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社交的極簡指南

大概在很早的時候,網路上,流行文學書籍中流傳著關於人脈重要性的各種說法。但是依照某種政治正確的觀點來看,人脈這個詞多少被貼上了虛偽或者勢利,至少是不fashion的標籤。大概的依據是,某某人加了多少微信也沒有用,除非你自己的能力突出,否則需要花很大的精力來維護這段關係,關鍵時刻還不一定產生作用,得不償失。

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都持後一種知乎主流觀念。畢竟反管理學反雞湯是逼格最高的政治正確,更何況是我是一個內向者,社交對我來說耗費的精力太大了。和身邊的朋友聊天,大抵也是類似的傾向。直到前不久參加公司一個搞內部創新項目的會議,很多人提出自己項目裡面各種技術上,人力上的資源缺乏的問題,對此組織者給了一個自己的親身踐行的提議。就是平時在各種社交場合或者微信群裡面要做有心人。比如她會潛在公司的技術分享群裡面觀察各種人的發言,特別是那些在技術上展現了專長的人,她會留心,加個好友也好,記下來也好,總之進入了自己的資源備選庫。一旦下次她看到別人恰好有這個需求,她就可以順手推薦了。

這個建議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發。從資源整合者的角度來講,其實這件事情所花費的精力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大。因為在這種狀態下,雙方只是初步形成了一個弱關係。但實際情況下,真正能促成合作的反而是弱關係。因為合作的基礎在於需求與供給的真實匹配,所謂的弱關係其實只是消除了信息差,而不是利用關係來消除匹配差距。在資源較為自由流通的社會,強關係的作用我想是不如弱關係的。從資源提供方的角度講,儘可能打造個人品牌,並在社交場合展現自己能夠交換的價值也是很有意義的。當然無論是收集資源還是展示資源,根本出發點還是在有所謀。

我想這才是社交或者人脈的本質。不用過於神話或者過於摒棄。毛主席告訴我們要辨證的看問題,而不是只搞意識形態。執著於某種觀念的對與錯對於解決問題本身沒有任何意義,不過是人類尋求合群感以及惰于思考的一種本能體現。簡而言之,一個是從體現價值的角度讓自己發聲,另外一個就是平時生活中做個有心人,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弱關係數據網。

推薦閱讀:

改變真的這麼難嗎?(五)
不會加戲就沒戲
如何應對社交恐怖症?(講課錄音稿)
社交恐懼症心理:被人看著就緊張
社交恐懼症心理:在意別人的看法

TAG:人脈 | 內向 | 社交恐懼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