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喜歡(上)
單身久了,就喜歡觀察情侶。看到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們吵架,忽然就覺得:看嘛,高質量的愛情還是很少的,何必羨慕呢?
那麼怎麼就能得到高質量的愛情呢?我們真的理解愛情嗎?我想這是每個年輕的姑娘和少年都要考慮的問題。故事看多了,發現有一些很普遍的疑問困擾著我們。比如:
怎樣才算愛上一個人?
我該不該去表達我自己的愛意,對於別人是一種打擾嗎?為什麼人在愛情中會改變,變得面目全非?我該不該原諒在愛情中犯過錯誤的愛人?為什麼會感覺到累,感覺到不愛了?
他為什麼會變心?她為什麼總要那麼作?為什麼會分手,釋懷是真實的嗎?從最初的愛情到婚姻,我會不會後悔?
當我們談到這些困惑的時候,往往用:首先,你得……(嗯,你懂的)來搪塞,但是真的去思考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往往也沒法說出原因來,我們往往把原因歸結為自己的膽小,慫,又或者是對方變心了,自己太作了之類,可是跳脫這類的想法,我仍然覺得有一些深層次的東西需要我們思考。
愛情是唯一的出路嗎?
與傳統社會不同,我們必須要結婚生子,完成自然賦予的繁衍後代的任務,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我們在維持自我生存方面有了物質基礎,我們有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有完善的保險業,我們對於生存沒有太多的後顧之憂。我們這一代人,生長在互聯網發展的社會裡,信息空前的豐富,我們完全可以去選擇自我認同的生活方式。這是時代的背景。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所追求的愛情面臨空前複雜的挑戰。城市化浪潮和中產階級的壯大勢必要改變我們這一代人的生存處境。在這樣一個時代里我們勇敢追求愛情還是獨自單身生活,或許都是一種選擇。所以說愛情並不是唯一的出路,獨居一輩子也並不是不可接受的。
但是我們為什麼還是要追求愛情?我覺得是因為在這種複雜的時代里我們還是太過孤獨了。群體性社交可以帶來短暫的狂歡,但是如果沒有很親密的相處,我們還是在孤獨之中,這種情緒是很難通過自我去稀釋消解的。
我們有時候選擇閱讀,選擇旅行,選擇去看電影,去喝咖啡,去談論文學藝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太過孤獨了。不過即使你選擇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去充實你的生活,你也必須要承認,一個姑娘或者一個少年,他們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是有差異的,這不光是性別的差異,更是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差異。
當兩個人去面對這個世界,一同去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就和一個人獨自看到的這個世界不一樣,這裡面有很強的互補性。你們在一起討論,探索,然後創造出一個新的觀點,新的世界,你就會發現,原來有這樣奇妙的事情。也只有愛情有這樣的力量。
我發現身邊很多同學都特別喜歡民謠音樂,很多男同學在宿舍還要抱著吉他唱唱《成都》。這和我們的父輩不一樣,我們的父輩那時候也有音樂,不過和現在的民謠不同,那時候歌曲是激昂的,充滿力量的,又或者是歡快的那種。現在的民謠沒有這些,現在的民謠有種很獨特的憂傷,像趙雷,像李健,像好妹妹……民謠中有很多孤獨的東西,感傷,漂流的情緒都在其中,這其實也是喧囂時代下我們一種情緒的表達。我們如何去看待愛情?是我們在以後面對一段感情,從開始到消亡,或者一直延續步入婚姻所必須思考的問題。
首先,我們怎麼開始一段感情。換句話說,我們怎麼去表達我們的愛意,走出我們的第一步。
看過很多小說和電影,發現那些作家和編劇把愛情都寫得特別地含蓄。《海上鋼琴師》里1900在船艙里親吻了自己喜歡的女孩。他拿著唱片站在雨中,看著雨滴把包裝的紙片打濕,卻始終不敢把它送給她,在洶湧的人流中他不曾說過一個愛字。如果1900勇敢些,那命運是不是就不會這個樣子,他會不會就此下船,過著不一樣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杜拉斯寫過《情人》,其實還有一篇小說叫做《琴聲如訴》,少婦安娜在咖啡館遇到了對她暗示情意的工人肖萬,安娜很享受和工人肖萬的曖昧,經常去咖啡館和他約會,兩人看起來很接近,好像是愛情的樣子,但最終安娜還是退縮了,她知道兩人的愛情是不可能的,當外界開始有議論的時候,他們就不想繼續下去了,他們互相握著對方的手,嘴裡說著再見,再見,最後一次,彼此都覺得握著的是死屍的手。
我覺得現實中這種很隱晦的情愫是普遍存在的,一種若有若無的喜歡在我們心中都有過。但這種喜歡也就只能停留在喜歡的層面上了,我們的喜歡太沒有力量了,像風一樣,一下子就飄掉了,很難把握住。
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相遇相識的過程發生了改變。父母那時候的戀愛,很簡單,生活背景相似,無非你在河邊抓魚,我在河裡游泳,你褲子上有補丁,我外套有補丁。你去過縣城,我也去過這樣的經歷。彼此都很清楚對方是怎麼長大的。但現在不是這樣,你喜歡的人他是一下子就出現在你的面前,你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你不知道他的過去,你對他的了解太過單薄,僅僅通過一次高考陰差陽錯到一個學校或者通過一次活動稀里糊塗的認識而已。
你可能覺得這個姑娘或者這個少年不錯,但是這種好感中是有懷疑的,有時候是特別深重的懷疑,你可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而不斷試探,又或者自己太過自信而太隨意。這樣的交往模式註定我們在開始一段感情前不能百分百的付出,因為害怕付出得不到應有的收穫,而且你也不可能百分百的給予你愛的人,因為在你看來的百分百,在他看來可能是很普通的東西,又或是產生很大的壓力。
但是我覺得在如果你決定愛一個人,還是要拋卻自己內心的不信任。同時要把付出的度掌握好,盡量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一個人。如果你不能完全地投入,特別小氣的去計算得失,你很可能不會得到愛情,就算碰巧你得到了,也很容易失去。
我們傳統的價值觀念是好壞善惡,是追求得失。管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激勵,你取得一定的績效就會得到表揚,表揚讓你滿意,你的成就感會促進你的工作。但在開始愛情前很難說有什麼激勵的,因為愛上一個人就不再是得失的問題了,而是真假的問題。你愛上一個人,那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別人說不對你也要堅持的東西,而外界的壓力可能是一種反作用,會打擊你,會讓你懷疑,這也是追求愛情的難處。
那我們到底能不能付出自己的全部,一見鍾情到底靠不靠譜?我覺得還是應該相信的,宋慶齡見到比自己大21歲的孫中山,不顧家人反對,還是毅然嫁給了他。有些時候就是陽光很好,你看到一個特別可愛的人,很合你的心意,那時候你就要去爭取啊,你要有不顧一切,為愛情投入一切的打算,趁還年輕的時候,就是需要一些不被理解,就是需要一些一廂情願,這才是愛情中最核心的東西。
接著,就是你愛上一個人,你能不能接受這個人全部。如果她比你優秀,你該怎麼辦?如果在日常交往中彼此暴露很多問題,如何去解決。
從五四運動之後,新文化早就了一批批追求獨立的自由女性,從小到大,女生和男生接受同樣的教育,我們在思想上強調的是男女平等,是相互尊重,我們的諸多領域存在著大量優秀的女性。但是在愛情上,我們社會卻仍舊存在著「男不高攀,女不下嫁「的傳統思維。如果一個女生太過優秀,很多男孩子是不敢去追求的,就任憑一批很優秀的女孩子懸在那裡,讓她們自娛自樂自生自滅。
其實優秀的男人和優秀的女人是應該去互相愛慕的,不應該說男孩子非要在愛情中承擔一個保護者的角色,其實好的愛情應該是兩個人互相扶持,互相提高,互相創造的過程。就是那種「你很好,但是我也不會差啊「的狀態。
我特別喜歡一個英國女作家伍爾芙,伍爾芙是特別偉大的作家,她寫的《到燈塔去》還有《戴洛維夫人》都是世界聞名,深刻反映了英國社會的生活。但是伍爾芙患有很嚴重的抑鬱症,她認為藝術是完全崇高的,每寫完一部作品她都會顯出病兆,加上性格多變,她常常特別痛苦。但是她的丈夫倫納德很愛她,倫納德也是一個很優秀的人,他對伍爾芙無微不至的照料,特別理解伍爾芙內心的痛苦。為了讓伍爾芙得到最大的滿足和認可,倫納德在自己加院子里建了一個小印刷廠,伍爾芙每寫完一篇稿子,他都第一時間印刷出來,然後仔細翻看。倫納德對伍爾芙是完全的欣賞,這樣的照料給了伍爾芙很大的支持與感動,她自己坦言,如果沒有倫納德,她肯定會開槍自殺的。
所以我們去愛一個人,就得明白對方要去發展,他最需要的是什麼,他難受和痛苦的根源在哪裡,我們怎麼認識到對方的價值然後去幫助對方實現價值。只有知道根源的問題,你才不會在愛情里太放肆,太作。你就不會分不清什麼事應該做的,什麼是多餘的。你也不會做一些亂七八糟的事,說一些傷害對方的話。只有明白對方真正的價值,你們才能有共同的方向。這是特別重要的一點。很多情侶分手就是因為沒有找到共同的方向,互相不認同對方,覺得自己才是對的,然後吵架,這種爭吵其實是表面的東西,在深層次里其實還是雙方的路子走錯了,兩個人沒有走到一起去,分道揚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你決定愛上一個人,你還是要去學著欣賞對方,你要知道他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你要自己很優秀,你得通過不斷地溝通與探索讓彼此步調一致,方向一致,這樣在面對挫折或者壓力的時候彼此還可以共同抵抗,也不至於一個人扛,另一個人全然不知那種痛苦。
單身有時候是很孤獨,但是如果在愛情中不被理解,可能所要承受的孤獨感更重,更令人窒息……
閱讀,讓我們更有力量!
歡迎關注喬木讀書,微信公眾號:treesreader
推薦閱讀:
※貧窮偉大的父親母親
※如何賞析「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句詩?
※你讀過哪些不值得一讀的爛書?爛在哪裡?
※記住鄉愁的節目簡介是什麼?
※這樣的家庭環境,必然毀掉這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