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身分槽詳解

由於最近忙於編撰《中國古建名詞解釋》,目前已有八萬多字,與之前網上流行的古建名詞類文檔不同的是,我儘可能為每一個詞配上插圖,以便大家了解閱讀,所配圖片多數由自己拍攝或同事手繪,待文稿完成,可在知乎上與大家分享,敬請期待!

許多朋友私信問我關於八字的事情,我一直無暇回復,得空我會一一回復!感謝大家的喜愛和信任。


在學習中國古建營造的過程中,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不容易被一般人弄懂:一是古建的材分制與鬥口模數;二是關於屋頂舉折、舉架和提棧的演算法;三是大木構架的殿身分槽制。這次整理《古建詞典彙編》,我就把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作了重點解說,今天單就古建大木構架殿閣分槽制給與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要說明的是,古建中的「槽」是宋式建築中特有的概念,有人看到《營造法式》中殿閣地盤分槽圖,就認為由縱橫柱列分隔出來的殿身內部空間就是槽,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地盤分槽圖中「單槽」會將殿身內分隔出兩個空間,而雙槽會分隔出三個空間。那麼如果認為殿內柱網分隔的空間是槽的話,為什麼兩個空間不說是雙槽,而說是單槽呢?三個空間的殿身不說是三槽而說成是雙槽呢?

《營造法式》中的「槽」,其實指的是由室內柱頭鋪作(斗栱)與梁枋上的隔架鋪作層向兩邊出跳形成的鋪作層內的狹長空間。說得直觀點,單槽就是一行鋪作,雙槽指兩行鋪作,這是由鋪作層以上視角俯視得出的觀感。

為什麼說殿身分槽是宋式建築特有的概念呢,道理很簡單,明清建築除了殿身外檐柱額枋上有斗栱外,殿身內是沒有斗栱的,因此,明清建築是沒有分槽之說的。

宋代建築的分槽,一方面作為對柱網和鋪作層的描述,另外也是對整個殿身基本框架的描述。例如,我們想告訴人家有座大殿是什麼情況,會這樣形容:「十架椽殿閣九間身內分心用三柱」,這個「分心」指的就是「分心槽」,由此我們對這個殿閣的整體架構,包括開間、進深、體量大小都清楚了。

宋代建築共有四種分槽,下面我分別給大家介紹,並配以圖示說明。

●單槽:宋式建築中,底層柱列與上層斗栱相對應,在建築底層形成一圈以檐柱或金柱為殿身外圍的基本結構空間,不同形式的建築支撐結構都是通過在殿身內部設置不同的內柱構成的。單槽,即是在殿身內再設一行內柱作為前金柱或後金柱,形成一大一小兩個平面扁長空間。例如,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便是單槽形制。

●分心槽:在殿內正中對應屋脊的位置設一行與前後檐柱相平行的柱子(中柱),把殿身內部分成前後兩個相等的空間,這樣的平面形式叫分心槽,這種柱網形式常用於門廡建築中。例如天津薊縣獨樂寺山門。

如果是九開間大殿,還可以在中柱與檐柱之間再增加金柱,將屋內分為更多均等的空間,這種平面形式叫「分心斗底槽」。

●雙槽:在建築檐柱為主構成的殿身內設前後兩行內柱,把整個殿內平面分成前、後、中三個大小不等的空間,中間空大於前後的空間,此種做法宋《營造法式》稱為雙槽。如大明宮含元殿、北京故宮太和殿。

●金箱斗底槽:由內外兩圈柱組成相似「回」字的內外兩層柱網形式,因外圈柱像「鬥口」,內圈柱像「斗底」或「箱底」,故而叫做金廂斗底槽。其實,金箱斗底槽就是在雙槽的基礎上,在兩端稍間各多加一根中柱。例如佛光寺大殿。

上圖指的是殿堂正身柱網,不包括副階(圍廊)柱列。地盤分槽圖是以柱頭尺度為準,是平暗以下的結構俯視平面圖,而不是以柱腳尺度為準的基礎平面圖。

此處「槽」表面上指的是一排柱子的柱中線或柱縫,其實不然,因為從柱網上來看,給人只能形成幾行幾列的柱子的概念,不但沒有「槽」的觀感,而且還容易造成柱子行列之間的空間以為是「槽」這樣的錯誤。只有殿身內部柱子之間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補作層才會給人以「槽」的觀感,從而有單槽、雙槽、斗底槽這樣的概念。

如上所述,宋代《營造法式》殿身內部大樑柱之間都是有鋪作的,這種做法到明朝早期還有保留,到了清代,只剩下檐柱斗栱,殿身內部樑柱斗栱完全被拋棄了。人們看不到室內有斗栱,這正是造成了今人對宋制分槽現象不太了解的原因。

轉載請註明出處蓮邦


推薦閱讀:

正定訪古:唐風吹拂開元寺
古建築燈光如何設計才不兒戲?
只在宋畫中見過的建築竟然長這樣 | 正定隆興寺 佛光千載 宋風永存
屋脊上的繁華(一)
為什麼我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屋頂都有翹曲的飛檐?

TAG:古建築 | 知識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