴霜帝國。張騫出使西域,聯繫的大月氏就是說的這個民族。

因為貴霜帝國時月氏人已是白人,所以人們對月氏人人種有爭議。關於原始月氏人人種爭議有:黃種羌人、白種吐火羅人、黃白混血人種等不同說法。吐火羅人模樣:圖左

2,北涼

月氏留在故土的人被稱為小月氏,後與包括羯族、匈奴在內的多個民族融合,演化為盧水胡(黃白混血)。於397年--460年建立北涼,後被北魏消滅。

三,羯(jie)人

羯人作為南匈奴的奴隸遷入中國,信仰祆(xian)教,後與匈奴獨立開來。《晉書》記載羯族人長相「深目」「高鼻多須」可基本斷定為白人。五胡亂華時期,羯族石勒建立後趙政權(319年-351年),一度統一黃河流域。不過,羯族統治十分殘暴,因而被冉閔報復性屠殺,後來漸漸消失在歷史長河裡。

羯族到底從哪裡來,目前為止歷史學家們也沒能搞清楚,比較值得一提的說法是:1,栗特人。前與斯基泰人有關,後與昭武九姓有關,白人。2,多源頭混合部落。3,比較奇特的說法是,猶太人十二支派,白人。(呃……猶太人消失的十二支派找到了?!)

四,丁零人

丁零人亦作丁令、丁靈、釘靈。又稱高車、狄歷、鐵勒,敕勒。匈奴人稱其為丁零,鮮卑人稱其為敕勒。黃白混血人種。今天漢族、維族均有丁零人後裔分布,有人認為今天涅涅茨人為殘存丁零人。

1,翟魏

383年淝水之戰後,黃河流域的丁零人翟斌起兵反前秦。388年丁零人首領翟遼在黃河南岸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建立魏國,自稱大魏天王,史稱翟魏。這個國家較小,只有三萬餘戶。392年被慕容鮮卑燕國所滅。

2,六鎮起義

南北朝時期,北魏末年,魏國北方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起兵發動起義,後被鮮卑和柔然聯合鎮壓。其中丁零人作用巨大。

後世宋朝郭茂倩輯《樂府詩集》中保存的《敕勒歌》是敕勒族的一首著名的民歌,其中最後三句為國人所熟知。《敕勒歌》內容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五,鐵弗族

鐵弗族,五胡亂華匈奴的一支,也稱鐵弗匈奴。407年赫連勃勃在朔方地區建立過大夏政權,史稱「大夏」或「胡夏」,為匈奴最後的輝煌。胡夏統治者荒淫殘暴,431年被鮮卑北魏消滅。

《魏書·序記》載:「國有匈奴雜胡萬餘家,多勒種類(指羯族)……」鐵弗人是匈奴父系和鮮卑母系通婚,又雜處丁零人而成的,猜測含有部分白人基因。

六,鮮卑慕容部

1,慕容諸燕

鮮卑慕容部於352年~436年間,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西燕、北燕等國號為燕的政權。最終南燕於410年被劉裕消滅,北燕於436年被北魏消滅。此支慕容部便消失於歷史記載。(《天龍八部》慕容複復國的是七八百年前的燕國?)

根據《異苑》記載,晉明帝被稱為「黃須鮮卑奴」,「帝所生母荀氏,燕國(燕地)人,故貌類焉」;《晉書苻堅載記下》前秦氐人苻堅罵慕容沖為"白虜";鮮卑拓跋部似乎也稱慕容部「黃頭鮮卑」。由此可知,慕容部有許多白人特徵,猜測鮮卑慕容部為黃白混血。

新聞報道的慕容氏後裔:

2,吐谷渾

同源吐谷渾在青海地區一直堅持到唐朝。663年吐谷渾被吐蕃滅亡,首領攜帶部分部眾投靠唐朝,被稱作退渾、吐渾。五代時散於蔚州等地,曾附屬於沙陀李氏,後屬後晉石氏。936年燕雲地區割屬契丹,附契丹(居然又跑到了北魏發家地!)。12世紀後,返回青海,與留守群眾相聚(過了200年返回?!)。元朝時,被稱作西寧州土人。一些學者認為今青海土族即吐谷渾的後裔。

七,安史之亂

唐朝時期,先是內遷許多胡人到中國東部,後又有許多中亞白人經商、避難進入中國,在中國形成為數眾多的胡人聚集區,甚至設立了許多胡人行政區。伴隨著胡人內遷東部,許多地區漢人逐漸胡化。

盛唐時期,唐玄宗過分信任胡人,尤其是面對河套栗特人、突厥人組成的「六州胡」叛亂依然沒有清醒認識,不聽勸告,重用栗特人安祿山,將河北三鎮的兵權交給安祿山。

755年安祿山聯合史思明(突厥阿史那氏後裔)、同羅、奚、契丹、室韋等民族15萬人發動叛亂,建國號燕,史稱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堪稱一次聯合國大戰:

燕國一方:安祿山粟特人,史思明突厥人。麾下除漢人外,還有以突厥、契丹、奚為主,回紇、仆固、同羅、室韋、鮮卑、渤海、黑水靺鞨、昭武九姓、柳城胡、高句麗 、扶余、 新羅等胡人為輔參與。

唐朝一方:李隆基漢人,李亨漢人。麾下除漢人外,還有回紇軍隊為主,高句麗,突厥,羌,鐵勒,鮮卑,庫莫奚種人,契丹,百濟,波斯等胡人為輔參與。

更奇葩的是:燕國一方,獨當一面的主要將領中漢人居多。唐軍一方,獨當一面的主要將領中胡人居多。

安史之亂爆發於唐王朝腹地,歷時七年零二個月,重創了唐朝,唐朝從此由盛轉衰。

唐人張籍所作《永嘉行》就是對安史之亂的刻畫:黃頭鮮卑入洛陽,胡兒執戟升明堂。晉家天子作降虜,公卿奔走如牛羊。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排胡,尤其是針對栗特人。許多胡人開始隱瞞自己民族成本,而河北三鎮依然是許多栗特人避難所。

安祿山通曉六族語言,為昭武九姓栗特人(還記得斯基泰和羯族么?),本姓康,名阿犖山,即戰鬥的意思,其姓氏本應讀作——亞歷山大。

模樣嘛大概是這個樣子:

八,沙陀族

沙陀族,原屬西突厥處月部,又名沙陀突厥,為唐朝附庸民族,長期跟隨唐軍作戰。安史之亂後,吐蕃做大,沙陀人被驅趕投靠唐朝。唐朝為鎮壓起義,調沙陀人來東部腹地。

沙陀集團為多民族僱傭兵聯合體,來中原後,有突厥、吐渾、回紇、粟特-昭武九姓等等民族匯入。這點從沙陀人常見姓氏中可得到佐證:劉(沙陀、)李(沙陀)、康(吐渾、昭武九姓)、安(昭武九姓)、曹(昭武九姓)、石(昭武九姓)、米(昭武九姓)、何(昭武九姓)、史(突厥阿史那姓),等等。

沙陀族漢化很深,從成分上看是黃白混血人種,從李克用後沙陀人登上中原政治舞台。五代十國時期三代一國為沙陀人建立,分別是:

一代,後唐(923年-936年),李存勖,沙陀人。

二代,後晉(936年-947年),石敬瑭,沙陀人(割讓幽雲十六州的兒皇帝)。

三代,後漢(947年-950年),劉知遠,沙陀人。

一國,北漢(951年-979年),劉旻,沙陀人。

四個政權前後歷時56年,後漢滅亡後沙陀族消失於歷史記載中,經歷宋遼戰爭後,北方地區「白人」基本消失,只留下李、史、劉、安、曹等等漢姓人群,融入漢族之中。

九,其他

另外,隋唐之際的西突厥人、廣州阿拉伯人,宋元時期泉州亦思巴奚兵亂,元朝色目人也是典型,在這就不多說了。

啟示錄:

血的教訓告訴人們:

一,只有磨滅其意識才是真正的融合,而途徑只有兩種,要麼是經過血腥戰爭融合;要麼就是文化磨滅一方意識,融入另一方。

二,一旦主體民族認同意識出現崩潰,又被利用,那對王朝而言後果是毀滅性的。

三,引進外來移民的代價十分慘重。


後記:作為原家族出於山西忻州、朔州地區劉姓,又在河北長大,還略帶捲髮、多須、濃眉,被人問過是不是新疆人的我,寫這玩意總覺得怪怪的。

推薦閱讀:

維族會融入回族嗎?
「五胡亂華」不能使用了,要改為「少數民族南下」,這真的合適嗎

TAG:民族 | 民族融合 | 民族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