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與誠信:「做正確的事,即使在沒人注視時」
前 言
不久前,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所所長、諾貝爾得主山中伸彌,為其研究所人員在去年2月份發表在美國《幹細胞報告》雜誌的一篇文章造假而致歉。據稱,該文章有17處捏造和篡改圖像數據的行為,山中伸彌對此申請撤稿,並表示不排除辭去所長一職。面對近年來國內外多發的學術不端事件,包括生物醫學領域在內的學術界的誠信指數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擔憂。
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A/B & FITEE三刊總編張月紅教授,結合近期學術期刊撤稿事件,從誠信精神的歷史發端說起,對學術不端的類別、發生原因以及監管和防範等進行全面闡述。
撰文 | 張月紅
編輯 | 管仲瑤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1 誠信二字,自古與學術文化相生並存
創造精神財富與推動科學進步的知識群體,他們或許能突破科學的禁區,但未必能抵禦各種利益誘惑。
2000多年前,古羅馬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西羅(Cicero,106~45 BC )曾說過,「沒有誠信何有尊嚴」(Where is there dignity unless there is honesty)。而在中國,孔子開創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中的4大代表作——《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誠信也有深刻論道,如「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免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可見,誠信二字,是自古就與中西方的學術、思想成就相生並存的。
近日,有人在《科學工程倫理》(SEE)雜誌發文,依據美國引文、資料庫檢索平台Web of Science的網站統計,分析了中國作者1997年~2016年間發表的論文,其中被撤稿件有834篇。撤稿緣由中,剽竊原因佔比最高,為31% (258篇);造假為19%(160篇);錯誤原因主動要求撤稿的為14% (117篇);偽造同行評議撤稿率為12%(100篇)。
?中國作者於1997 至2016 年間發表的論文被撤稿的834 篇中,剽竊(P)居首,佔比31%。
面對近年來國內外這些觸目驚心的學術不端事件,學術界以至於普通百姓開始抱有一種「神經疲倦」的態度。對於科學家乃至生物醫學領域的學者們,人們甚至漸漸懷疑起該群體的誠信指數。
巧合的是,2017年5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召開的第五屆世界科研誠信大會上,第一個主旨報告就引用了英國易普索莫里社會調查研究的相關數據,展示了從普通醫生到一般政治家等約24個主要社會從業人員的誠實指數調查報告。調查顯示,醫生和科學家的誠實指數分別排在所有行業中的第一和第四位,排在前5名的分別為:醫生(89%)、教師(86%)、法官(80%)、科學家(79%)、髮型師(69%)。
且不論這份調查的有效性有多高,但它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很多社會大眾的擔憂,解讀了我們的一些疑問。雖然醫生、教師、科學家的誠實指數達不到90%,但仍居24個行業之首,這也符合社會群體對這些行業大多數從業者的職業倫理道德的心理認可。
不過,該調查中仍然暴露出醫生、科學家等群體分別存在11%和21%的誠信指數負值,我們沒有理由忽略這樣的現實。創造精神財富與推動科學進步的知識群體,他們或許能突破科學的禁區,但未必能抵禦與生俱來的各種利益誘惑,嚴守學術誠信的底線。因此,保護科研原創成果和強化作者的版權意識,是人類社會主觀上不斷陶冶情操、提升學術修養,客觀上實施遏制舉措的長期使命,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
2 學術誠信與多方利益相關
學術誠信涉及複雜的跨學科領域,與教育學、人類學、醫學、法學等均有相關性。從長遠來看,是對當前教育的一個挑戰。
何為學術誠信?誠信就是「做正確的事,即使在沒有人注視你的時候」。這是美國休斯頓大學商學院對學術誠信簡潔直觀的定義。
在撰寫英文專著「Against Plagiarism:a guide for authors and editors(反剽竊:對作者與編輯的指南)」 這本書期間,我曾訪問了諸多國內外大學及研究所的網站,了解他們對學術誠信的重視程度,及出台誠信政策的時間和預防指南的細則等相關內容。綜合各方的定義,尤其是一些國際頂級大學對學術誠信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定,這裡可以初步將學術誠信概括為:
「(個人)道德品格與學術行為的秉性,它涉及智力誠實和個人責任的承諾,及對一系列研究過程的資料與成果發表高度負責任的表現。科研誠信是基於個人和集體(組織)遵守客觀、誠實、開放、公平、問責和管理的學術核心價值觀,意味著進行研究的個人與組織在每個步驟的過程中體現這個價值觀,推進科學進步。」
而遵守這種學術價值觀的重要性在於:
- 他人能夠信任你(trust you)。
- 反映你的真實水平與研究價值(value)。
- 任何僱傭者都希望聘用有誠信的員工(personal integrity)。
為什麼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誠信會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焦點?最近,德國Springer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書《學術誠信手冊》。在書中,來自39個國家的作者,基於不同的高等教育歷史中對學術誠信意識與概念的發展,以及其被關注的過程和道德教育的契合關係做了有趣的論述。
比如美國。縱觀其200多年高等教育的歷史與誠信教育的發展過程,不難看出美國最初階段的高等教育體系是基於中世紀英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整合,因此其道德倫理基於宗教教義和義務教育,強調人性和智力的共同發展是教育的核心基點,如現在所定義的 「學術誠信」,那時被寬泛地界定為「行為要符合倫理準則」。 其多元化的文化中,古代希臘甚至古代中國的智慧,如誠實、同情、勇氣、同理心被認為是普遍的道德素質和核心教育。
另外,美國強調個人責任感,注重榮譽、契約和承諾等做法,這些基本價值觀也導致了對誠信意識要求的不斷提高。最近這些年來,前往美國就讀的外國學生急劇增加,美國大學的喜與憂也一併隨之而來。一方面,外籍生支付的學費大概佔到學校收入的30%,緩解了高校經費不足的問題;但另一方面,外籍學生從全世界蜂擁而來,卻不了解他們面臨的倫理期望,其剽竊與作弊現象層出不窮。
1992年,美國成立了科研誠信辦(ORI),應對學生作弊等誠信問題就是其開辦的原因之一。雖然美國沒有國家層面的誠信綱領和規範,但ORI的網站年訪問量近年來達上百萬,每年平均接手400多個訴訟案例,其中約35~40個為學術不端案例,此外還會在每年發布10個學術誠信研究基金。截至2017年,美國已有4000多家大學與研究機構有誠信承諾,並相繼出台了各自的學術誠信指南與政策,另外還有1000多個學會組織與管理部門建有誠信機構。
另外,《學術誠信手冊》一書還回顧了澳大利亞近10年「誠信教育」的歷史。在主編Bretag博士的理解中,學術誠信是一個與多方利益相關的問題,以價值支撐為前提,不僅是懲罰學生作弊、論文剽竊和作假等醜聞這麼簡單,而是涉及複雜的跨學科領域,與教育學、人類學、醫學、法學等均有相關性。從長遠來看,當前學術誠信是對教育的一個挑戰。
3 提升科研誠信度的關鍵要素
學術誠信作為全球課題,被教育界及各領域學術界重視之時,學術期刊作為科研成果最終報道的「守門人」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美國科研誠信辦除了及時應對國內出現的多種學術不端案例,還有一項重要的責任是積極參辦自2005年起創立的「世界科研誠信大會」和倡導討論各項應對學術不端的規範指南。
回顧2005年至2017年間召開的共5屆大會所倡導的主旨議題,不難看出,學術誠信越來越成為全球的共識。與此同時,對學術誠信的要求和激勵機制,也越來越細化並具有可操作性。去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召開的第五屆世界科研誠信大會的主旨為:「促進討論並協調努力,提高全球範圍的科研誠信度」。本屆大會提議設立「負責任的研究行為註冊制」(Registry for Research on the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意在鼓勵研究人員從6個關鍵要素——問題、影響、干預、假設、評估、分享資料來計劃、實施、報告和發表研究成果,提升科研誠信度。
當學術誠信作為全球課題,被教育界及各領域學術界重視之時,學術期刊作為科研成果最終報道的「守門人」,遵守學術倫理道德、凈化學術環境、規範論文發表是期刊編輯義不容辭的責任。
目前國際上對科研與出版中學術不端主要歸為FFP,即偽造(fabrication)、篡改(falsification)以及剽竊(plagiarism)等。當然,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學術不端研究的內涵與外延將會更加豐富與系統。FFP中,中國作者於1997至2016年間發表的論文被撤稿的834篇中,剽竊(P)居首,佔比31%。我自己作為辦刊人,近年來對各種不同的剽竊現象多有研究,尤其是針對醫學出版領域,我們有義務解答大家的一些疑問:
抄襲(剽竊)的定義與類型?
論文的研究方法部分如何避免抄襲?
圖片如何查重?
抄襲(剽竊)是否有字數限制?
改寫、總結是否為抄襲?
會議發表論文是否還能在期刊發表?
綜述文章引用如何處理?
什麼是自我抄襲?
哪些行為被視為二次發表?
為了幫助作者,尤其是生物醫學領域的寫手對防範剽竊有清晰的認識,這裡不妨以「剽竊」為例,談談我們「守門人」應對學術不端的一些舉措和指南。
以防範「剽竊」為例。針對剽竊的定義範疇、表現類型以及如何防範,依據國際出版版權等要求提出了相關的規範指南供大家參考:
將編輯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抄襲(剽竊)現象歸為九類。
1、自我(或團隊)抄襲
複製自己(或團隊)已發表的成果,未做任何透明標識說明(引號或文體變化),再次當做新資料(或成果)發表,歸為此類。
▼規範指南:
界定重複內容的性質,要求作者透明歸屬標識,並進行修改,情節嚴重者可以退稿。
2、粘粘貼貼或文字抄襲
未做任何引用或引號標識,將他人已發表的文字或段落直接粘粘貼貼當做自己的文章組成部分再次發表的行為,歸為此類。
▼規範指南:
要求作者對引用文字與段落內容直接做引號標識。
3、生物醫學論文方法部分未做原始標識的重複發表
未對原始(或經典)方法作任何透明的標識和說明,直接複製(經典、他人或自己)已發表論文中的方法作為新方法等行為,歸為此類。
▼規範指南:
(1)如若為經典方法,直接說明來源即可重複;
(2)如若他人或自己已經發表的原始方法要做透明標識或說明,切忌作為新方法誤導讀者和同行;
(3)如若重複的方法內容很長,可以作為附加材料或者提供鏈接形式表達。
4、會議論文發表後再發期刊的重複問題
已發表的會議論文未獲會議論文出版方的版權允許,未加實質新內容,未做任何透明標識,重新作為新論文投向期刊,歸為此類,並視為自我抄襲的一種。
▼規範指南:
已發會議論文如若再投期刊要求:
(1)獲取會議論文出版方的版權允許;
(2)要在原會議論文的基礎上增加約50%以上實質性的新內容;
(3)重新作為新論文投向期刊時要出示版權允許證明,同時在新論文中要標示該文部分內容已經發表在會議等信息。
5、綜述論文相似度高的問題
綜述論文的文字以粘粘貼貼的形式使其整體相似度指數超過35%,即使重複部分有引用、有引號標識,也歸為此類。
▼規範指南:
綜述論文有一定的相似度(低於35%)可以理解,但是要求:
(1)要對直接引用文字做引號(「 」)標識,並做完整引用;
(2)要求作者對同行的觀點和成果儘可能用自己的理解和語言去詮釋和解釋其意,忌諱直接粘粘貼貼他人的文字組合論文。
6、圖、表、公式和數據抄襲
在投稿論文中直接複製他人成果中的圖、表、公式和數據,未指明出處或缺少版權許可,歸為此類。
▼規範指南:
圖表及影像等不僅要求進行完整透明標識,並要向原作者獲取版權許可,同時據情致謝。
7、思想(創意)抄襲
直接將他人的創意(智力勞動產物或他人不同語種的文章),以多種形式(包括翻譯他人成果),未指明出處或缺少完整引用,假做(或直接翻譯當做)自己的創意來發表論文等,歸為此類。
▼規範指南:
各期刊要建立作者的倫理行為準則,要求投稿作者確認論文的原創貢獻屬性;同時需要同行評議或發表後同行評議來確認此類問題。
8、嚴重抄襲(重複發表)
抄襲自己或他人已發表論文的大段文字(單篇相似度超過10%,或者整體相似度指數超過35%),甚至全文複製,歸為此類。
▼規範指南:
要做調查,據情分析,一般情況都會被拒稿,嚴重時要與作者單位聯繫。
9、雙語(或多語)不規範的重複發表
用另外一種語言(或多種語言)對作者已發表的原創作品進行翻譯投稿是正常的出版行為,但是如未有版權許可,未透明原作出處,或未明示為二次文獻發表,也為一種不規行為。
▼規範指南:
即使自己的文章翻譯稿也要獲取版權,標識原創出處即可發表。
除了此指南,2008年以來,國內外相繼出台了中英文協助編輯查重工具CrossCheck與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AMLC)。這些工具能有效提供一定的數據和佐證幫助編輯防止重複發表和學術剽竊。
學術誠信與道德意識是一對孿生姐妹。在學術圈裡,從作者到身為編審的我們自己,當你決定應該做什麼或不應該做什麼時,按照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你就進入了「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的過程。亞里士多德說,道德是我們人類理性最基本的表達,講求道德能使人類獲得最大的快樂,即心理的健康。道德與快樂、幸福感之間的聯繫在世界各地的哲學中普遍存在。
既如此,我們為何不選擇更大的快樂與心理健康的學術生涯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健康報》2018年2月10日「周末講壇」。
作者介紹
張月紅:編審(教授),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A/B & FITEE三刊總編,高校學報科技期刊研究會副理事長。2011~2016與2014~2017年間分別入選全球學術與專業出版者協會(ALPSP)與全球出版鏈接協會(PILA/CrossRef)董事會委員(亞洲唯一代表)。發表SSCI與SCI國際論文多篇,並為《科學》審稿。所負責的期刊與個人曾相繼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第2、3、4屆期刊獎與優秀編輯獎;2017期刊入圍英國倫敦書展「國際出版卓越獎」。
製版編輯: 核桃林|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