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1、現量和比量

在因明邏輯體系中有兩個術語,一個是現量,一個是比量。兩者什麼區別呢?

如果你一看,這是點,這叫現量。如果你一琢磨,不對,這是三角形,這是比量。

在佛教中,色、聲、香、味、觸、法,前面五個是現量,後面是比量。

所以我們可以籠統地把感性和知性作為現量,理性作為比量。

2、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直譯:深深地修行智慧到彼岸

為什麼翻譯者不把他翻譯為智慧?因為智慧一詞,在中國,有點偏重於生存智慧。說某某人有智慧,是說這個人很「厚黑」。一般形容君子,不太會用智慧,往往是賢能,偏重道德。

就如早期,翻譯者往往把「空」這個概念翻譯為「無」。無這個概念,是借用《老子》的思想,但是老子的「無」是一個相對概念。

「無」能生有,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是佛教的「空」是個絕對的概念,兩者完全不同。

什麼叫彼岸?彼岸就是真如,真理,圓成實自性,無為法,意思就是沒有痛苦的境界。

所以《心經》一文,是闡明如何到彼岸,如何獲得真正的大自在。

而且這裡的修行,是深修行,為什麼呢?什麼叫深修行?就是現量修行。

我們的修行,全是比量修行,一個邏輯接著另一個邏輯,邏輯倒是自洽,但是沒有人信。

比如說空,我們分析來分析去,得出一個結論。但是佛,完全就是一睜眼,看到就是一切皆空。

觀自在菩薩是正確的,觀世音和觀音,翻譯是錯的。

3、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把世界的本質看到是清清楚楚。

五蘊皆空,把一切苦厄都看空了。

4、度一切苦厄

正所謂五蘊皆苦,為什麼佛能度一切苦厄,因為五蘊壓根就不存在。

不存在的事物,自然沒有苦厄。故度一切苦厄,實在是無苦厄可度啊。

5、為什麼是世界是空的?

第一,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只是主觀世界。此話怎麼解釋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如存在一個世界,同一個世界,蝙蝠通過超聲波定位。蛇由於視覺極差,只能通過溫度來定位。而人通過色聲香味觸法來定位。

於是在蝙蝠看來,世界是波。在蛇看來,絕不可能看到我們所謂的可見光。

既然是世界是客觀的,為什麼感覺會如此不一樣呢?說明你認為的客觀,只是你認為的,其實是主觀世界。

就比如,人的感知,似乎是客觀的吧。實際上不對。

光的本質是波長,而不是亮。聲音的本質是波長,而不是我們轟然作響的聲音。

至於顏色,只是一個扭曲。我們的顏色,只集中在400-700毫微米的光波。至於之外的光波,我們卻無法感知到。

至於你的空間定位,全部依靠你的前庭器官,可是地球是高度運轉的,你卻把他扭曲成靜止狀態,還美其名曰相對靜止。

請問,哪一點是真實的?

有人會反駁,就算我們的感覺不能反映真實,但是我們的理性可以糾偏啊。

但是,能嗎?你的理性是對你的感覺的深加工。

假如,你的感覺就是真實的,你何必深加工,你的深加工有何意義?無非達成兩個目的,

一、把真實的世界,反而搞得不真實

二、無非是印證真實的世界(但是很顯然,理性得出的結論往往和感性的不同)

但是,假如你的感覺本身就是不真實的呢?一個不真實的事物,即使你深加工,難道可以變得真實嗎?

所以,說理性是對感性的糾偏是站不住腳的。所以霍金說

為了談論宇宙的性質和討論諸如它是否存在開端或終結的問題,你必須清楚什麼是科學理論。我將採用頭腦簡單的觀點,即理論只不過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型,一些聯結這模型和我們所觀察的量的規則。它只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中,(不管在任何意義上)不再具有任何其他的實在性。

說白了,什麼是科學?就是你儘可能地符合邏輯的猜。和幾百年前的巫術,實際上沒有任何區別。

那麼,有人說,主觀感覺,又不代表這個世界(專指主觀世界)不存在。

但是,如果世界是主觀的,不就代表世界是不存在的。因為,什麼是存在,是真實的。

一個東西和真的東西比一比,發現他是假的,因此相對於真的東西而言,他是不存在的。

很多人會反駁,說空是超越二元結構的,你還是有存在和不存在兩個概念,所以你解錯了。

說得好,但是在夢裡只有一元,就是不存在。我們講存在這個詞也是不存在的。只能強名之曰存在。存在是真實的,而這種真實是無法描述,只能在言說上假安立一個詞叫存在。

但是,千萬不要覺得很玄。其實一點都不玄。

因為你能描述都是假象,因此逆否命題就是,你不能描述的是真實,這是等價的

真實=存在,不真實=不存在。就如同,你不可能說夢裡的世界是真實的,夢裡的一切都是存在的。

6、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句話,就得出一個結論

空=色。

為什麼呢?

用最簡單的比喻就是,你做夢。

那麼你夢裡的夢到一個人,和夢到一個鬼。有什麼區別?

人也不存在,是鬼也不存在。因此人=鬼=空。

7、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空相,就是空性,就是圓成實自性,就是真如,就是真理。

那麼空性是什麼呢?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這個空性,是針對於眾生的主觀世界而言。

你比如,對於蛇而言是一個世界。對於人而言又是一個世界。

但是沒有關係,你們的世界,在佛看來,你們就是在做夢。都是假象。

蛇的世界是不生不滅,人的世界同樣是。

那有人反駁,我覺得世界是緣起的,因緣生滅的。難道不對嗎?

不對,為什麼呢?

你看武俠片,那些人能飛,你給我飛一個看看。

武俠片能飛,在看電視的人而言是假象,即使那個武俠片飛的再好,在看電視人看來,假的。

因此,如果讓看電視的人,評價武俠片。

他會說,武俠片啊,不生不滅,不飛不落。

因此什麼是空性?在般若經里只要知道,不生不起,無緣不起這個道理,就算達標。

8、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所以,夢裡什麼東西都沒有。你認為有,那是你以為的,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因此,你以為的任何一切,都是沒有的。因此XXXXX、XXXXX、XXXX都沒有。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凡是你以為的,都沒有。特別這裡他說,十二緣起都沒有。

不是緣起沒有,而是十二緣起都沒有。

因為十二緣起是現象,緣起是規律。現象可以沒有,但是規律必須有。

苦集滅道全沒有。

沒有什麼智慧,也沒有所得。要空,就徹徹底底。

為什麼沒有智慧?這裡的智慧,指的是凡夫的智慧,都沒有。因為你在夢中,夢中一切都沒有,所以肯定沒有智慧。

9、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如果菩薩他從夢裡醒來了,他會怎麼樣呢?

無所得。

因為空,所以心無掛礙。

因為,心無掛礙,所以沒有任何煩惱。

遠離顛倒夢想。夢裡的世界,甭管和真實世界是不是一樣的,都是顛倒的。

就可以徹底達到涅槃境界。這還是只是到了初地,當然從凡夫到初地是個極其艱難的過程。

10、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諸佛,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還是將來的,都是通過這個方法,也就是五蘊皆苦的道理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因此,般若智慧是總持一切佛法的智慧,他是最高,最圓滿的智慧。他能滅掉一切苦難,因為沒有苦難可滅。

因此,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證得菩提。

其實最好的翻譯是,醒來吧,醒來吧,從夢中醒來吧。


推薦閱讀:

吳雄志講述心經通解
吳貴青心經涉及到的邏輯學概念
《心經》解讀-《心經》的真正作用及好處--破三障,除煩惱

TAG: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