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見中國(一)丨和田玉里的中國文化之「玉」與文字的創製

和鑽石相比,和田玉沒有璀璨的火彩;和水晶相比,和田玉也少了些晶瑩剔透的純凈;就連和翡翠相比,和田玉也缺乏明艷動人的種水。所以,當鑽石、水晶通行國際,翡翠也日漸走出國門被更廣大的人群喜愛時,和田玉卻作為中國人的心頭好,一直局限在相對固定的圈子裡。

鑽石、水晶、翡翠與和田玉

因此也就有不少人發出疑問,和田玉的優勢到底在哪裡,為何今天的中國人仍然這麼痴迷?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文化」二字。這麼說看似回答了疑問,但卻並不能讓人信服。因為如今「文化」的概念太過泛化了,你說和田玉有玉文化,就有人站出來講鑽石、水晶、翡翠也相應的文化,只不過是歷史長短內容豐富與否的區別罷了。

舌尖上的中國(一)海報

但筆者想說的是,如果換個視角就會發現其中的本質差別。就好比央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它不去強調中國的美食有多少菜系、每道菜如何的色香味俱全,而是通過食物去發現中國人日常的觀念、儀式、親情、倫理等行為方式。因為無論多美好的味覺描述,都不如有溫度的生活故事,給人留下的記憶綿長深刻。

所以當我們不去拘泥於和田玉的質地結構有多細膩、摸起來有多溫潤、皮色有多鮮艷漂亮,而去發現透過和田玉中國人構造出來的文化有多精彩時,才能深切感受到和田玉無可取代的價值所在,才能理解幾千年來國人為它著迷的緣由。

「玉」與文字的創製

倉頡四目

「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在古人的傳說,有四目的倉頡從鳥和龜的足跡中琢磨出最早的文字形象。同時據武漢大學的萬獻初教授講《說文解字》里的說法,人類是先有語言辭彙,而後才創造了文字。「玉」字的原始形態正是依照時人熟知的佩戴飾品——用繩子穿起來的玉片——構造出來的,後又經過一些列的簡化轉變成為今天的寫法。

「玉」字從甲骨文到標準宋體的演變

進一步來講,《說文解字》分為「說文」和「解字」兩個部分,所包含的是「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的規律,而「玉」被劃歸在「說文」中。而在《說文解字·敘》也說了:「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所以可以明確「玉」運用了「象形」的造字手法,而且是最早的一批文字,也足見其在當時社會的重要程度。

而隨後以「玉」為部首所造的字就更多了,《說文解字》一共統計出了一百二十六個。這些字涵蓋了不同質地、顏色、聲音等玉的名稱、類似玉和次於玉的石頭名稱、不同造型玉器的名稱、雕玉的方法等,洋洋洒洒佔據了數頁之多。

不同青銅器及其名稱

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中國文化中,除了因青銅器功能劃分而造的各種專屬字之外,大概只有各類不同的玉器才有自己專屬的字。不過青銅器中的「鼎」「簋」「盉」「匜」「鬲」「甗」「罍」等字大部分都遠離了我們的生活,玉器中的「璜」「琮」「璧」「琥」「玦」「圭」「璋」等卻還大多出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

不同玉器及其對應名稱

為什麼呢?因為除了玉文化在當代依舊生機勃勃之外,很多「玉」或與之相關的字常被用作人名,而它們所組成的辭彙和成語也被頻繁使用。「金玉良緣」「完璧歸趙」「弄璋之喜」「奉為圭臬」等都是很常見的例子。這也使得多數人即便從不了解玉,卻也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它們的美好。

不盡相同的玉料與生活物品顏色對比

最後再說一個關於籽料皮色和玉料的名稱問題。雖然和文字創造無關,但人們所取的每一個名稱也折射出了中國人一種特別的思維模式。「烏鴉皮」「秋梨皮」「灑金皮」等皮色名稱和「羊脂玉」「鴨蛋青」「青花料」「糖玉」等玉料名稱讀起來是不是非常的直觀形象,有一種不見其物而知其象的感覺。

八大山人筆下精妙簡約的一尾魚

這種用已知事物來描述或命名無名之物的方式,雖然未必精確,但很容易讓人們接受和理解。其背後所體現出的正是中國人對經驗感覺的依賴。而這一點在很多傳統文化中都體現得很充分,比如傳統的中醫、國畫、書法、手工藝等都像酒一樣,越沉澱越醇厚,而旁觀者也只有在經歷了歲月滄桑後,方能越發體會到其中的精妙與智慧。

(未完待續)


以上就是今天的推送,感謝您的閱讀。

文章所用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私信要求刪除。

本文系個人原創作品,作者藝刻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weixin.qq.com/r/v0xwaEj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玉能有什麼用?賣那麼貴幹嘛?
扳指的歷史
一隻神奇手鐲竟讓女漢子變成軟妹子。
負面情緒消除「器」
翡翠鑲嵌為什麼用18K?

TAG:和田玉 | 中國傳統文化 | 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