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故宮1日游攻略,一生一定要去一次!

中國故宮有2個,一個是瀋陽故宮,一個是北京故宮。瀋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距今近400年歷史,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瀋陽故宮佔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代遺址。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瀋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北京故宮。北京故宮,也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是位於紫禁城城內。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不僅有清代宮中舊藏,也經過國家調撥、社會徵集和私人捐贈,極大地豐富了文物藏品,現存館藏超過180萬件。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永樂十八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以禁城午門、宮門太和門以及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央軸線,體仁閣、弘義閣兩廂輔立,文華殿、武英殿東、西翼護,構成了皇帝舉行重大禮儀,群臣朝見天子的莊嚴場合,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

內廷為紫禁城北部皇室生活區域的統稱。這裡以皇帝、皇后的正寢宮殿乾清、坤寧二宮為中央,東、西分布皇帝的便殿,和后妃們居住的東六宮、西六宮,以及皇子們生活的乾東五所、乾西五所等院落。再向東為乾隆皇帝興建起的太上皇宮殿院落寧壽宮區,外西路則是供太后、太妃們養老的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等區域。後寢區域院落重重,宮壼深深,建築格局嚴謹中有巧妙,裝飾風格豪華中有秀雅,內廷禮儀、寢居場合之外、又有書房、佛堂、苑囿等處所,留有古代皇家生活的許多遺迹。

為了更好維護故宮,故宮僅開放城池區、前三殿區、後三宮區、文華殿區、武英殿區、養心殿區、齋宮區、奉先殿區、東六宮區、西六宮區、御花園區、壽寧宮區。

城池區為午門、神武門

午門在紫禁城南面城垣正中,為禁城正門,是紫禁城四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通高37.95米,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午門又稱作「五鳳樓」。城台中央門洞為皇帝出入的「御路門」,此外只有皇后大婚時喜轎入宮,殿試高中的狀元、榜眼和探花出宮時可以走中門,以示皇帝的優崇。宗室王公則出入西門,文武官員出入東門。城台左右轉角各闢一掖門,只在大朝日開啟。城樓上置鐘鼓,皇帝出午門祭太廟時擊鼓,祭社稷時鳴鐘,舉行大典時鐘鼓齊鳴。午門也是皇帝經常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遇有大規模的凱旋獻俘禮,皇帝登上午門城樓,午門前舉行莊嚴的大型儀式,盡顯皇權的威儀。大臣被施加「廷杖」也在此執行,至於「推出午門斬首」則為謠傳。

神武門則在紫禁城北面城垣正中,為禁城北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城門樓內設鐘鼓,與鐘鼓樓相應,用以起更報時。皇帝居宮中時則不鳴鐘。神武門是宮中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皇后祭先蠶,清代選秀女,將妃嬪迎入宮等都要走神武門。帝後走中央正門,嬪妃、官吏、侍衛、太監及工匠等由兩側的門洞出入。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便經此門離去。

前三殿區為內金水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體仁閣、弘義閣、熙和門、協和門、昭德門、貞度門。

前三殿區位於故宮南部的正中,這一區域分為三個巨大的院落,依次為太和門廣場、太和殿廣場以及三台,自南向北排布在中軸線上。內金水河橫亘於太和門外寬闊的廣場上,即如玉帶,又似巨弓。太和門內,體仁閣、弘義閣以及連綿的廊廡將三大殿四面圍合,院落四角崇樓聳峙。這裡座落著最尊貴、最宏偉、等級最高的宮殿。其中,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高踞於巨大的三層漢白玉石台基上,形成紫禁城宮殿中央的巔峰。過去,皇帝在這裡舉行最隆重的大朝典禮。這裡不僅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區域,也是皇城和京城的中心。

太和門,明永樂年建成,初稱奉天門。太和門面闊9間(四根柱子圍成的空間為1間。建築物的迎面間數稱「面闊」,縱深間數稱「進深」。),進深4間,建築面積1300.00㎡。太和門座落於漢白玉基座上,丹陛下列銅鼎四隻,門前左右分列石亭、石匱,還有兩隻宮內最巨大的青銅獅子為明代鑄造。

太和門在明代是皇帝早朝御門聽政的場所,而且明代3位皇帝在此門登基即位,所以又稱為大朝門。清入關後,順治皇帝也在此頒詔天下。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西為貞度門。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為內金水橋。廣場兩側是排列整齊的廊廡,為東、西朝房,並有協和門和熙和門東西對峙。東側廊廡在明代用作實錄館、玉牒館和起居注館,清代改作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和內誥敕房。西側廊廡在明代為編修《大明會典》的會典館,清代改為翻書房和起居注館。太和門後為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明永樂十八年建成,稱奉天殿。太和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台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

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m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雲火焰。

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

藻井正中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裡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

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明初稱華蓋殿。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築面積580㎡。屋頂為單檐四角攢尖,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殿四面開門,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門12扇,東、北、西三面槅扇門各4扇,門前石階東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間為浮雕雲龍紋御路,踏跺、垂帶淺刻卷草紋。門兩邊為青磚檻牆,上置瑣窗。殿內外檐均飾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設地屏寶座。

明清兩朝,太和殿舉行各種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於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皇太后上徽號,皇帝在此閱視奏書。玉牒告成,恭進中和殿呈御覽,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

保和殿,位於中和殿後,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謹身殿,清順治二年改為保和殿。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00㎡,高29.50m。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小獸。

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栱。內外檐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緻,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雲龍渾金毗廬帽。建築上採用了減柱造做法,將殿內前檐金柱減去六根,使空間寬敞。

保和殿於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於保和殿舉行。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清順治三年至十三年,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大婚亦在此舉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亦居保和殿,時稱「清寧宮」。二,皆以暫居而改稱殿名。清代殿試自乾隆年始在此舉行。

後三宮區為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門、坤寧宮、景運門、隆宗門、日精門、月華門,是皇帝和皇后的正寢宮殿。

乾清宮,始建於明代永樂十八年,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400㎡,自檯面至正脊高20餘米 ,檐角置脊獸9個,檐下上層單翹雙昂七踩斗栱,下層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金龍和璽彩畫,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窗。

殿內明間、東西次間相通,明間前檐減去金柱,梁架結構為減柱造形式,以擴大室內空間。後檐兩金柱間設屏,屏前設寶座,寶座上方懸「正大光明」匾。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後檐設仙樓,兩盡間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寧宮。殿內鋪墁金磚。殿前寬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與乾清門相連。乾清宮建築規模為內廷之首,作為明代皇帝的寢宮,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

由於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床27張,后妃們得以進御。由於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寢之處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測。清代康熙以前,這裡沿襲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養心殿以後,這裡即作為皇帝召見廷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藩屬國陪臣和歲時受賀、舉行宴筵的重要場所。一些日常辦事機構,包括皇子讀書的上書房,也都遷入乾清宮周圍的廡房,乾清宮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強。雍正元年曾下詔,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康熙、乾隆兩朝這裡也曾舉行過千叟宴。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交泰殿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約為明嘉靖年間建,。交泰殿平面為方形,深、廣各3間,單檐四角攢尖頂,銅鍍金寶頂,黃琉璃瓦,雙昂五踩斗栱,梁枋飾龍鳳和璽彩畫。四面明間開門,三交六椀菱花,龍鳳裙板隔扇門各4扇,南面次間為檻窗,其餘三面次間均為牆。

殿內頂部為盤龍銜珠藻井,地面鋪墁金磚。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御書「無為」匾,寶座後有板屏一面,上書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銘》。東次間設銅壺滴漏,乾隆年後不再使用。西次間設大自鳴鐘,宮內時間以此為準。交泰殿為皇后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於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干預政事」的鐵牌曾立於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后的冊、寶安設殿內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閱採桑的用具。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坤寧宮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坤寧宮座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

代是皇后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原槅扇門改為雙扇板門,其餘各間的欞花槅扇窗均改為直欞吊搭式窗。室內東側兩間隔出為暖閣,作為居住的寢室,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面炕,作為祭神的場所。

與門相對後檐設鍋灶,作殺牲煮肉之用。由於是皇家所用,灶間設欞花扇門,渾金毗盧罩,裝飾考究華麗。坤寧宮改建後,即成為清宮薩滿祭祀的主要場所,其中宮的地位並未改變。康熙四年玄燁大婚時,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寧宮行合巹禮。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寧宮舉行。雍正以後,皇帝移住養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寧宮,坤寧宮實際上已作為專供薩滿教祭神的場所。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御花園區為天一門、欽安殿、絳雪軒、養性齋、萬春亭、千秋亭、四神祠、浮碧亭、澄瑞亭、摛澡堂、位育齋、延暉閣、堆秀山、御景亭、凝香亭、玉翠亭、順貞門。

御花園位於北京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以後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m,東西寬140m,佔地面積12000㎡。園內主體建築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坐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台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 。這裡是帝後茶餘飯後休息遊樂的地方。另外,每年登高、賞月活動也在這裡進行。

絳雪軒位於御花園東南,後依宮牆,座東面西,其建築平面為「凸」字形。此軒門窗為楠木本色,不加油飾。柱、框、梁、枋皆飾斑竹紋彩畫,樸實淡雅。軒前的琉璃花壇制頗為精緻,壇內疊石為山,栽有牡丹等名貴花木。原來,軒前有海棠樹5株,每當花瓣飄落時,宛若雪花片片繽紛而降,遂名絳雪軒。晚清時,慈禧命從河南移來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花壇前豎立一遠古木質化石柱也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題詩句。

延暉閣位於御花園內西北,北倚宮牆。明代初建時名為清望閣,清代改今名,概取延駐夕陽光輝之意。

清代宮廷從八旗遴選秀女進宮的活動在此舉行。閣外觀為上下兩層,其內部兩層之間還有一暗層。閣上迴廊環繞,玲瓏輕盈。延暉閣高居宮牆之內,與花園東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登臨高閣,或俯視園中景緻,或北望景山,都風光綺麗,據說在冬季天氣晴朗的日子,這裡還可以看到西山的積雪。清代乾隆、道光、咸豐等皇帝都留有吟詠此閣的詩句。

(1. 午門2. 武英殿(書畫館)3. 文華殿(陶瓷館)4. 太和門5. 太和殿6. 中和殿7. 保和殿8. 乾清宮9. 交泰殿10.坤寧宮11.養心殿12.西六宮區13.御花園14.東六宮區15.奉先殿(鐘錶館)16.寧壽宮區(珍寶館、戲曲館)17.神武門)

遊玩時間:2-3天,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它蘊含的大規模建築群和文物,僅靠一天是參觀不完的,建議靜下心來,滿滿參過哦。

故宮開放時間:80:30-15:30,15:40-16.30(周一下午閉館維護。)

門票:成人/60元(不含珍寶館、鐘錶館)

珍寶館(即進入寧壽宮區,還包括戲曲館、石鼓館):10元

鐘錶館(即進入奉先殿區):10元

推薦閱讀:

故宮真的會鬧鬼嗎?
故宮牆皮為什麼會被風吹落?
戲說乾隆是在故宮拍的嗎?是實景嗎?
傳奇的故宮文物修復師,為何要在「冷宮」工作?
為什麼故宮樹少御花園還那麼小? 其實不是古人不懂綠化, 是設計師有意而為

TAG:北京 | 故宮 | 旅行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