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日本那群瘋子都造了些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逐漸恢復,生活標準不斷提高,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數量迅速增加——這是「生育高峰」的一代人。這一代人太年輕,沒有經歷過戰爭的磨難,他們輕鬆快樂,充滿活力,對社會可能發生的劇烈變化充滿了樂觀情緒。與此同時,激烈的社會動蕩和古巴導彈危機已經突顯出這樣一個事實,即技術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在此背景下,歐洲出現了挑戰現代主義的建築思潮,日本的一批年輕建築師深受其影響,於是,一個充滿烏托邦色彩的建築流派「新陳代謝派」出現了。

菊竹清訓 塔狀城市

日本年輕人在情感上的冷漠、疏離不同於西方人,它產生於戰爭對人們身心的蹂躪,即一位歷史學家所說的,試圖將一種普遍的文化焦慮感與「倖存的幸福感」調和起來。 新陳代謝派中的每位建築師都想提出「未來世界的未來設計」,而該團體之所以選擇這一名稱,是因為人類社會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過程,「從原子到星雲的連續不斷地發展。我們之所以採用『新陳代謝』這個生物學辭彙,是因為我們相信設計與技術應是人類生命的外延」。該團體受到了菊竹清訓(Kiyonori Kikutake)兩個項目的啟示,他於1958年在東京建起了他的「天宅」(Sky House),次年年初制訂了他的「海上城市」(Marine City)項目:一系列插件式圓柱體住宅樓(300米高,可容納5000居民)以及海上圓形平台重工業基地。丹下健三將這個方案展示於1959年的奧特洛會議。

竹菊清訓 Sky House

竹菊清訓 Sky House

竹菊清訓 Sky House

竹菊清訓 Sky House建造步驟

菊竹清訓 海上城市

丹下本人不是這個團體的正式成員,而是他們的導師。現在丹下已經超越了他早先的柯布西耶式的形式構成,專註於城市規劃問題。他最初在1959年作為麻省理工的訪問教授,指導五年級學生做了一個項目,設計一個位於波士頓灣的住宅區,要能容納25000居民。他本人在1960年為東京灣策划了一個更雄心勃勃的方案:一座可容納1千萬人口的城市,其概念與規模都很宏大。他建議不以東京老城區為中心進行同心擴展,而是建立多層次通訊及市政軸線,跨越東京灣,每邊提供三層公路,將該城的商業區集中於兩側主幹道之間的區域。地方交通道路從這些主幹道放射出來,伸展出去,進入海灣,與幾十個大型住宅區(基於日本傳統模式)相連。這些住宅區與道路做垂直安排。丹下將他的方案解釋為一種將城市結構與交通一體化的方法,也是一種「尋求新的城市空間秩序」的方法,而「這種秩序反映了當代社會開放的組織結構和自發的移動性」。

丹下健三 「東京計劃1960」

丹下健三於其「東京計劃1960」整體模型之前

1960年的世界設計大會討論了丹下的方案。此次會議於5月在東京舉行,為期5天。第十次會議小組的一個成員出席了會議,還有來自美國的卡恩、山崎實(Minoru Yamazaki)、魯道夫(Paul Rudolph)和索里亞諾(Raphael Soriano)。此次會議也成了發表新陳代謝派宣言的場合,即《新陳代謝:新城市規劃建議書》(Metabolism: Proposals for a New Urbanism)(1960),介紹了菊竹清訓、黑川紀章(Kisho Kurokawa)(生於1923)、大高正人(Masato Ohtaka)(生於1923)以及槇文彥(Fumihiko Maki)(生於1928)的工作;後來又有磯崎新(Arata Isozaki)(生於1931)加入了該團體。這是一幫有才華的日本新一代建築師。菊竹清訓和磯崎新工作于丹下的事務所,大高為前川國男工作,槇文彥曾經在克蘭布魯克美術學院和哈佛學習,後來任教於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1961 年,黑川紀章提出了基於DNA 染色體結構的「螺旋結構」(Helix Structure)的觀念。在他的概念中,螺旋成了三維簇系統的一種空間構架。槇文彥和大高反對「組形」(Group Form)觀念,認為這個概念與「我們在數千年建築中所見到的獨立自足的圖像」格格不入。

槇文彥 立正大學熊谷校區 1968

槇文彥 立正大學熊谷校區 1968

槇文彥 立正大學熊谷校區 1968

磯崎新 空中城市 1960

丹下健三 1964年東京奧運會主會場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

丹下健三 1964年東京奧運會主會場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

丹下健三 1964年東京奧運會主會場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

丹下健三 東京靜岡縣新聞廣播中心

這種未來主義的、反傳統的建築觀念在日本的宣洩,導致1960年代產生了一些最非凡的、具有遠見的設計,如磯崎新的「空中城市」(City in the Air)(1961—1962),住宅單元從圓柱體輔助塔上直線懸掛下來。甚至其後數年的一些建築物也採納了這類提示,其中有丹下為1964年奧運會以及東京靜岡縣新聞廣播中心(1966—1967)設計的拉張結構、黑川紀章設計的位於乙女卡(Otome Pass)的積木狀餐廳(1968)以及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中銀艙體大樓(Nakagin Capsule Tower)(1972)。1970年,大阪博覽會展示了受到新陳代謝派影響的作品,儘管到那時該團體原先的成員全都分道揚鑣了。

中銀艙體大樓 黑川紀章

中銀艙體大樓 黑川紀章

中銀艙體大樓 黑川紀章

中銀艙體大樓 黑川紀章

中銀艙體大樓 黑川紀章

富勒 曼哈頓大穹頂 1960

富勒 蒙特利爾博覽會美國館 1967

除了新陳代謝派之外,1960年代的烏托邦思維未能留下更多的遺產。但在這反文化的願景背後,卻存在著一個嚴肅的內核,被工程師以及那些將要創造觀念財富的人理論化了。瓦克斯曼在1960年代已經建立起了他的國際性業務,並在德國、加利福尼亞和日本從事教學。奧托(Frie Otto)(生於1925)的結構研究回歸到他當年跟從薩里寧和諾維斯基的訓練,像他這樣的一些設計師正在開拓拉張研究的新領域。多面手富勒現在已經成為被崇拜的偶像,無論在科學界還是公共領域。1960 年代他發明了整體張拉結構,建成了1967年蒙特利爾博覽會的網狀穹頂,並提出了覆蓋紐約城的大穹頂方案(1968),至此結束了他多彩的職業生涯。人們普遍持有這樣的信念:技術能夠解決世上的許多難題;而那個時代取得的技術成就多少也支持著這種信念。從前景廣闊的DNA密碼的發現到登上月球,一切皆有可能。

(文章節選自《現代建築理論的歷史,1673—1968》)

推薦閱讀

一部關於三百多年來現代建築理論的通覽性著作,

深入挖掘建築觀念豐盈的歷史細節,

演示其如何作用於人的居住環境和西方文明。

《現代建築理論的歷史,1673—1968》

[美] H. F. 馬爾格雷夫(Harry Francis Mallgrave)

推薦閱讀:

中國六大中式建築風格,驚艷全世界!
建築師的失與得
中國首座跨斷裂帶大橋主塔封頂,為了抗震它都用了哪些黑科技?
見過「迪拜相框」但這三個「醒酒器」有見過嗎?
談及東方設計,怎能不言必稱日本

TAG:日本建築 | 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