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本不該在旅行的時候索取什麼
這一篇斷斷續續寫了很久,刪刪減減;太陽明媚且得閑時寫一點,心情低落時便來傾訴一番,順便哭一場。中間趕上了學期繁忙的階段,這一篇就被一直擱置。今天從圖書館討論回來,情緒些許低沉,正好看到萊姆那篇《感謝那個孤獨的你,帶自己向外行走》,頭腦有點暈眩,原來每個人心裡都曾有一道坎。
萊姆那篇里說過:「世界並沒有真的打動,她也無處對世界傾吐。那裡有一塊玻璃。」這種心情的描述,恰如其分。就像聽交響樂管弦齊鳴,你看著小提琴手陶醉地演奏,看著圓號泛著金光,可那樂章到你耳邊卻戛然收聲,留白成一陣風。
生活如是。四個人以上的聚會便覺得自己是局外人,每每幸運地從中抽離,舒緩一口氣就感到疲憊感就在內心侵襲開來。路上遇到認識的人,偷偷地繞開;一天不說話也可以自得其樂。只想一個人在窗邊,顏料塗不出形象就乾脆不要寫實,讀書寫字不求甚解也罷。而自己卻不如想像中洒脫,生活還總是拉住你的腳踝,忍不住去到處參加活動,去積累證書,刷著簡歷。好像很是進取,心思卻敏感細膩,細到丁點沙礫都容不了。
於是,踏上旅程的人,多少都想去尋找感動來安置忙碌疲憊又小心翼翼的心。倫敦市中心的某一條街,建築的豎直線條和蒸齊的路棧拓展到路的盡頭。最愛那一盞懸掛的鐘,時針和分針默默地重疊。
與都市的車流相襯,夏日的陽光透過茂密的樹木灑在地上,留下令人眩暈的斑駁。
也想開間粉紅色的店鋪,裝滿一輩子的少女心。
可那顆忙碌的心,卻似乎一直在功利地索取,想在目力所及的每一幀中都收穫金子。於是漸漸發覺得旅行的意義越來越不明確。總想得到一種形而上的收穫,但實際往往力不從心。依稀記得泰特美術館,看了杜尚的現成品《泉》,也看了蒙德里安的《構成C(第三號),紅、黃、藍》,也記得有重複的瑪麗蓮肖像,還有那些奇奇怪怪堆放的布袋、纏繞的線團、相機下的雞蛋、不停播放的收音機和磁帶,這些跳出認知範圍的東西一股腦湧進大腦時,我因自己的無知而感到可悲。
我猜,我不是一個人。曾經受的教育使我們心思都重,都對自身總有更高的要求,想從任何一件事情中找到一個答案,就像為了簡歷為了錢;每一件本可以成為生命中純粹快樂的事物,最終都成了枷鎖。自始至終,我們對生命和自身的認識都停留在淺薄的表層,不知道儘管萬事都有其意義,但這些意義卻不盡相同。
旅行教給我的道理之一,便是放下功利心,放下所有的假設和預期,學會和自己的心靈相處。
自我評估和反省儘管值得推崇,但可憐的人兒你不要總苛責自己知識的盲區。行走和讀書一樣,必然是遇見無法預期甚至違反內心判斷的景物和觀點,對待未知,更高明的態度是愉快地去邂逅,而不是恐懼。旅行的詩意也恰好是邂逅從未遇見的東西,發現人類思維的另一個切面。
真正去旅行後我才忽然明白,宣稱可以克服多種困難的踏上旅程的人有很多,但旅行的勇敢更在於面對無知和未知的勇氣。
再看到大英博物館黃昏下歇坐休憩的老人,你才發覺這才是博物館應有的樣子,它不是高高在上的信息填鴨,而是參觀者和展品的平衡互動。你盡可以邊走邊看記錄新鮮的事物,也可以隨便停坐在旅途的一把長椅上,將影子投射在牆面。
那些非功利的邂逅,不經意的細節,如今想起來,比刻意地探索和體會要可愛的多。
在Oxford隨便拍人,翻相冊發現兩個紅色系的小哥。
在Brighton遇見一家花店,像不經意闖入電影。
在London,社區盾杯阿森納對戰切爾西,切爾西贏得比賽後,身穿紅色球衣的球迷在溫布利球場附近勝利自拍。
在Greenwich Market,遇見灰綠襯衫、酒紅領結、鬍子和肚子。
旅行也的的確確豐富了我對生活的感悟、對美的追求和與自己相處的態度。但這些真的不取決於旅行的地方和方式,更是受旅行中對未知和無知的坦然心態潛移默化的影響。好像瑜伽,常做瑜伽的人都好像有一種亭亭玉立的氣質,不僅是瑜伽幫助塑形,更是因為瑜伽強調呼吸和韻律,讓整個人鎮定而溫柔。旅行也是如此,讓人年輕而陽光。
在Regents Park的玫瑰園,看到正整理頭髮的英倫風男子,和在玫瑰叢前,用三腳架和相機為自己自拍的女子。多美好啊,多希望我們,就現在,在春暖花開的時候放肆地兜一次風,管他什麼深遠的意義,必經之路我們本不應該在旅行中索取什麼。
我們本不該在旅行的時候索取什麼*本文原創,如想轉載,請獲取授權。如擅自盜用,將嚴厲問責!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旅人說
公眾號ID:travelwonderland
推薦閱讀:
※愛情,不是終日相互對視,而是一起望向遠方——敗光1億,看這對瘋狂中國夫妻愛情
※愛爾蘭有哪些景點電影取景地?
※拉薩-尼泊爾-拉薩,9天時間,陸路往返,怎樣安排行程比較合理?
※怎麼在北極建機場?俄國人:空投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