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netics, Phonology, and IPA

國際音標對於做方言的人來說是第一個要學會的東西,那大家就覺得他一定很準確,我學會了國際音標之後,就能記錄所有語言的母音輔音啦。但是實際情況是,符號相同,真的就完全相同嗎?符號不同,真的就不同嗎?

有的人會說,一個語言里的每個音的每個特徵,都是連續分布的刻度。每個語言可以隨意決定把這個特徵在這個刻度上切成幾份,而且還可以隨意決定切分點在哪裡(Flemming, 1995)。那麼假設有兩個語言,在VOT這個特徵上都是切成兩份,但是一個語言切得多了一點,另外一個語言切得少了一點,所以就算兩個語言在VOT上都是兩分,他們也不完全相等,因為兩個語言的切分點不一樣。所以這樣一來,英語里的[p b] ,和法語里的[p b],雖然IPA符號是一樣,但是實際聽上去就很不一樣。於是就有人說,語言和語言之間的區別,有很多,所以你不應該說,你的VOT是兩分,我的VOT也是兩分,那麼你的[p]就是我的[p],你的[b]就是我的[b]。類似的問題放到母音上就更嚴重了,普通話的[u],和韓語的[u],符號相同,聽上去也很不一樣。所以他們就說,你不能這樣,跨語言地去比較母音和輔音,因為每個語言的切分點,和最小感知距離,都是不一樣的。這些語言描寫材料里所記錄的IPA符號都是沒有意義的,你必須要去看他們的語音細節,看看這些音他們到底在哪。如果你沒有這些細節信息的話,你就不能做跨語言比較。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使用IPA的習慣和記音轉寫標準,結果就是同樣一個點的方言,不同的人去調查,所用的IPA符號都會不一樣。那麼到底誰對誰錯呢?這些國際音標,如果你們仔細看,它有一些基本符號再加一些附加符號。比如說,[i]是一個基本母音,關於它的舌位,有兩種附加符號。一種是略前[i?]略後[i?],一種是略高[i?]略低[i?]。略前略後加起來給你三個不同的舌位前後,略高略低又有三級不同的舌位高低,三乘三就有九個不同的[i]。那麼,世界上的語言,真的有九個不同的[i]嗎?國際音標創造這麼多符號,總是因為可能有的語言要區別他們,但是到底是不是我們也不清楚。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問,就是,給定某一個特徵,或者是某一個語音維度,我們搜索世界上所有的語言,看看所有語言在這一維度上一共有幾級區別。如果你一昧地根據IPA來,那IPA會告訴你母音舌位前後這個維度,最多一共可以有[i?] [i] [i?] [??] [?] [??] [??] [?] [??]九級區別,那麼世界上有哪個語言有那麼多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問,最多有幾級?這裡我們需要運用到一個音系學最最核心的原則,那就是對立原則(Duanmu, 2016):

對立原則:如果兩個音A和B在某一語言當中構成對立(能夠區分兩個不同的單詞),則它們必須算兩個不同的音,且至少要被一個特徵加以區分。如果兩個音A和B在任何語言當中都不構成對立,那麼它們不需要被特徵所區分,這樣的區別在音系學上可以忽略。

那有什麼樣的例子呢?兩個音明明聽上去不一樣的但是所有人都把他們當成一樣的?其實例子很多啦。比如說,大人和小孩,發同樣一個音,其實聲學屬性上是很不一樣的。同樣一個[i],小孩發的頻率比大人的要高得多,可是沒人會用這些差別去構成對立。還有一些細緻的協同發音作用對語音造成的影響,在感知上都是能識別出來的,這樣的例子很多的,你絕對能夠聽出差別來,但是沒人用這些差別構成對立。所以,雖然剛才提到有人強調語言之間的細微語音差別,但是從音系學的角度來說,語音差別並不意味著音繫上的對立。

那麼,有了這個對立原則,我們就去搜索世界上所有語言的音系,看看舌位前後這個維度,在高母音當中,到底存在著幾級對立。結果是只有兩級:前和後。那麼,如果高母音,在所有的語言當中,都只有兩級對立,那麼我們就選兩個最常見的符號[i]和[?]就足夠了,其他的符號,不管原作者是怎麼轉寫的,有沒有加小符號,都是沒有對立性的,都可以視為[i] [?]這兩個符號的變體。舉一個更常見的例子,方言文獻一般都是給出一個聲母韻母表,對韻母的轉寫往往會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比如說,普通話「用」字的韻母,我隨便列舉一下,可能使用的轉寫形式就有這麼多種:[y? ju? j?? ??? jy? wy? ??? ?i? ?u?]。當然還可以有更多形式,我就不窮盡了。首先這些形式都假設韻尾是[?],那我們可以把問題簡化為,在所有漢語語言當中,[y ju j? ?? jy wy ?? ?i ?u]這些介音韻腹組合,在後鼻音韻尾前,有哪些組合會構成對立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意味著我們可以隨意,在這些形式當中選取一個,作為普通話「用」字的韻母的轉寫形式。

參考文獻

Duanmu, S. (2016) A Theory of Phonological Featur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lemming, E. S. (1995) Auditory Representations in Phonolog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推薦閱讀:

從異文化姓名現象說到「尼古拉斯·趙四」
《語言本能》讀書筆記part1
洪堡特認為應該如何研究語言學?
語言的抽象階梯-《語言學的邀請》筆記一
《r類音和邊音的還原解釋》

TAG:語言學 | 語音學 | 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