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葉丨防禦!街頭生存指南
與賽道不同,街頭交通的第一原則是「求生」。
每天,城市的街頭如果沒有發生什麼故事,那麼必然發生一些事故。
作為人類的天性,大多數人習慣用「意外」掩飾關鍵的事故原因。
因而在今年春天的每個周末,我都能看到過去十多年所發生過的熟悉故事,或者熟悉的事故。
不幸的是,從我們的騎行培訓報名情況可以確認,在相當長的周期內,這種情況依舊不會有明顯的改善。
這些不幸涉身不幸事故的人,被普遍忽視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街頭是非常複雜的戰場。
如我在《培訓價值》①中所提過的,在相對歐洲明顯粗糙的北美交通系統中,安全駕駛培訓的起源是那部著名的1970年代的《Hurt Report》。②
其中的統計數據指出,74%的摩托車事故涉及第三方。
與競技賽場不同,街頭的交通系統包括其他機動車、非機動車以及行人等其他道路使用者。
而對於這些使用者的意識與技能,你永遠不要盲目樂觀:
所有人生下來都不是會走路的。
此外,街頭交通流的變化還具有任何時間——特別是在中國還具有任何方向——的可能性。
如果打個比方,中國的街道交通更接近1944之類的射擊電子遊戲,或者緝毒警察與毒販駁火的墨西哥街頭。
另一個不幸的問題是,所有新司機——包括在駕校學習的司機——第一堂關於事故的實踐課都是在街頭完成的。
具有中國特色的車尾實習司機標誌,並不具備實際的區別意義,起碼無法與國外的L牌照相比。
在涉及其他機動車之間的事故中,摩托車騎士往往是損失較大的一方。
因而,街頭的第一生存原則是「防禦」:避免自己身處險境。
複雜的環境帶來的處理壓力,決定街頭的事故大多在「瞬間」發生。
之所以發生事故,源於雙方同時缺乏足夠的反應時間。
一個著名的墜落測試,證明了從菜鳥到頂級賽手幾乎毫無區別的2秒神經反應極限。
最好的防衛,就是向前看、向遠看。
理想的狀態,就是對前進方向12秒間距範圍觀察,儘管在中國的城市交通中幾乎不可能。
中國式城市暢通時速為30~60公里左右,在2秒的時間內通過的距離約為16~33米,這個範圍內的視線觀察遠非經過多年進化的人類習慣的步行範圍。
至於快速道路或高速公路上的2秒,通過的距離則顯然要高很多:
120公里時速下,這個距離會增加至67米——差不多7台首尾相接的旅遊大巴的長度。
在你開始操作的時候,除了人類的反應時間,還有開始減速需要的距離。
車輛緊急制動需要的距離與速度成平方比,簡單的說就是制動距離會提升至4倍,當你的速度僅僅提升1倍的時候。
再計算反應時間內通過的距離變化之後,實際有效的安全距離會是一個可怕的增量,特別對於首次參加我們騎行培訓的騎士而言。
距離之外,還有視線盲區的陷阱。
關於盲區的介紹,網路上已經有大把圖文,我並不認為還有贅述的必要。
需要再次強調的就是,轉向或者變道前,一次快速的回頭動作可以消除很多隱患。
十多年前,我的首次藏地之旅,幾乎在雁石坪被一名從對象車尾突然跳出來的藏族牧人就地終結。③
除了對自己的視線影響,你身側的卡車或者大巴也同樣會對其他道路使用者發生干擾,結果就是你和對方的短兵相接。
所以,在路上遇到這些巨獸的時候,要麼快速超越,要麼拉開距離。
街頭事故的高危地區是各種交匯道口。
除了傳統的十字路口,以及丁字路口,各種環島或者視線可能受到遮蔽的道路交匯點,都是這種危險區域。
在車滿為患的各個小區大門口,被幹掉的電動車絕對不是少數。
所以,所有視線受到干擾的區域,都是危險的。
即便沒有視線遮蔽,一個尷尬的情況,就是兩個自行車上的新手面對面的時候,各自避讓對方的結果反而可能是撞在一起……
使用你的轉向燈、身體語言表明一個果斷的駕駛決定,好過兩個人對賭。
對於對方的預判,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路口前有一台打著左轉向燈向右變道的皮卡或者SUV,從左側超車就是把自己鑲在對方B柱之上的最佳選擇。
應對隨時短兵相接的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控制預備動作。
簡單的說,在無法保證安全行駛距離的時候,把1、2根手指放在離合、剎車手柄上,而非攥緊手柄,是更安全的方式。
無論如何,在街頭這個殺戮戰場上,再出色的彎道和制動技術都是你的第二道防線,而永遠不是第一!
保護自己,避免置身險境,永遠都是讓你騎的更遠的保障。
原文成於2017年春節期間,因近期開始頻繁發生的惡性交通事故,再次分享出來。 「公路不是賽道」這幾個字很簡單,正確理解卻需要超出大多數「愛好者」的知識範圍。
參考鏈接
①《碎葉丨培訓價值》
②《Hurt Report - Wikipedia》
③《碎葉|我是誰》
推薦閱讀:
※【神摩網】霸氣十足的蝙蝠摩托車,這銷魂的尾部設計......
※猛烈的10顆發動機
※摩托車風油冷發動機的脾氣
※『聊新車』為什麼要搞一台「很能壓彎」的三輪摩托車?
TAG:摩托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