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尷尬的茶會?或許可以用數據開啟

茶可獨飲

亦可群聊

茶會自魏晉時期起延續至今

其間或有斷章

於是今人再一同舉起茶杯時

似乎總有點不太自信

需要很多程式壯膽

但不知其來源亦不能活用

主賓間、賓客間不能達成共識

難免尷尬

作為文化交流的載體

喝茶比喝酒看起來正能量多了

如何辦好一個不尷尬的茶會?

今天我們可以用數據說話

—— ——

年前我們做了一次調查問卷,共徵集到208份答卷。從這些回饋中,我們總結出一些規律,或許能夠幫助您在新的一年中辦出更有趣的茶會。

什麼人更喜歡茶會

年齡

大多數的茶企、茶館將消費主力定位於中年人

似乎中年人才符合喝茶群體的標籤

但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希望將茶融入自己的生活

只是

年輕人對茶的消費模式或許跟中年人不一樣

年輕人更願意花時間、精力甚至是金錢

參與茶會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和體驗

性別

這其中女性比男性對茶會的興趣來得更加濃厚

女性更注重茶會的形式和儀式感

男性則更在乎內容和能夠結識到的人

對男性而言參加茶會

是一種打發時間的方式,同時認識些人

對女性而言目的性卻更為明確:

這是一個學習和獲取行業信息的好機會

茶葉從業者or愛好者

茶會不僅僅是辦給茶葉愛好者或者消費者

茶行業的從業者同樣也可以是茶會的受眾群體

無論什麼樣的群體

最看重的都是內容和氛圍

除了愛好者

參加茶會同樣是一個獲取行業信息的好方式

但對於茶會的程序性和儀式感

卻沒有人比銷售人員更在乎

城市

大部分的愛好者來自一二線城市

茶葉生產和銷售人員則多來自三四線城市

這就形成了需求和喜好的差異

在參與茶會意願接近的前提下

一線城市對茶葉本身的品質更為關心

茶會本身需要具有好的內容

二線城市則看重以茶為出發點的周邊事物

玩得開心才最重要

三四線城市在乎茶會的程序性和儀式感

唯有定式才最容易複製

什麼樣的茶會更受歡迎

茶藝茶道體驗式的茶會是以某時期或某民族的飲茶方式為基礎進行的演繹。比如,唐朝的煎茶、日本的抹茶道以及韓國茶禮等等。這種茶會能夠形象地幫助參與者快速了解某種飲茶方式的特點和形式。但選擇重複體驗的需求並不十分大。

無我茶會最早由台灣的蔡榮章先生提出,旨在人人奉茶、人人飲茶,無區別對待之心。無我茶會在創立之初即有一定的程序和禮儀,並在日後進一步完善。席間並不言語交談。這種程序化的茶會相對容易複製和推廣,但要求參與人員對茶的認知較為接近。如果是剛入門的茶小白,恐怕難以理解所喝之茶。

茶葉品鑒式的茶會重點在於所喝的茶。通常由關於茶的某一主題構成,通過品鑒了解茶葉的特性的品質。這種茶會通常有較為專業的茶業人士對所品之茶進行分析和講解,或由主辦方事先了解關於所品之茶的相關信息並進行分享。

雅集聚會式的茶會來源於古代的文人茶會。喝茶並不一定是重點,而往往在於由茶引出的琴棋書畫,或其它娛樂活動。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參與的人不一定要懂茶,但需考慮同一次茶會的與會人員興趣、文化、三觀相近。

年齡

年紀越小越重視豐富自己的體驗

年齡大了則更專註於茶葉風味的精彩

性別

女性和男性對茶會形式的偏好差異並不大

茶葉從業者or愛好者

愛好者喜歡體驗

各種形式的茶會都有興趣

生產者注重內容

品鑒式的茶會能夠幫助他們了解茶葉品質

從而調整工藝

銷售人員同樣關心品質

但雅集這種能夠帶動消費的茶會

也是他們的心頭好

城市

一線和三四線城市關心的是茶葉

二線城市在意的是聚會

——END——

我們開課啦!

針對已經過了茶小白階段希望更加充實自己

或者非專業的茶行業從業人員補充專業知識

甚至是茶企新媒體小編、文案、運營補充茶葉知識

我們特地打造了8節的系列課程

滿足你對茶葉系統化認知

荔枝微課搜索「紫筍的茶學課」


推薦閱讀:

Python數據分析(一)
在業務分析中實現商業洞察 – Excel商業智能分析報表「玩」法介紹
有禮有面有據 - 當紀錄片遇到數據可視化
Stitch Fix:當數據遇到時尚
Numy基礎知識分享

TAG: | 行業分析 | 數據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