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後選舉日有感

三月十一日,是投票日。作為一個九十後,竟發現無一個候選人可以代表我。

回歸20年,城市不但被區域性的長期對手新加坡超越,更被鄰近的深圳廣州趕上。貨物吞吐量,股票市場交易量被超越。當製造業、轉口貿易的角色被取代,金融中心的角色被淡化,香港未來的路何去何從。

二十三條立法、雙普選、高鐵、新界東北,幾乎所有政治紛爭都是與中港矛盾有關。議會大小事,都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鬥爭,關係到香港核心價值的存亡。泛民吶抗赤化,建制喊反港獨,一唱一和,齊齊為選票做場好戲。黨派的分野,是基於對中央政府的合作態度,而具體政策取態,就僵硬的按意識形態統一歸邊,兩派僵持不下,拉布是家常便飯。

在這個城市生活二十餘年,對這個城市充滿感情,視這裡為實踐抱負的地方。奈何產業結構單一,樓價加幅遠超工資;就業選擇減少,生活成本卻不斷增加。眼看每次選舉的焦點、社會輿論的焦點,都偏離如何提升香港城市競爭力的問題。空喊口號的候選人多,認真做政策倡議的人少之又少。創科文化產業發展,市區重建土地供應,基建配套發展,法制與時並進…站在香港發展的十字路口,需要認真計劃未來的事很多,卻沒有認真討論的氛圍。

有人說,香港現時的局面,都是中央不斷收緊對港政策所致。可是,難道在未有普選之前,其他的議題就不能解決嗎?普選能解決一切問題嗎?面對香港競爭力不斷下降,香港對中央的重要性只會不斷下降,談判的籌碼就越來越少。如果要談國際視野,只吃老本而沒有創新的香港,有甚麼競爭力呢?

二零一八年三月十一日,我沒有投票。但願有一次,會出現具政治魄力和遠見的候選人,帶領香港走出光輝的一頁。但願在這一天來到之前,我沒有作出移民的決定。

一個仍然對香港抱有希望的九十後。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中國對原產於美國的 106 項商品(含大豆汽車化工飛機)加征 25% 關稅?
中國人該如何走出韜光養晦的舒適區
如何評價張稀哲在沃爾夫斯堡前一個多月基本踢不上正式比賽的情況?
為什麼巴基斯坦跟中國的關係會這麼鐵?二者之間有什麼不可替代的共同利益?
無能的清官好,還是不廉潔的能吏好?

TAG:香港 | 政治 | 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