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第23期】2018年北約黑海戰略動向分析簡報(編譯者:小保健)
*標籤:當代國際關係
*文字內容出處及知識產權著作權來源詳見文尾「主要參考引用搬運材料來源出處」一欄;編者不享有文字內容的知識產權及著作權.(純學術使用;非商業使用;侵權請告知)
今天這期,翻譯並簡要概括了研究北約戰略的美國著名智庫大西洋委員會的最新報告(作者為史蒂芬·霍瑞,美國海軍上校),同時整合了其他北約近期的官方文件、聲明,及編者本人的觀點,集成了此簡報。
維持在黑海絕對的地緣戰略支配地位是俄羅斯自古以來的戰略重心。
史蒂芬·霍瑞認為,西方的決策者近年在思考、落實如何削弱、挑戰俄羅斯在泛黑海-裏海區域的政治軍事存在上沒有太大的動作。
自2016年北約華沙峰會後,北約等多個「東部合作成員」重新強調了「北大西洋條約組織」的核心——第五條,即「集體安全」、「共同安全」。[2]
在烏克蘭危機爆發數年後,華沙峰會上重點提出了「泛黑海區域安全」戰略,劍指俄羅斯在此區域的傳統支配地位。[2]
這也是北約對俄放話較狠的一次:
「我們強烈譴責俄羅斯在泛黑海區域,尤其是克里米亞廣泛侵略性的軍事行動。」[1]p.1
一、北約對黑海戰略必須考慮到幾點複雜的地緣政治因素:
1、首先,頻繁的力量轉變孕育潛在危機的爆發
從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來說,自冷戰土耳其黑海海峽危機爆發,至蘇聯解體,到近期的俄羅斯-北約黑海軍事對抗,泛黑海-裏海區域已經經歷過了數次大規模的權力(力量)均衡與再均衡。
自普京2000年第一次任期以來,黑海海權作為其強國戰略的幾大支柱之一,普京不斷加強對黑海支配地位的鞏固。
而近日北約不斷加強的黑海存在即體現了這種「再平衡」過程。
頻繁的地緣力量均衡的轉換將給此區域增添許多不確定因素。
2、黑海地區的政治形勢極其複雜
自冷戰結束以降此區域爆發並仍然存在各種類型的武裝衝突甚至是國家間戰爭,一部分已經停息的武裝衝突極有可能因為上述「黑海再平衡」所帶來的不穩定局勢而被重新引燃:
黑海沿岸的德涅斯特河沿岸衝突(德左問題)、
南奧塞梯衝突、
阿布哈茲衝突、
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六日衝突
這些「已被凍結」的武裝衝突有可能伴隨著對抗的升級重新解凍,並將黑海的兩極均勢對抗格局引向混戰。
而俄羅斯近年對諸如南奧塞梯、德涅斯特河沿岸等黑海沿岸地區不斷輸出政治、經濟影響,上述地區重新出現動亂必然會引來俄羅斯更大程度的干預。[1]p.1
3、泛歐地區對黑海區域的能源依賴將極大限制俄羅斯與北約軍事對抗的「烈度」(能源因素可詳見本專欄第21期)
二、北約對俄羅斯黑海軍事環境的評估
自克里米亞入俄以降,俄羅斯迅速將地對空導彈(SAMs)及反艦船巡航導彈(ASCMs)部署至黑海咽喉克里米亞。
另一方面,早在2013年之前,俄羅斯黑海艦隊即已開始大規模的武器裝備升級現代化計劃,黑海艦隊的戰鬥教條也完全改變。[2]
黑海艦隊的戰鬥教條從原來的維持泛黑海俄羅斯利益轉變為更有效率的介入、處理、完結「區域化衝突」。
從黑海艦隊在支持2008年俄格衝突和2015年俄羅斯介入敘利亞內戰中即可看出這種由「偏防禦性」到「偏進攻效率性」戰鬥教條的轉變。
宏觀戰略層面,俄羅斯政府於2010年啟動的「俄羅斯2020國家武裝」戰略中將黑海艦隊戰鬥力的提升列為重點任務。
三、北約黑海戰略的三大支柱構想:
1、有效的區域及國際層面的軍事威懾+可信的共同防務戰略
2、維持泛黑海地區北約非成員國夥伴的穩定與安全:
第一是保持泛黑海區域非北約成員國戰略對北約的傾斜趨勢;
第二是防止非北約成員國整體戰略向俄羅斯傾斜。
3、維持泛黑海地區由西方主導的經濟穩定與安全。[1]p.4
四、北約未來實現黑海戰略的路徑(編者:黑海安全困境螺旋式加深,強硬對抗繼續主導):
1、增加北約在黑海海軍、空軍軍事存在
首先即是籌備黑海海軍空軍新軍。
由北約成員國海軍抽調組成常備軍。加大對黑海「國際公共海域」軍事存在。[1]p.5
同時增派空中巡航、偵查、監控裝備。[1]p.6
*2016年北約華沙峰會後即由羅馬尼亞提議籌備黑海新軍永久進駐黑海,中途保加利亞宣布退出,批評此提議過於「挑釁性」,應與俄羅斯在黑海各方面開展旅遊業、經濟、能源方面的合作;同時,保加利亞反對北約對黑海公海增加空中巡航頻率,指出北約戰略過於倚重黑海戰略,而忽略波羅的海戰略,置波羅的海三國於不顧。[3]
2、加強黑海西側地面部隊部署
北約在黑海西側的羅馬尼亞南部擁有北約多師團指揮中心,2016年北約華沙峰會提出了「迅捷行動第16號計劃」
北約在羅馬尼亞的地面指揮中心能夠對北約在黑海西側的三個成員國的軍隊訓練及北約駐軍進行整體調控。[1]p.6
與此同時,黑海西側的三個北約成員國駐軍將進一步與美國提出的「歐洲再保證」、「大西洋決心」戰略進一步整合,優化北約成員國內部在黑海西側的輪流駐軍結構。[1]p.7
3、加強北約黑海成員國與非成員國夥伴(如烏克蘭、喬治亞)的「防務建設能力」(BDC, Building Defense Capability)
主要參考引用搬運材料來源出處:*文字內容知識產權及著作權作者為:
*知識產權及著作權作者(發表年份).作品名.作品來源文刊/論文來源機構. 版號(數).期號(數).頁號(數). ISSN.
【1】STEVEN HORRELL(2016). A NATO Strategy for Security in the Black Sea Region. Atlantic Council.BRENT SCOWCROFT CENTER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SSUE BRIEF. pp.1-7
【2】NATO(2016).Warsaw Summit Communiqué. article 17
http://www.nato.int/cps/en/natohq/official_texts_133169.htm.【3】Reuters(2014)Bulgaria calls rise in airspace violations by Russian aircraft a 『provocation』.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bulgaria-russia-nato-airspace-idUSKCN1040JE?il=0
【4】NATO(2016).Warsaw Summit Communiqué. article 37e
編者:小保健*
譯者:小保健
*編者不享有文字內容的知識產權及著作權.(純學術使用;非商業使用;侵權請告知)
推薦閱讀:
※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的決策動機
※【當代|第4期】雜談2006、2018年兩次俄羅斯前特工毒殺事件與俄英關係的起起伏伏
※中美大boss聚會的有什麼發現?
※【當代|第2期】雜談普京2018年勝選背後反映出的權威主義政治傳統
※面子和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