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海外 | 供應商們對自動駕駛的致命車禍持何態度?

【編者按】優步的自動駕駛汽車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市的試驗中發生致命車禍,讓公眾對自動駕駛這一新技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供應商也對類似的試驗失敗會破壞自動駕駛方面已經取得的成果和削弱消費者和管理者對這項技術的信心。

事件回顧

Uber公司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市進行自動駕駛道路測試時,撞到一名中年女子,致後者死亡。警方隨後公布了Uber自動駕駛汽車撞死行人一案事發前的視頻記錄。這段時長21秒的視頻包含了車內和車外的畫面。在車前道路的畫面中可以看到,行人推著自行車從一片陰影中走出。而坐在駕駛座上的測試安全員似乎並沒有密切關注著道路狀況。在事發前15秒左右的時間,他大部分時間低頭注視著方向盤區域,時不時望向窗外。當車輛撞上行人的一刻,安全員才突然發現狀況。

供應商的視角

優步自動駕駛汽車發生致命車禍之後,自動駕駛核心技術的供應商們就努力解決圍繞感測器和控制軟體的疑雲,現在結果似乎可以呈現給大眾了。

供應商的回復一方面坦誠地承認了許多用於自動駕駛的控制系統尚處於開發階段,成熟度還不足以達到廣泛部署和應用的水平。另一方面,供應商也擔心類似的試驗失敗會破壞自動駕駛方面已經取得的成果,以及削弱消費者和管理者對這項技術的信心。

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兼Mobileye公司首席技術官AmnonShashua在博客中對這一事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假如有更多類似這樣的自動駕駛的致命事故,將會對已經非常脆弱的消費者信任度造成更大的傷害,並引起管理部門的「應激性監管」,從而扼殺這項重要的技術。

英偉達的晶元是多家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自動駕駛系統的計算平台基礎,在事故發生後,英偉達停止了測試。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表示,安全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英偉達正在分析解決最重要的計算問題。他還重點提到,優步的事故車輛並沒有使用英偉達為自動駕駛開發的DrivePX計算平台。

事實是,如果沒有一套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可以遵循的標準,那麼監管部門就很難驗證公共道路上的自動駕駛測試是否安全。

感測器性能存疑

來自優步自動駕駛事故車輛的影像資料顯示,當時自動駕駛汽車的感測器套件——攝像頭、雷達和激光雷達沒能檢測到行人,車輛也沒有及時做出反應,導致行人因事故受傷不治身亡。一些專家對於這輛用於自動駕駛測試的沃爾沃XC90上是否減少了攝像頭的數量提出質疑。

而在事故發生前,工程師們就表達了對商用攝像頭套件性能的擔憂。

「感測器套件並不令人滿意,」現代汽車集團智能安全和技術中心副總裁JinWooLee曾在一次採訪中表達了對現有激光雷達和雷達等感測器可以偵測的視野和範圍的擔憂。

以色列感測器公司ArbeRobotics的首席執行官Kobi Marenko也曾表示,目前安裝在車輛上用於測試的感測器,設計用途十分有限,僅能用於如自適應巡航控制等駕駛輔助功能。在這個時間點將其用作自動駕駛的硬體還不夠成熟。

目前這些部件可以在自動駕駛車輛測試中用來採集數據,從而提高自動駕駛導航和物體檢測演算法,但是不應依賴這些部件來達到完全的自動駕駛能力。他列舉了一些現有硬體的「短板」:

○雷達解析度和視野限制了車輛能夠檢測到多少物體,並且在區分較大物體之間的小物體時會有困難;

○現有激光雷達感測器的範圍和刷新率,可能會在激光捕獲的圖像中產生時間間隔;

○持續的雨或霧天氣條件下感測器的可靠性問題。

技術標準規範尤為關鍵

由於相關的硬體在研發時缺少可以遵循的標準,這些限制在實際的使用中更加凸顯。各方內部都有自己對於自動駕駛最低的技術標準。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正在試圖讓公眾相信自動駕駛新技術符合汽車級安全標準。

「根據我們迄今為止所了解的情況,在(像Uber事故)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技術足夠強大以處理類似的情況,」Waymo首席執行官JohnKrafcik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美國汽車經銷商協會(NADA)年會上說道。

但對於更低級別的供應商而言,需要應對多個客戶各種不同的感應範圍和性能表現,這種情況下平衡硬體產品的策略制定可能具有挑戰性。

一家位於蒙大拿,由寶馬和豐田共同投資的激光雷達初創企業Blackmore Sensors and Analytics公司的首席技術官Stephen Crouch表示:「要求和規範的不一致會導致具體系統開發時做出不同的結果,客戶會覺得這些規格是他們秘密武器的一部分,但是這會導致在實際激光雷達的研發過程中產生很多干擾。」

與此同時,供應商們在生產先進感測器的過程中還面臨著降低成本、縮短研發時間的壓力,令這些硬體的新興供應鏈陷入非常緊張的狀態。

劉龍飛·編譯

汽車財經網出品,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推薦閱讀:

用於智能汽車模擬的汽車駕駛模擬器
智能汽車信息顯示
駕控匯與中國車載互聯的神奇碰撞
無人駕駛汽車廣泛商用化未來真的會從理論走向現實嗎?
英特爾晶元更有優勢?我國首批開放道路測試車型都採用EyeQ4

TAG:智能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