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無憶無求
這幾天本人正在查找和閱讀關於比昂(W. R. Bion)在精神分析治療中提到的無憶無求(no memory no desire)的治療技術。
比昂說:在和來訪者做治療的時候,一定不能主動地回想過去治療的內容,更不能有趕快把來訪者治癒的欲求。 他說治療師一定要對憶求有嚴格的自律自控。
過去的幾十年里, 比昂這個治療技術在西方精神分析界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議。甚至有人公開反對說:「如果我不回憶原來治療的內容,我覺得我不配收取來訪者費用」。
我個人看來,這些反對無憶無求的治療師們大多數沒能正真理解比昂所希望表達的意思。比昂的大多數理論非常的深奧,捉摸不定。我想這也是他希望傳達給讀者的:只有捉摸不定才能衍生精神分析,創造新的理論技術。所有成為定式的技術和概念對精神分析的發展已起不到重大的意義。
憶求在比昂看來都是由感官(sensuality)所生的。 只要是由感官所生的感知感覺都不是物體本身(本物,the thing in itself)。 如果不能直覺(intuit)或接近直覺到到物體本身,那麼我們所感知的都是假象。
在治療室里,來訪者的痛苦是物體本身。
當我們回憶記憶中的治療情景時:我們正在治療的已經不是我們面前,當下的病人。而是我們記憶中的病人。當下的病人可能會用同樣的語言來陳述他的痛苦。但是病人當下所表達的痛可能是過去痛苦的進化或衍生後和過去截然不同的痛苦。所以,當治療師把注意力集中在回憶里的病人的時候,我們忽視的是病人當下衍生進化後的痛苦。畢竟我們治療的是當下的病人,而不是昨天,上星期,去年的這個病人(這裡的病人指的是同一個病人)。我們需要治療的不是一個獃滯的病人形象,而是一個正在我們面前的,不斷演變,進化發展的,活生生的病人和他的痛苦。
不管是治療師,還是病人。我們通常的邏輯是:如果治療師希望把我快速治癒,他一定是一個稱職的治療師。但是,當我們深入探查時,事實並非如此。
當一個治療師有很強治癒病人的慾望時,他的內心容量(容器,container)早已被這個快速治癒的願望所填充滿了。治療師的內心容量就像一個精神「脾胃」。當它已被自己的治癒欲「食物」所填充滿的時候,它已失去了攝入和消化病人精神痛苦的能力。在精神「脾胃」飽脹的情形下做出的解析大多數都是和病人精神痛苦本身不相干的「假話」。 這個「假話」可能可以暫時安慰一下病人。但是現實是病人不會得到好轉。
刻意回憶的治療片段其實也是一個「假話」食物。人類的記憶並不像一個USB存檔。記憶並不是一層不變的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記錄。我們的記憶本身會被我們的注意力和情緒所影響。所以在記憶被"刻錄"的那一刻,它已與現實發生的真相拉開了一段距離。當我們進一步地去回想過去治療情境時,我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我們希望回憶的事情上。在此同時,我們會不自覺地忽略我們不希望注意的記憶內容。與此以來,我們第二次地和過去真實發生的事實拉開了距離。
比昂補充說道,並不是所有對過去治療片段的記憶都是有害的。當治療師在當下能做到無憶無求時,自然流露意識的治療片段是非常有意義的,更是值得解析的。自然流露的記憶是和病人痛苦本身息息相關的。
這樣看來,憶求都是欲(憶是對過去的欲,求是對未來的欲)。欲都是感官所生。只要是感官所生都是假象和謊言。
無憶無求背後所強調的是治療師對來訪者在當下的注意力的質量。
通過仔細觀察內省,我們的直覺(intuition)會告訴我們:當下的無憶無求已經綽綽有餘,因為過去其實已經被此時此刻容納,將來由此時此刻演變而生。 過去所談到的病人的痛苦已經在過去被解析,對當下的治療起不到多大的作用。過去沒有解析清楚的重要痛苦會在此時此刻和未來的此時此刻反覆由潛意識浮現。對病人過去痛苦的回憶遠遠不及對他此時此刻痛苦的專註要來得準確無誤。對當下病人的痛苦的專註也比對未來匆忙的治癒欲要有效得多。畢竟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欲求專註的都不是病人當下的現實現狀。
推薦閱讀:
※總懷疑自己生病也是一種病
※精神虐待
※理解之路6——執念與自省
※「以人為中心」療法的兩大基本原則及相關治療實踐(上)
※認知行為治療 | 我該如何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