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周瑜———三國的高富帥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東漢末年三國時代著名的東吳勢力重要的將領,也是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多謀善斷,胸襟廣闊,妻子小喬也堪稱國色,是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赤壁之戰東吳劉備聯軍的指揮官,直接決定了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戰後兩年,病逝,年僅三十六歲。後與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並稱卧龍鳳雛幼麟冢虎。

孫周世交

周瑜出身名門,世代為官,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相當於北京市市委書記級別)。值得一說的是周瑜出生那年,曹操二十歲,僅為洛陽北部尉(管理京城北部治安的官員)。可見周瑜含著金鑰匙出生。

190年,孫堅出兵加入討伐董卓聯軍,他家裡人則從壽春遷至舒縣。《江表傳》記載,周瑜聽說了與其同年孫策的名氣,因此前往壽春拜訪,兩人一見如故,周瑜遂建議孫策帶家人移居舒縣。周瑜甚至提供自家南側大宅給孫策一家人,同時拜謁孫策母親,二人情如兄弟,共同生活起居,此年周瑜15歲。

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征北戰,為打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

當時正是建安三年(198年),孫策親自迎接周瑜,並任命他為建威中郎將,發二千人為周瑜部曲,賜軍馬五十匹,為其建造屋舍,饋贈賞賜無人能及。孫策下令道:「周公瑾才華傑出,與我是從少相識的好朋友,有兄弟的情義。就像之前在丹楊,就是他徵召人手及船隻糧草才能成就大事,若要計算他的功勞,這些也未足夠報答啊」。

孫策初亡,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諸將禮簡時,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評語,僅與程普不和,但他折節下交,終令程普嘆服。史載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周瑜去世,孫權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他稱帝後,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對公卿們說:「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東吳的王圖霸業,隨周瑜猝死化為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為偏安一方。」可見周瑜在東吳所起的作用是無人可替代的。

赤壁之戰,青史留名

208年秋天,曹操率軍南侵,佔領荊州,曹操向孫權進逼。大軍壓境之際,孫權的大臣們出現了主和、主戰兩派。孫權又受到魯肅以及代表劉備勢力出使的諸葛亮的說詞影響,正猶豫不決。魯肅勸孫權召回在鄱陽的周瑜。周瑜回到孫權身邊,向孫權分析曹操與孫權兩軍的勝敗關鍵,指出:「第一,曹軍遠途跋涉,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北方人慣習陸戰不擅水戰,水土不服,舍馬鞍而就船槳。第四,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周瑜自薦以三萬精兵抵抗曹軍。孫權這才下定決心,拔劍砍掉桌子一角,說:「再有言降者,如同此案!」

孫權命周瑜及程普等領三萬人抗曹,途中在赤壁兩軍遇上,曹操軍因有疾病,又不習水性,初戰便敗退,曹操引軍至江北。周瑜便與劉備軍在南岸設營,相方對峙。周瑜部將黃蓋建議用火計將曹軍打敗,周瑜認為可行,命黃蓋詐降。曹操果然中計,船艦全被燒毀,曹操北還南郡。

巴丘之殤,英才殞命

周瑜與程普乘勝追擊,發兵南郡,與曹營大將曹仁隔江對持。周瑜遣甘寧先攻夷陵,曹仁也分兵圍攻。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呂蒙之計,留凌統守後,自己就與呂蒙前往解救,甘寧之圍解決後,即引到北岸。周瑜親自率軍進攻,但右脅被流矢所傷,傷勢嚴重,引軍撤退。曹仁聞得周瑜傷得不能起來,親自督軍到周瑜陣前,周瑜起身乃行到軍營激厲士氣,曹仁見狀便撤退。前後約一年時間,南郡終於被攻克。孫權別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同時周瑜獻計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陣營的軍隊部屬,但孫權不用。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提出征伐西蜀的方案,即天下二分之計:因當時劉璋暗弱無斷,常被張魯攻掠,而曹操新敗,未能恢復元氣。可趁此時機攻討劉璋而吞併張魯,再與西涼之馬超結援,然後再出兵襄陽。如此,反攻北方即可成事。孫權答允,但就在趕回駐地江陵途中染重疾,不久卒於巴丘,時年三十六歲。孫權親自穿上素服,左右皆感動。

「面目全非」,非一日之寒

然而到了後世,周瑜的形象卻開始不斷地變異,甚至最後在民間變得面目全非了。

到了東晉,周瑜的厄運就來了。這個偏安江左、只擁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開始在正統論上大做文章。他們巧妙地選擇了同樣割據一方的蜀漢作為正統,開始認定,周瑜為「小人」。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

此後數百年,蜀魏正統之爭紛紛揚揚。到了唐朝,正統之爭開始出現在唐詩中。首先是杜甫,對蜀漢的諸葛亮極為推崇,對於這位憂國憂民的名相表現出了深深的同情。再就是杜牧,這位詩人在詩中不加掩飾地調侃周瑜,歷史在文學中開始出現偏差,「東風不予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到了宋朝,宋人治史之風頗盛,常常明是治史實為思想政治觀的較量,文人政客間的朋黨之爭更是驚心觸目,三國正統之爭也在爭鬥之列,宋文壇多位大家被捲入。最終朱熹的理學佔據了歷史的上風,帝蜀寇魏、尊劉貶曹漸成定局。隨後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論。人物的善惡褒貶也隨之潮起潮落,數度浮沉,最尷尬的當屬身處其中的東吳。為了尊劉,自然就得貶曹貶孫,作為孫權集團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難逃打壓。

然而,在民間的話語權里,周瑜的身後命運更慘。

三國故事在三國時代結束之後不久便在民間有所流傳。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經徹底地扭曲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為久遠的資料,就是宋元之際出現的話本《三分事略》。在這部為適應市民娛樂需求而產生的話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經是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為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在軍事上,他看似頗有才華,卻又似乎人皆可敗;在人格修養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狹隘。史傳文學中那個雅量高致、出眾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賢嫉能的平庸之輩。

市井間「尊劉貶曹」的觀念早已有之。在蘇軾的小品《東坡志林》中,就曾對民間三國有過這樣的描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感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民間對人物的褒貶品評是有著自己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他們「尊劉」,擁「帝蜀」,而對於站在對立面的周瑜,自然不會有好感。

「既生瑜、何生亮」?糜肉撒鹽!

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的出現,徹底把周瑜的形象釘在了自相矛盾的演義標準上。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結交孫策,開拓江東,定建霸業;舉薦魯肅,納降甘寧,舉賢任能;最後火攻破敵,建立不朽功勛。

而另一面,當遇到劉備集團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對於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襯。

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中彷彿達到了極點。

《三國演義》對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貶低,在此將演義與正史不同之處進行對比,以正視聽。

關於諸葛亮三氣周瑜:正史記載,連劉備都評價周瑜「器量廣大」,周瑜氣量寬宏根本不會被氣死。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送喪弔唁的是周瑜舊下屬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關於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孫權,演義描寫周瑜嫉妒諸葛亮是徹頭徹尾的捏造,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巧計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關於賠了夫人又折兵:歷史上是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計謀根本沒關係。

關於智激周瑜:純粹子虛烏有。周瑜是東吳最有力的主戰派人士,正是孫權聽了他的勸說才有了赤壁之戰。

關於借東風:虛構,諸葛亮並未參與赤壁之戰,赤壁乃周瑜等東吳將領之功。

關於荊州問題:實乃周瑜死後,魯肅為了「聯劉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荊州南郡地區借給劉備。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東吳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劉備借道的問題。周瑜死後,在魯肅的主張下把南郡地區借了劉備,此後東吳派出孫瑜伐蜀被劉備擋道,演義中可能故意把孫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響力,擁有億萬讀者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明朝之後,人們對周瑜的了解主要來自於《三國演義》,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回蕩在幾百年來的民間話語中。劉繼興認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計他會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三國演義》?」

市井間「尊劉貶曹」的觀念早已有之。在蘇軾的小品《東坡志林》中,就曾對民間三國有過這樣的描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感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民間對人物的褒貶品評是有著自己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他們「尊劉」,擁「帝蜀」,而對於站在對立面的周瑜,自然不會有好感。

之後,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的出現,徹底把周瑜的形象釘在了自相矛盾的演義標準上。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結交孫策,開拓江東,定建霸業;舉薦魯肅,納降甘寧,舉賢任能;最後火攻破敵,建立不朽功勛。

而另一面,當遇到劉備集團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對於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襯。

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中彷彿達到了極點。

周瑜,如瑾似瑜!

正史上, 陳壽評價周瑜,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劉皇叔口中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當今鬼畜名人王朗評價周瑜為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如此一個剛柔相濟的人物又有無可挑剔的優秀品格和令人讚歎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別偏愛給了他俊美的外貌,內外皆秀又風度翩翩,周瑜稱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只可惜英年殞命,我們說歷史不可以重來,但是如果真的是周瑜多活二十年,三國又是怎樣的一種格局?最後給出范成大弔唁周瑜的詩。

弔唁周瑜

范成大(南宋)

年少曾將社稷扶,三分獨數一周瑜。

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功跡巍巍齊北斗,聲名烈烈震東吳。

青春年紀歸黃壤,提起教人轉嘆吁。

本文引用參考:

  1. 《劉繼興讀史》,劉繼興著,崇文書局出版。
  2. 百度百科。
  3. 《三國志》,陳壽。

推薦閱讀:

「男神」大太監——曹操祖父曹騰
劉備孫子的師傅,還與諸葛亮有舊,卻因一嗜好貽笑千古
淚痕漫評三國 士大夫與宦官之爭
魯肅說:確認過眼神,我遇上對的人!
領導的話,信了你就傻了

TAG:三國歷史 | 周瑜 | 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