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無助,為何令人陷入困境?
死亡勞工營、奴隸販賣、長期性侵、家暴虐待、上級壓榨。。。人類社會中的種種惡像層出不窮,這些淵遠流長的血淚史卻又令人們有所費解,為何擁有靈智的人會逐漸的喪失反抗意志,一根棉軟的皮鞭即可使之長久屈服、絕望的忍受著無盡的壓迫?
如同馴化後的馬一樣,只需在形式上象徵性的將其拴住即可高枕無憂。
更具力量的大象也是如此。。。
對於人類來說,甚至無需有形的皮鞭與韁繩,只要一副牢靠的精神枷鎖就已足夠。。。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在用狗做條件反射實驗時,先將狗置於無處可逃的小籠子中、給予痛苦的電擊;在重複多次實驗後打開籠門或擴大籠子範圍、讓狗擁有了逃避的自由和空間,此時再向其施加電擊,他們驚奇的發現本可以選擇逃跑的狗,在這個時候非但沒有逃跑、也沒有做出任何特別的努力去尋求解脫,反而不等電擊落到身上就恐懼的先躺倒在地呻吟、哀嚎(在開始電擊之前有信號提示),絕望、無助的等待著痛苦的降臨。
被困住的狗,認識並學習到了,所施加的電擊事件,獨立於它們主動做出的任何反應。也就是說,知道了自己無論怎麼做、怎麼努力都是沒有用的,電擊的發生是不可控制的。在能夠逃跑的環境中,也習慣性的預期到自己必然會不受控制的遭受電擊,從而放棄了掙扎、被動的做好了承受的準備。並且,對電擊的耐受能力也會逐漸增強。
自此,人類從這隻沮喪的狗身上認識到了,因長期不可控的失敗或懲罰等事件,導致重複做出習慣性的消極反應這一「習得性無助」現象,引起了心理學界的廣泛重視。
但是,如果實驗人員在電擊開始時,將狗拖離、幫助它逃避開電擊區域,在多次反覆之後,狗就會重新認識到自己實際上是能夠逃避電擊事件的這一事實;於是,習得性無助效應消失了,電擊將要再次降臨時,狗就開始嘗試逃跑了。
接受不可逃避的電擊之後,會出現逃避缺陷這一現象,在貓、金魚、鼠類等動物身上都得到了實驗驗證。並且,習得性無助具有泛化效應,會向其它行為和情境擴散產生消極影響。經受過不可逃避電擊實驗的大鼠被放入水中時,相比普通大鼠逃生的游泳量會減少、甚至停止游泳。但不再承受不可逃避的電擊較長時間之後,習得性無助效應會逐漸減弱至消失,重新恢復逃生能力。
動物在習得性無助效應的長期影響下,會使得神經遞質和激素水平發生改變、甚至生理平衡也可能在根本上發生改變,導致免疫系統的防禦能力大大降低,變得更不健康、獃滯。
隨後的很多人類被試實驗與社會案例分析表明,這一現象在人類的身上也會發生。當一個人發現無論如何努力、無論做什麼,都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所有嘗試均以反覆的失敗告終時,就會覺得自己控制不了局面;最後,精神支柱瓦解、鬥志也隨之喪失,傾向於放棄努力、接受命運的擺布,表現出固定的行為模式、重複做出習慣性的消極反應。嚴重的情況下會陷入絕境、無法自拔,無論環境多麼惡劣,最終都認命了。
而頗為令人意外的是,人類相較於動物更為聰明、學習和認知能力要強大太多,但這樣的優勢卻也使得習得性無助效應在人類身上,會表現得更為強烈、更具普遍性、更容易發生。
與動物需要切身體驗的不同之處在於,人類可以通過模仿性的學習,觀察和了解其他人經受不可控事件的過程與結果而習得無助。也就是說,個體不需要直接的去切身體驗相關的不可控事件就能夠誘發自身的無助感,只要看到無助在其他人身上產生的效應就足夠了,這也就是感同身受的「替代性無助」。
互聯網的發達也使得負面效應比以往傳播的更快、覆蓋面更廣、發酵得更為深刻徹底,人們輕易的就能了解到各種各樣的不可控事件及其覆蓋的人群,何況還有眾多煽風點火、生搬硬套到目標群體上的誇大及虛假信息。人們不需要在現實中反覆經歷這些事件,就能夠產生不可控的預期、導致一定程度無助的結果,這使得「群體性無助」的發生更為容易、影響更加廣泛深遠。
抱團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在無助的群體中相互同化、促進,越陷越深。例如,現代社會產生的最大危害之一就是:慢性緊張和焦慮,而在同為某一類別焦慮的人群中將很難自拔。
但在普遍性無助的情況下,即使處境更為不利,個體的自尊通常也並不會過多受損,例如自然災害等普適性事件,甚至身處集中營時也是如此。不過,若是長期積累形成了文化上的刻板印象時就並非如此了,例如印度的種姓。而當無助發生在直接對比更強烈的、更小的範圍內,尤其是個體身上時,巨大挫敗感帶來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
這可能會使人將不斷的失利,歸因於自身能力的不足、而非努力不夠,必須要面對的事情和要完成的任務,在預期中將轉變為不可逃避的厭惡性事件,由此引發強烈的恐懼和焦慮。當失利是由來源於自身之外的客觀世界因素所導致的時候,出路的崩潰更容易令人對未來喪失希望,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每一天都在沮喪和痛苦中開始,放棄努力、被動的承受一切,嚴重的可能會冒出輕生的念頭,認為或許還是死了的好,或者世界在這一刻毀滅。
長此以往將帶來憤怒、焦慮、恐懼、孤獨,導致情緒失調、認知遲滯、低自尊、失去進取心和逃避能力,也可能會引髮長期抑鬱。情況嚴重的需要付諸於藥物治療、或者認知行為療法等心理學手段。
而在所有導致習得性無助的原因之中,對人性的摧殘最為嚴酷的,莫過於來自人為的壓迫,因為施加壓迫的人會通過各種手段來根據目標的反應來調整力度和策略、控制閾值。在受控個體主動發起改變行動時進行懲罰、恐嚇,而在表現出順從的被動性時進行鼓勵,將挨打要立正變成一種習慣性行為。並且,耐受力會隨著應激源的不斷刺激而增強,所以就有了層層加碼的壓榨。
因為不可控事件而變得無助的動物會逐漸失去其攻擊性,在一些人類被試的研究中也發現產生了同樣的效果。但這種壓迫也可能會激發出逆反效應,因而在不知不覺間引發攻擊性、失去控制。不過,當反抗行動被持續打壓、最後均以不可控的失敗告終時,不但逆反行為會停止、甚至連反抗的動機和意志也都會隨之一同喪失。
也就是說,消極的無助反應最終取代了行動和努力,只是這個平衡點取決於自由與進取對個體的重要程度和能夠付出的代價。心理學與社會科學,實際上是對已經存在的事實進行深入探究、分析歸納、尋找內在的規律,用於解釋行為和現象,進而具備指導未來、規避風險的能力。現實中雖然很多人並不能抽象出嚴謹的理論,但卻可以運用得爐火純青,古往今來的歷史上無時不刻的在發生著,簡單概括的話,就是:攻心,馭人。
審訊中的剝奪睡眠、強光照射、巨大噪音、水刑等手段屬於極端情況。而除了人為壓迫之外,在生活中可能會因為反覆發生無法解出數學題、考不好試、畢不了業、找不到工作、銷售賣不出去東西、加不了薪、升不了職、買不了車房、找不到男女朋友、獲得不了他人認同、無法打破階層。。。等等困境而引發不同程度的無助效應,帶來輕重不一的心理問題。
但是習得性無助這一概念也經常被廣泛性的誤用,人類的情況與心理因素要複雜得多,很多案例並不能完全符合判定標準。例如,個體的某些行為實際上與預期結果之間是有一定關聯性的,可是並沒有繼續爭取而是退縮了;某些不良行為混雜在其中而導致了失利,卻沒有認識到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很少深入細緻的去反思、進而嘗試更多不同策略的努力就輕易放棄;無視自身的懶惰、膽怯以及對環境適應不良等主觀問題,任憑自身沉淪入客觀無助的心態、以此成為開脫的理由。
很多時候,令我們陷入無助的,僅僅是無助這一種抽象的感覺、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而一旦將問題具體化、細節化的去認真分析,就可能會認識清楚原來「我沒希望了、我完蛋了」不過是恍然如夢的錯覺、沒什麼大不了的,人生的路千萬條,需要的是放眼去追尋。
人類當前的科技與文化發展水平,尚無法使生活超脫於大自然的基本規則之上,無助發生的概率雖然會隨著社會的穩定度而變化,但卻無法徹底的避免。生存如戰鬥,是地球上每一種生物都本能擁有的先天覺悟。生而為人,就要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最終救贖你的,只能是自我。
探索存在、起源、未來,追尋寬廣世界~~
歡迎關註:人類旅程 ,ID:humanjourney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