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個晚年,祝大家晚年快樂
假期的最後一天晚上,給大家拜個晚年。
今年是第一次一家人在杭州過年,主要因為寶寶太小,不方便跑。
加之杭州最近每天都下雨,所以假期基本就是在家帶娃。
俗話說「老大看書養,老二當豬養」。
所以我們也買了看了不少書,國內外各種派系的。
有意思的內容很多,說幾個印象深的。
事物永存,這個概念寶寶一開始是沒有的,他會認為看不到的東西就不存在了,所以躲貓貓的遊戲對所有寶寶都有效,他會特別驚訝你/你的臉為啥一會兒存在一會兒消失。當寶寶到半歲左右,會漸漸意識到事情不是這樣的,看不見的東西可能還在,當他開始去找看不到的東西,比如看到你把某個玩具放進箱子里,然後去開箱子,再如看到球滾到櫥櫃下方,但視線還一直盯著球的運動軌跡,說明技能get。
這個概念,對成人來說似乎很容易掌握,但也未必,實體的事物永存很簡單,但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規律永存,怕是很多人都難以掌控,比如用投資的心態買彩票?不改變產品本身的前提下,反覆做活動來保持用戶數?
因果關係,這是我們理解世界非常重要的方式,當寶寶開始發現自己的某些行為會引起一些必然的結果,就開始學習因果關係了。比如哭了就會有人抱,對大人笑會引發更多的笑聲回應,把各種東西扔在地上會發出不同的響聲。有了對因果關係的理解,寶寶才能建立起行為規則大廈的基石,學會一對對「目的-方法」。對大一點的孩子,遙控器,開關一類的東西,會引發他們好奇,研究很久。
自我意識,對新生兒來說,世界是混沌一體的,分清主客體是個逐步的過程。對自己主體的意識,是從身體由上到下,逐步意識到手是自己的一部分、軀幹是自己的一部分,腳是自己的一部分……3個月以內的寶寶,睡覺時用襁褓困住手為什麼有效?因為那會兒他還意識不到手是自己的一部分,也就無法控制雙手在自己眼前亂晃,而這時,他會把自己眼前的雙手當做一個外界刺激,影響自己入睡……你說是不是傻,:)
客體意識,與自我主體的意識相對,寶寶也是漸漸發現父母和環境並不是自己的一部分,並不是完全可控。最早的時候,一哭就有人餵奶、哄睡、換尿布,確實給他某種所覺——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後來,他會發現我想媽媽陪我玩,但是媽媽怎麼走了(當然,他不知道上班是啥意思)?他會發現哭鬧了一會兒,怎麼還沒人來哄我(父母想訓練他獨立入睡)?於是,漸漸的,寶寶有了越來越清晰的界限,哪些是我可控的,哪些是需要「商量」的,哪些是不可控的。
這一點,也是很多成人也搞不清楚的,俗話說的好,世上煩惱就兩種事,「管我屁事」和「關你屁事」,分清主客體以後,煩惱也就少很多。
EASY模式,這是一種程序育兒的規則,四個英文單詞,代表了1歲前帶娃的四個主要活動:Eat-吃,Action-玩/活動,Sleep-睡,You-你自己的時間。我們現在基本達成寶寶白天4小時循環,晚上9點到早5、6點之間睡整覺的模式。
這裡面的技巧還挺多的,關鍵在於「飢餓度」、「精力值」兩個變數的控制,主要是通過A的不同模式,來調整E和S的時間,最佳的結果是他每次小睡醒了正好也餓了,然後吃,吃完趁著有精力玩到沒電,但還不餓,這時候速度哄睡,然後就可以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了。如果節奏亂了,比如某次睡太短,醒了還沒餓,只能玩一會兒,等餓了的同時也困了,就可能因為吃奶而錯過最佳入睡時間,然後就反而難哄睡……最後的結果就是Y(自己的時間)完全沒有了。
當然,這裡面有些小技巧,需要你和自己的寶寶雙向磨合。
比如包子的A,如果是外出散步,「精力值」就會明顯的下降較快,如果是在家裡玩玩具,就會下降緩慢,有點像手機用不同類App的時候,電量消耗速度的區別,:)
再如你要發現自己寶寶困了的信號,打哈氣、揉眼睛、哼哼唧唧等,書里說對小寶寶來說,一困就睡反而睡得好,千萬不要有「讓他再撐一會,然後就可以睡久一點」的想法,不存在的,而且時間表明,白天睡得越好,晚上也睡得越長,而不是相反。
還有,眼耳鼻舌身意的開發,寶寶的各種「感測器」,出廠的時候都完全沒用過,怎麼調試也是個學問,今兒就先不說了。
最後再祝福大家,新年好運。
__________
iamsujie,前阿里產品經理,寫過《人人是產品經理》、《淘寶十年產品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現在做創業者服務,『良倉孵化器』創始合伙人。
推薦閱讀:
※家長自駕帶寶寶出行,寶寶暈車怎麼辦?
※你還沒有嘗試過和孩子分離的技巧
※孩子得了中耳炎怎麼辦?
※如果孩子死活不肯分床睡,怎麼做才正確?
※10道「保命題」,務必考考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