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哲學的一點研究(2)

Assertion(斷言)有content(內容);一個斷言行為是一個命題的表達。而一個命題,在某種意義上,表現了一個確定了的世界狀態。斷言在一個context(語境)中被做出,語境是一種包含了說話者及其所持的確定信念和意向,和諸聽眾及其各自所持的確定信念和意向的情景。一個斷言的內容在很多情況依賴於表達該斷言時的語境,即誰在說話,或什麼時候什麼地點這個話被說了出來。一個斷言行為會影響語境,而這種影響則依賴於該斷言行為的內容。

這篇文章的目的,在於描繪一些關於斷言的概念去發展一套理論,去展現這些概念是如何被用在解釋一些語言現象。具體來說,內容和語境是怎麼回事,它們之間是如何互動的。

三個概念重要的概念。

proposition(命題),propositional concept(命題概念),speaker presupposition(言者預設)

這三個概念由可能世界這個概念,或世界的可能狀態所定義或解釋。

一個命題是一個函數,將可能世界映到真值。即 P:W 
ightarrow {T,F}

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路來考慮命題,有以下幾個命題:

(P-1)劉秩買了桿筆。

(P-2)老白買了只表。

考慮以下若干個可能世界:

w_a :劉秩買了筆,但老白沒有買表。

w_b :劉秩買了筆,老白也買了表。

w_c :劉秩沒有買筆,但老白買了筆。

那麼,(P-1)這個命題可以由{ w_a,w_b }來表示,而(P-2)這個命題可以由{ w_b,w_c }來表示。即一個命題可以由一個可能世界集合表示,對於每個在該集合中的可能世界,這個命題在該可能世界中為真,有些情況下,我們也可以說這是該命題的intension。

可以寫作:I(P) = { w in W | P(w) = T }

接下來我們開始正題。

假設我們只考慮一個小的有限的可能世界集合,給予一個命題,我們可以枚舉其在該集合中各個可能世界裡的真值。這個可以用一個 1	imes n 矩陣來表示。

A: [ egin{array}{ccc} i & j& k end{array} \ egin{array}{|c|c|c|} hline T &F &F \ hline end{array} ]

i,j,k是可能世界,不同的可能世界裡的不同事實決定了命題的真值。

然而,由於Kaplan卓越的分析,我們有了第二種方式來決定一個表達式是如何被確定其真值的,即可能世界的當下情況可以決定表達式所擁有的內容,或者說,一個被表達的命題的內容本身就是由該表達所處的具體事實來決定的。於是,假如一個人關於一個命題犯了錯,則可能有兩種不同的錯誤,一是他並沒有就命題的內容犯了錯,而是就該命題與世界的諸事實的關係上犯了錯,二則是他從一開始就誤解了命題的內容,從而即使該命題(誤解的人所認為的)與世界的諸世界的關係是正確的,也不能說這個人無誤地理解了該命題的真值。

讓我們用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解釋吧。

有一天,劉秩,老翟,老白三人見了個面。這時候,老翟向劉秩說了一句:「你是個傻瓜」。假設在現實世界,只有劉秩這麼一個傻瓜,那麼老翟的這句話就沒有錯誤。然而,在劉秩假象的可能世界中,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個傻瓜。現在,老白,這個人在現實世界中不是一個傻瓜並劉秩是一個傻瓜,然而他不小心會錯了老翟的意,以為「你是個傻瓜」中的「你」指代的不是劉秩,而是老白自己。於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狀況,他們都會反駁老翟,認為他說得不對。

在這個故事中,劉秩沒有會錯老翟的「你」的意思,於是這句話的真意是「劉秩是個傻瓜」,但是他沒有認清世界中的客觀事實:劉秩的確是個傻瓜。另一方面,老白會錯了老翟的「你」的意思,於是在他那裡,那句話的真意是「老白是個傻瓜」,然而他對老白是否是傻瓜這個事實卻沒有認錯,因為他的確不是傻瓜,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說老白就是對的了。

讓我們形式化一下以上的故事。我們有三個可能世界:i,j,k。其中,i是現實世界,其中老翟是對劉秩說的話;j是劉秩心裡所設想的那個可能世界,即劉秩不是個傻瓜的世界,並且老翟是對劉秩說的話,為了填滿我們的例子,讓我們說在這個可能世界裡,老白是個傻瓜。k是老白心目中所想的世界,即自己不是傻瓜,但劉秩是傻瓜,不過老翟是對自己說的話。

如果我們固定i,其命題「你是個傻瓜」的命題內容就是劉秩是個傻瓜,那麼放在三個不同的可能世界去評估其真值的話,就可以得到:真,假,真。固定j,其命題內容仍然是劉秩是個傻瓜,那麼評估真值的結果是:真,假,真。固定k,這時候,命題內容則是老白是一個傻瓜,則評估真值的結果是:假,真,假。

如果我們寫成一個 n	imes n 得二維矩陣,即

\ B: quad egin{array}{cccc} & i & j & k \ i&T&F&T \ j&T&F&T \ k&F&T&F end{array}

垂直軸表示作為語境的可能世界,其決定表達式說了什麼,即內容。水平軸表示用來評估命題真值的可能世界。具體解釋即是:考慮第一個水平軸,這代表著目前的語境是可能世界i,即老翟在對劉秩說話,「你是個傻瓜」這個表達式在可能世界i的命題內容即是「劉秩是個傻瓜」;如果我們考慮縱軸的第一個可能世界i,則命題「劉秩是個傻瓜」是根據這個i來評估其真值的。第二個水平軸則代表目前的語境是j,其命題內容與可能世界i是一樣的。第三個水平軸代表的語境是k,在這裡,「你是個傻瓜」的內容實際是「老白是個傻瓜」,由於我們知道只有劉秩的世界裡老白才是傻瓜,所以只有 (j,k) 的真值為真。

考慮一下當老翟說出這句話後,單獨地來考慮大家是怎樣的反應,這句話對於老翟自己當然是認為是真的;對於劉秩來說,他會說:「我不是傻瓜」,所以他認為這句話是假的。而老白則說:「我不是傻瓜」,所以他也認為這句話是假的。

那麼在某種意義上,這句話在老翟、劉秩和老白那裡,其真值分別是:真,假,假。那麼問題來了,根據我們的矩陣B,有什麼東西可以表達出這個意思嗎?

定義diagonal proposition關於表達式 u 和可能世界集合 WD^W_u : W
ightarrow {T,F} 。對任意 w_iu 的對角命題在 w_i 為真,當且僅當在 w_iu 所表達的命題在 w_i 中是真的。下圖的紅色標註展示了B的對角命題:

\ B: quad egin{array}{cccc} & i & j & k \ i&color{red}{T}&F&T \ j&T&color{red}{F}&T \ k&F&T&color{red}{F} end{array}

可以看出,這個對角命題有的三個真值:真,假,假,正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在之後我們會重回對角命題。

現在,我們可以把矩陣B稱為一個propositional concept,命題概念。一個關於表達u的命題概念是一個把可能世界映到命題的函數,或者直接一點, W 	imes W 
ightarrow {T,F} ,第一個可能世界集合是作為語境,第二個則是作為真值之評估。

現在,我們來介紹第三個概念,即speaker presupposition,這個概念是這篇文章的核心。粗略來說,一個言者的預設是一命題集合,這個命題集合的諸命題及其真值被該言者同時當作各位談話參與者的共同預設。換句話說,若一個命題屬於預設,假如這個言者假設或相信該命題的真值,並且他同時相信其它人也相信該命題的真值。言者假設可以說就是某種公共知識,但不必須要求某個言者真的認為對方是真的這麼相信的,他可以僅僅相信對方是這麼相信的。

如果我們使用可能世界語義學來刻畫命題,那麼言者預設集合就可以是相對應的可能世界集合,Stalnaker管它叫context set,但我覺得有些歧義,讓我們管它叫背景集。最終,一個談話的最終目的,我們可以抽象為談話眾人試圖找到一個可能世界集合,這個背景集同時是所有人的背景集。換句話說,就是每個人自己的背景集,同時也是其它人的背景集。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原則:

Delta 為一摹狀詞,或簡單來說,一個性質集合。讓 p_1 為一嚴格指示詞,指代劉秩這個人; p_2 亦為一嚴格指示詞,指代老歸這個人。假設老翟對老白說:「劉秩是一個傻瓜」。老翟的背景集有一個可能世界 w_1 :劉秩是p_1p_1Deltap_2 不是Deltap_1 是傻瓜, p_2 不是傻瓜。然而,老白這個人並沒有聽說過劉秩這個名字,所以他對劉秩這個詞的指稱並不清楚,這樣,老白的背景集就至少有兩個可能世界,分別是 w_2 ,w_3w_2 劉秩是 p_1p_1Deltap_2 不是Deltap_1 是傻瓜, p_2 不是傻瓜(只考慮這個談話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認定 w_2 = w_1 )。 w_3 : 劉秩是 p_2p_1Deltap_1 是傻瓜,p_2 不是傻瓜。

在前進之前,先表明如果老白知道劉秩就是表示 p_1 這個人,那麼,顯然 w_3 這個世界就不在老白的背景集裡面,那麼老白與老翟就共享唯一一個背景集 w_1(w_2)。

假設老白不知道,讓我們寫出命題概念:

\ egin{array} 0 &w_2&w_3 \ w_2&T& T \ w_3&F& F end{array}

可以看出,如果老白選擇相信老翟的話,那麼老白就可以抹去可能世界 w_3 (因為留下該可能世界會導致矛盾),只留下可能世界 w_2 。更準確地說,老白為了接受了老翟的可能世界,與老翟的背景集達成一致,便刪去了那些使之不一致的可能世界。

然而,假如老白認為老翟說得有問題,情況就不同了。如果站在老翟的角度上,老白錯誤地認為老翟的話的意思是:「 p_2 是傻瓜」,所以,老白就會有幾種回答:

第一種情況,老白會說:「你說錯了,劉秩不是傻瓜。」假設老翟一下子反應過來,這是關於「劉秩究竟是誰」的狀況,那麼就會就這個問題進行進一步說明。

第二種情況,老白自己意識到可能是指稱問題,故而問道:「你說的劉秩是誰?」

在兩種情況下,老翟會擴展背景集,雖然他自己的背景集是 w_1 ,但這時他意識到老白可能有兩個不同的可能世界,這兩個可能世界無法區分誰是劉秩。但讓我們假設,老翟知道老白可以根據摹狀詞 Delta 來判斷誰是誰(否則這場討論將無窮無盡),於是,老翟補充道:「劉秩就是那個具有 Delta 的人。「

如果老白現在不胡攪蠻纏的話(比如拒絕相信劉秩就是這個所描述的人),那麼他就將接受老翟的背景集,即 {w_1} ,而刪去已變得矛盾 w_3

現在,兩者的背景集就相同了。

讓我們總結一下發生了什麼。

每個談話者 p_i 都有一個自己的背景集 C_i ,並且對每個聽眾 p_{-i} 有一個自己認為的該聽眾的背景集 C_{i,-i}p_i 斷言一個 u ,就是給出一組 W_u subseteq C_i ,對於聽眾 p_{-i},其要麼 p_{-i} 接受 u ,要麼拒絕 u ,要麼擱置 u 。若其接受 u ,則刪去所有對角命題 D^{C_i,-i}_u 值為假的對應的可能世界(簡寫為 D_u ),即 C_{-i}^{j+1} = C_{-i}^j ackslash{ w in W_u | D_u(w) = F}C_{-i}^{j+1} = C_{-i}^j cap { w in W_u | D_u(w) = T} ,在此,對角命題的可能世界定義域是 C^j_{-i} 。若其拒絕A,則有 C_{-i}^{j+1} = C_{-i}^j ackslash{ w in W_u | D_u(w) = T} ;若擱置,則 C_{-i}^{j+1} = C_{-i}^j 。談話的目標則在於在有限多次給出斷言後,有 C^{k_i}_i = C^{k_{-i}}_{-i}, forall i 。關於 C_{i,-i} 和斷言 up_i 可以無限制地刪除或引入可能世界,但如果實現談話的目標,一般而言存在著原則。

原則一:預設的 C_{i,-i} 及給出的斷言 u,其D_u 的值不應全為真或全為假。

原則二:預設的 C_{i,-i} 及給出的斷言 u ,其D_u 的各個值要麼為真要麼為假,或者說,不能出現未確定的情況。

原則三:預設的 C_{i,-i} 及給出的斷言 uuC_{i,-i} 中所表達的命題都應是一樣的。

對這些原則作一些進一步的解釋。

原則一,比較好理解,如果違反了原則一,那麼理論上來說,說話者在說話之前就應預測到,他的話不能給聽者添加任何的信息,使他能夠協調自己的背景集。所以,倘若他的目的是實現談話的目的,那麼打一開始他就不會說這句話了。

原則二,如同原則一,如果違反了原則二,那麼聽者就無法判斷是否要加入或排除該不確定項的可能世界於背景集。那麼,說話者說出的這句話本身就是模糊不定的話,違背了交談目的實現。

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更清楚的說明,還是考慮上面那個例子。假如老白不知道劉秩是誰,這時候,老翟說,劉秩就是那個長得帥的人,但雖然老白知道劉秩的確有一些優點,但他並不知道是否劉秩長得帥,即無法知道命題的真假,所以他就無法用利用起這個斷言。因此,假若老翟預設老白就是如所說的這樣,那麼一開始他就不會表達這個句子了。

原則三,與原則二的原因大同小異,不過這個情況中,因為斷言在不同的可能世界裡的命題內容不同,所以聽者就無法判斷出究竟是哪個可能世界需要被排除或吸納了。還是用這個例子解釋一下:假如一開始,老翟就知道,老白對劉秩是誰沒有概念,即老白有兩個可能世界,一個劉秩是 p_1 ,一個劉秩是 p_2 ,同一個表達「劉秩是一個傻瓜」在兩個不同可能世界中,是兩個不同的命題,於是,在一般的情況下,老翟說的話只能喚起老白的疑惑。

這三個原則,基本是上原論文的三個principles的一種轉述。

1, A proposition asserted is always true in some but not all of the possible worlds in the context set.

2, Any assertive utterance should express a proposition, relative to each possible world in the context set, and that proposition should have a truth-value in each possible world in the context set.

3, The same proposition is expressed relative to each possible world in the context set.

來研究一下priori命題吧。根據Kripke,一個命題是先天的在全部的語境中都是真的。這意味著對角命題的值全是真的。考慮那個經典例子。

假設有三個可能世界,i,j,k,在這三個世界中,分別有一個標尺,其長度分別是1米,2米,3米,這裡的米是根據現實世界來規定的。現在,假設,在這三個可能世界中,各自有一個權威組織固定了「1米」這個表達式的指稱,具體就是把「1米」指稱為那個標尺的長度。於是,在三個可能世界中,「1米」就是對應的標尺的長度。

現在,我們考慮表達式「這個標尺是一米。」我們寫出這個表達式的命題概念。

\ C: quad egin{array}{cccc} & i & j & k \ i&T&F&F \ j&F&T&F \ k&F&F&T end{array}

很顯然,如果我們在i中,那麼「這個標尺」就是那個一米的標尺,所以命題為真。但這個標尺在可能世界j和k中,按照「定義」,這個標尺的長度是半米和三分之一米,所以命題的真值為假。同樣的道理可以引用在語境就j,k上。可以看出,其對角命題皆為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這個標尺是一米」是一個先天真命題。

這樣,我們就有:

(C1) :一個命題是先天的,當它的對角命題擁有全部相同的真值。

自然,當一個先天命題不是全部的真值都相同,我們稱它為先天偶然命題。

對比下posterior necessary(後天必然)命題,我們知道一個必然命題是:

(C2):一個命題在語境 i 是必然的,當它在全部的評估可能世界 j 中擁有相同的真值。

其形式是:

\ D: quad egin{array}{ccccc} & i & j & k & a & b & c \ i & T &T &T&T &T&T end{array}

說是一個命題是後天必然的,當它是必然的且不是先天的。一個後天必然命題的例子,可以考慮啟明星和長庚星的經典例子。

我們有一個表達式:「啟明星是長庚星。」假設有三個可能世界i,j,k。在三個可能世界,都有三顆不同星球,一個是s,一個是t,一個是z。在i中,啟明星是星球s的嚴格指示詞,同時,長庚星也是s的嚴格指示詞,星球t跟這兩個詞都沒關係。在j中,啟明星是s的嚴格指示詞,長庚星是t的嚴格指示詞。在k中,長庚星是s的嚴格指示詞,長庚星是z的嚴格指示詞。我們給出命題概念:

\ E: quad egin{array}{cccc} & i & j & k \ i&T&T&T \ j&F&F&F \ k&F&F&F end{array}


Stalnaker, Robert (1978). Assertion. Syntax and Semant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9:315-332.

推薦閱讀:

中原、華夏之國
《蘇菲的世界》所闡述的是什麼道理?
「網路異托邦」及我們當下所面臨的時代困境
世界哲學史(1)——米利都學派
完整版 生命、意識、 存在與物質、能量、信息之現代哲學、量子物理的思辨進程

TAG:哲學 | 語言哲學 | 分析哲學Analyticphilosop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