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當然有判斷標準

當代藝術當然有判斷標準。我始終堅信這一點,也始終踐行這一點。

但這個「標準」不是指具體的某個數值,也不是一套精準的核算系統,而是一套可供討論的範式,這套範式通過批評實踐來迎接挑戰和修正自身。所以大家常說「藝術沒有標準」,這話也對,但也完全不對。

分兩步考察一件作品:

首先要考察的是觀念傳遞的直觀性和有效性。手段和目的是否互洽。

第二步考察觀念本身。最近我看了一件作品,它的觀念本身是描述性的,是判斷性的,而不是開放性的,它並不提出問題,也並不開放問題。它是一套陳述體系和一個封閉答案。所以它是一件不太好的作品。

因為,在我的標準里來看,觀念本身不應該只用來解答問題,更重要在於,它能夠提出問題、開放問題、只有當多種思考緯度都呈現出自己的理解時,作品開啟它,作品開放它,唯獨如此,這件作品才可以談得上是「好」的。

另外,肯定會有人說憑什麼你說的這個就是標準?很好,問題在於,每種標準都應該有能力用邏輯自圓其說並有傳播力。如果可以清楚地說清楚,我的這套審美趣味基於什麼樣的學科背景,有什麼樣的使用基準軸,有什麼邊界和局限,那就是一套可以被具體討論的評價標準。

我覺得這就是藝術批評應該走的方向和繼續存在的價值。

將如是實踐下去。


推薦閱讀:

勞申伯格所參與的藝術&科學實驗《九個夜晚:劇場與工程設計》
藝術社會學思考25——看完《青年馬克思》後奮筆疾書,有些思考此刻不記下來之後就會忘記

TAG:藝術評論 | 當代藝術 | 藝術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