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一鳴:世界上的書,兩類最值得讀

我一直覺得世界上的書,如果只能選擇看少數書的話,兩類書值得看,第一類是傳記,第二類是教科書。

—— 張一鳴

來源 l 42章經

最近,今日頭條創始人兼 CEO 張一鳴參加了一場對話,回答了他關於競爭、學習、趨勢判斷的思考。

混沌君從 2 萬字的對話實錄中,提煉出了 10 個問題。

1

如何把握創業的時機?

張一鳴: 2007 年蘋果發布第一款 iPhone,我當時買到非常震驚,上面可以搭建一個網站或者寫一個程序。

放到口袋裡面,很難想像一個網站躺在你的口袋裡面,你可以寫一個網站打開瀏覽器訪問自己寫的網站。把操作系統放到移動設備上非常具有顛覆性。

後來我們做社交網站的過程中,發現移動互聯網的增速每周是萬分之幾的速度在上升,還很小,但是一直在上升。

2011 年底基本判斷整個信息的傳播介質會發生變化,從紙媒為傳播介質轉向以手機為傳播介質。

現在過去六年了,從 2011 年到 2016 年整個上市企業的排行榜全部因為移動互聯網發生變化,前五名的人均產值發生 10 倍的變化。

我們現在做海外國際化,去了很多國家,發現移動互聯網改變很多國家的經濟、文化、社會面貌。

這個趨勢還沒停止,還有視頻化也是移動互聯網上的子浪潮,這是移動互聯網的網速提高帶來的。

大的浪潮看時機,浪潮一定有,但是有一定的周期性。

等待時機,不同的時代有不同領域的浪潮。確實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有人叫做興趣,有人叫做志向,有人說激情、抱負。

創業的機會是你用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你看到一些不同的東西,這個東西你可能能領先別人看到,那你最終把它創造出來。

2

今日頭條如何做到全球化?

張一鳴:我們覺得,互聯網是互聯互通的,將來一定是全球競爭。

現在的中國公司已經和美國公司一樣,是「Born to be global」的,如果你不能做到全球配置,那你就不能運用全球的規模效益,包括市場、組織、人力資源等等。

在這個時代,中國本身也有機會,但利用全球配置的優勢,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互聯網的邊際成本降低很快,同樣的投入,別的市場的人口是你的5倍的話,長期不能持續競爭。

我們 2015 年啟動全球化的時候,團隊也不是這麼自信,因為以前從來沒有互聯網平台型企業走向海外。

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看到方向了,比較光明。現在在日本,每 10 個日本公民中就有 1 個我們的用戶,月活一千多萬,已經是很高的比例。

我們在很多國家的應用排行榜上,都在前幾名。包括我們的抖音海外版和頭條的海外版,雖然還有很多不足,但是我們已經看到很大的機會。

3

「TMD」為什麼能夠在

「BAT」的壟斷格局下崛起?

張一鳴:儘管互聯網具有規模效應,但是實際上我們看到,現在創業或者投資取得成功的案例,還是越來越多,整個創業創新的趨勢,還是越來越好。

這首先是因為規模效應固然重要,但創新是更重要的。好的環境也很需要,無論是法律也好,行業自律也好,需要領先者不能濫用規模效應,保持好的競爭環境。

無論頭條也好,美團也好,滴滴也好,這撥企業的誕生跟移動浪潮有關係。美團是在 2010 年,我們和滴滴是在 2012 年,美團高速發展也是 2012 年之後

—— 當有大的變遷的時候,就像地殼運動,整個生態要重新發生變化,這時候新的物種有機會快速擴張。

「大的浪潮來的時候」,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大的浪潮往往是由技術創新帶來的。

比方說計算機、互聯網再到移動互聯網,大的浪潮是一個重要時機。浪潮是一浪接著一浪,只不過未來的浪潮是不是一定在互聯網?

不一定。

所謂科技,是用新的、更好的方法去創造事情,既然是用新的更好的方法去創造事情,肯定有新的浪潮被創造。

對於新的創業者機會總體來說還是更好。

4

TMD」和「BAT」兩代創業者之間

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處?

張一鳴:我們跟 BAT 的企業家學到很多東西,比如我會看《騰訊傳》。

我們之間的相同之處,我覺得是:抓住用戶體驗,以用戶為中心,給用戶創造價值,重視人才。

不同之處的話:

首先,2012 年前後創業的話,整個國內的創業環境是比較好的,互聯網滲透率已經很高,用戶一上來就適應(我們的產品和服務)。

第二,我們做投融資、招聘容易很多。我相信 1998、1999 年互聯網公司泡沫前還好一點, 2001 年、2002 年招聘不會這麼容易,現在互聯網公司招聘競爭力還很強的,計算機系的分數據說越來越高,因為好就業。

第三,人才供應也越來越多。

第四,新一代的企業家更早嘗試全球化,不僅我們嘗試全球化,美團、滴滴也嘗試全球化,因為我們起步並沒有落後國外,幾乎是同時的。

第五,更敢於開拓新業務,他們這兩家(美團、滴滴)互相開拓新業務。更不懼怕失敗,容忍度高、條件好,總體來說會更有冒險傾向,業務上面快速展開的程度比之前更快。大家也可以看到,在 2012 年這撥企業成長速度更快。

5

互聯網「下半場」,創業企業如何破局?

張一鳴:「上半場、下半場」這個說法,我印象中出處是用戶紅利消失

—— 該有智能手機的用戶都有了,該裝上的軟體都裝上了,你就沒有新用戶紅利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典型的互聯網應用是這樣的。

如果再往下發展的話,簡單通過市場手段、營銷手段用戶紅利消失之後,要突破有幾個方向:

深度,場景變深,為同樣的用戶提供更深、更強價值鏈的服務,場景變豐富,價值鏈變深。

寬度,有兩個方法,要麼走全球化,要麼開闢新的維度。

比如摩拜或者 ofo,給自行車裝上晶元,把物聯網連進來,你可以認為它是延伸了,現在又有工業互聯網 IOT,這些都不在傳統的消費互聯網或者企業互聯網領域,它們都延伸了。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維度,也是我對中國互聯網科技企業比較期待的。

過去我們做 to C 的業務,其實更有難度的是 B 端業務,to C 端的產品用的資料庫、雲計算還是晶元、支付系統,其實是 ICT 產業的更底層。

如果 C 端做完可以往上游進入 B 端基礎設施,如果能做成,是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提高。

6

怎麼能做到讓90後、00後甚至10後

都喜歡今日頭條的產品?

張一鳴:我們每兩個月有一個全員會,有一個員工提問,公司如何變得很成熟?我的想法相反,我們恰恰要保持年輕,不要對新事物隨便持否定批判的態度。

新事物出現一定有它的原因,一定要去體驗,去嘗試,去觀察它的發展。

我們對團隊有很多要求,很早的時候,我發現管理團隊不用抖音,很著急。我要求他們每個月拍兩條視頻,要獲得多少個點贊,用強制手段讓大家保持年輕。

我們公司企業文化是始終創業,類似亞馬遜的 Always Day 1,永遠像公司創業第一天那樣思考,永遠思考用戶在想什麼。

7

今日頭條的核心競爭力是怎麼樣的?

張一鳴:核心競爭力直接來說是我們的產品,產品背後是我們的技術系統,技術系統背後是我們的團隊和文化。

互聯網技術並不是壟斷或者絕密的,團隊和文化才能保證持續的創新和優秀的自省。

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團隊和文化。

比如我們公司在人力資源上有一些新的實踐。

我們強調「Context,not Control」,同事之間,管理、協調上,通過提供上下文,通過內部信息透明來解決。

一般公司規範流程、建立制度,我們其實是比較注意不要建立太複雜太多制度,這會抑制創新。

比如財務部出一個規定很容易,做什麼事情必須 ABCD,法務再出一個 XYZ,每個部門很容易定兩頁紙。但其實規則一多,限制非常多,也會有很多規則衝突。

我們注重 context 希望給員工更多的上下文而不是分解任務。

我寫我的目標幹什麼,看到我的目標,他們寫他們自己的目標,我一般很少去改他們的目標,我會做一些補充。

公司的大目標定了之後,大家想我對這個目標有什麼貢獻,而不是說你能夠為這個目標做什麼貢獻。

這算我們的實踐,這個不一定適合所有企業,要看你對企業組織的觀念是怎麼樣的。

8

平台企業如何承擔社會責任?

張一鳴:2015、2016年的時候,我們邁向平台企業,現在邁向全球性平台企業。

這幾年,科技讓移動互聯網滲透率提高,平台型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到很多地方,都能遇到我們的用戶或者客戶。

平台型企業,特別是科技平台型企業,大到一定的程度,成為了社會公共基礎設施。這時,對平台的要求,就不僅僅是商業公司的法律責任,而是更高了。

首先,我們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科技創新是我們的基本要求,用創新的方法改進技術,創造價值。

其次,作為基礎設施,提供信息服務是我們的價值,作為平台,我們有責任促進更好的內容生產,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

前兩年,我們做頭條號千人萬元計劃,就是在大力促進原創內容產生。如果我們不做的話,可能整個行業提高得都不夠快。

第三,除了科技創新責任和提供信息服務責任,我們作為內容平台,承擔平台治理的責任。

類似標題黨、虛假報道、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我們作為平台的話,有責任把平台型的問題儘可能降到最少。

9

作為CEO,你在2018要解決的

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

張一鳴:2018 對我們已滿六年的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有三個事情。

對公司本身來說希望繼續完善公司,無論管理、文化還是系統。

對業務來說,希望能夠走向全球化。如果(全球化)能成功的話,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里程碑的事情,對中國互聯網企業來說也是標誌性的事情。

第三,作為一個社會的一分子,一家平台型企業來說,我們希望在企業社會責任這一塊能做更多的事情。

過去我們更多關心業務的成長,現在我們希望對管理團隊,對業務負責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僅關心業務,不僅關心全球化,也能夠有更開闊的視角去認識、承擔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

10

讀書對你創業有什麼樣的影響?

張一鳴:我大學學的是微電子專業,我自己也對微電子非常感興趣。但是學了一段時間之後,我覺得實驗的機會太少,或者說從課本上學到的知識轉化到實踐層面比較難。

正好我們大一、大二也學計算機,所以大二下學期我就轉到了軟體工程。

學計算機有一個好處,只要有電腦、能上網,就可以自己獲取學習的資源,你有想法的話就可以直接做出來,哪怕是一個在校生,也可以發布產品給廣大用戶,這點最終吸引我轉向了計算機。

豐富的專業背景對我來說也是很有收穫的,創業的話各個東西都看,我中間還選修了工商管理。

我讀書時學校在天津,不像在北京,可參加的課外活動不是太多。所以我有很多時間看各種「亂七八糟」的書。

我在大一、大二的時候除了上課之外看了很多各種各樣的書,傳記占很大一部分。

閱讀最主要的是對你的興趣、審美有塑造。看了傳記之後,我自己在後來的擇業和創業中,對我的職業規劃更有耐心。

你看到很多很偉大的人,年輕時的生活也是差不多的,也由點滴的事情構成,大家都是平凡人。你要有耐心,持續在一個領域深入,會取得對應的成績。

我一直覺得世界上的書,如果只能選擇看少數書的話,兩類書值得看,第一類是傳記,第二類是教科書。

教科書是人類知識最濃縮提煉的書。你對某個領域感興趣,看泛科普類的書,很多是泛興趣閱讀。

如果以它的濃度而言,最提綱挈領的肯定是教科書。在學校,有老師督促完成教科書的學習還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整理自張一鳴與清華經管院長錢穎一的對話,全文由公眾號「42章經」首發。


推薦閱讀:

提高影響力的三個細節
如何提高閱讀能力?
愛因斯坦等10大歷史名人經典讀書方法,家長務必收藏
原則----分享1
怎樣讓不喜歡讀書的人養成讀書的習慣?

TAG: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