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非援助會加劇當地腐敗嗎:來自29個國家的證據

中國對非洲的援建,究竟為當地帶來了什麼影響?關於這一問題的研究可稱汗牛充棟。不過,已有的工作較少著眼於腐敗問題。實際上,無論是注入大量資源,還是引入不同的文化,都有可能影響當地的制度建設。針對這一點,Isaksson和Kotsadam的最新研究,以非洲29個國家的數據發現:來自中國的援建,讓當地的腐敗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圖1 紅點,中國的發展援助項目;空心點,調查對象的50千米半徑範圍;黑色實線,國界線

文章主要使用以下兩套數據:一是Afrobarometer。這是在非洲各地長期進行的大規模調查,項目頗為詳細。之前推送的非洲研究對這套數據有許多介紹;二是Strange和Dreher整理並編目的中國對非援建數據。在官方資料沒有完全公開之前,這套數據是目前質量最高的一種。為了與來自世界銀行的援助,文章將研究範圍限定在官方發展援助[1]。

調查包含兩個反映腐敗的指標:一是「上一年有沒有行賄過警察來解決問題」,二是「上一年有沒有為獲取資料或審批行賄」。兩點都詢問了具體的次數。從Afrobarometer中挑出援建項目50公里範圍內的受訪者,比較同一時期,「附近的項目已經開工」和「項目尚未開工,但已經敲定」的受訪者,對兩個問題的回答的差異,即可估計中國援建對腐敗的影響[2]。

圖2 紅色是已經開工的項目,一定距離內的受訪者;藍色是尚未開工的項目,一定距離內的受訪者。橫軸從左,代表距離的遠近;縱軸從下到上,代表賄賂警察的比率

結果顯示:中國援建項目,確實導致當地腐敗程度顯著增加。具體來說,行賄警察的比率因援建提高了3.5%,行賄以獲取資料或審批的比率提高了2.7%。無論是將50公里換成其它閾值,還是用不同方法界定「官方發展項目」,又或者考察礦產資源周邊的項目,結果均穩健。此外,驅動這一變化的不是因為警察數量增加,或申請資料許可的數量上升。

圖2 紅色是已經開工的項目,一定距離內的受訪者;藍色是尚未開工的項目,一定距離內的受訪者。橫軸從左,代表距離的遠近;縱軸從下到上,代表賄賂以獲取資料或審批的比率

那麼,為什麼來自中國的援建項目會導致腐敗程度增加呢?用當地夜間燈光亮度數據反映經濟活動,文章發現:當地經濟活動的強度並未因援建顯著上升。對調查數據的進一步分析則顯示:援建周邊地區,認為媒體應該調查並披露腐敗的受訪者佔比顯著下降。因此,援建對影響的腐敗渠道,可能性更大的是社會規範的變化,而非資源的注入[3]。

[1] 英文為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簡稱ODA。這是國際通行的一種援助分類,定義為官方在資金來源中佔比超過25%,且援助的目的是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對中國的項目,這一分類同樣缺乏官方信息。具體的數據收集同樣由Strange完成。如果知友有興趣進一步了解這一批數據,請見參考文獻第二篇。

[2] 這一估計方法依賴於以下的假設:援助項目敲定的時間先後,與影響當地腐敗的因素沒有關聯。這一假設實踐中可能不成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文章取出同一中國援建項目周邊、連續參與調查的受訪者數據,做了雙重差分估計,結果依然顯著。作者同時比較了兩類地區初始的腐敗水平,控制了滯後項與時間固定效應,結果依然顯著。

[3] 還有兩點值得一書:首先,調查顯示受訪者和警察打交道的頻率並未因援建而顯著上升。因此,腐敗程度上升,不太可能來自圍繞項目運作的官員增加帶來的「蜜罐效應」;其次,文章還發現:增加當地經濟活動強度的同時,世界銀行援建的項目也導致當地腐敗程度顯著下降。與其他國家援建項目的對比,印證了這一差異。

參考文獻:Isaksson, A. S., & Kotsadam, A. Chinese aid and local corruption.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Strange, A. M., Dreher, A., Fuchs, A., Parks, B., & Tierney, M. J. (2017). Tracking underreported financial flows: China』s development finance and the aid–conflict nexus revisited.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61(5), 935-963.

推薦閱讀:

TAG:經濟學 | 公共經濟學 | 對外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