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破極寒·描繪生命奇蹟——塞罕壩今昔

《迷你百科脫口秀》今日話題:現在給你剃頭的刀,以前是用來放血的~

(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每天8:00同步更新)


12月5日當地時間21:30(北京時間12月6日凌晨2:30),位於肯亞首都內羅畢的聯合國環境署,來自全球的多家媒體見證了" 地球衛士獎" 的頒獎盛況。

12月6日,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中,《為世界貢獻更多綠色奇蹟——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膺「 地球衛士獎"》為題,報道了塞罕壩獲獎的消息。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認為,塞罕壩林場榮獲" 地球衛士獎",充分反映了聯合國及國際社會對我國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的高度關注和充分肯定,再次證明我國已經" 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塞罕壩在哪兒

塞罕壩位於北京北部385千米處,本名為興安大嶺和海喇堪山,大興安嶺余脈。清代初年,它是漠南蒙古喀喇泌、翁牛特兩部族的游牧地。蒙古族人認為這是神靈之山,不可直呼其名,又因這裡風景如畫美得驚人,所以稱它為賽堪達巴漢。賽堪是美好、美麗的意思,達巴漢是高嶺、高原的意思,意即美麗的高嶺。後來蒙漢合璧,轉音為塞罕壩。

曾經的皇家獵苑

康熙皇帝登基時面臨著來自北方的嚴重威脅。蒙古準噶爾部不僅兼并了蒙古族大部分部落,還大兵壓境威脅北京。在準噶爾身後,又有虎視眈眈、極力擴張的沙皇俄國。康熙皇帝認為,抗擊北方異族入侵,長城是靠不住的。

1677年,康熙在巡幸塞外時看中了塞罕壩這塊「南拱京師,北控漢北,山川險峻,里程適中」的前沿陣地。1681

年,他再次來到這裡,以「藩王敬獻」的名義,向蒙古族喀喇泌、翁牛特兩部族要來了伊遜河以東的大片土地,再加上伊遜河以西的原屬清王朝的土地,構成了闊達

1 萬平方千米以上的皇家獵苑,並且為之起名為「木蘭圍場」。

「木蘭」在滿語中是「哨鹿圍」

或「哨鹿」的意思,本是捕鹿時使用的一種工具,用樺皮或樺木製成。長二三寸,狀如牛角形喇叭,用嘴或吹或吸,發生「呦呦」的鹿鳴之聲。圍場是皇家狩獵的禁苑。康熙設木蘭圍場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行圍習獵,而是「肄武綏藩」。「肄武」即通過狩獵訓練八旗士卒,加強戰備,準備抗擊蒙古族準噶爾部落和沙俄入侵。「綏藩」即加強和鞏固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以維護祖國統一大業。

每年秋季,皇帝帶領王公大臣、八旗軍隊,以至後宮妃嬪、皇族子孫等數萬人從古北口出塞,與迎駕前來的內外蒙古各部王公合兵一處,開赴木蘭圍場行圍狩獵。圍獵一般要進行二十幾天。圍獵結束後,還要舉行盛大的慶功告別宴會。宴請蒙古各部王公,飲酒歌舞,摔跤比武,並按軍功大小予以獎勵。通過這種分班隨獵的形式,使清軍將士「習勞苦之役,懲宴安之懷」,提高士氣。同時採用封王、圍班、賞賜、賑濟、尊佛等多種方式,密切同蒙古王公的感情,使他們知恩感恩,不懷異心。聲勢浩大的狩獵活動也是一場軍事演習,對北方的沙俄勢力能夠起到震攝作用。

木蘭圍場自1681年建立至1821年禮廢,歷經4帝140年,共舉行秋獮大典 105 次,其中康熙42年中到此48 次。清朝歷史上很多著名事件,如烏蘭布通之戰、多倫會盟、乾隆決策定西藏等,都發生在「木蘭秋獮」期間。

從松柏蔚然到滿目蕭條

全盛時期的木蘭圍場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松柏蔚然不見天日、泉水清沏曲折如帶」,山鳥依人,麋鹿往來,猿鶴相親,野芳馥郁。然而後來漸漸衰敗了。清朝在盛世時即大興土木,修建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僅乾隆三十二年至乾隆三十九年的7年中,就從這裡伐去古松

34

萬株。到了清末,政治腐敗、經濟蕭條,慈禧為了彌補國庫空虛和維持自己的揮霍,先後於同治元年和光緒二十七年宣布圍場開禁,大肆砍伐森林。從此,美麗的塞罕壩一蹶不振,再加上連年的山火,到全國解放初期,原始森林蕩然無存,成了樹木稀少、土壤沙化的荒蕪之地,呈現出一片肅殺景象。

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建立

1962年春天,國家計委批准:在塞罕壩建立一個林業部直屬的全國最大的機械化林場。建設規模150萬畝,建設一期20年國家投資3000萬元。

這是一個風險很大的決定。塞罕壩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零下19 度,年無霜期只有57天,山高、水硬、天冷。當時就有人對能否辦好林場表示懷疑,有的人甚至說,在那裡辦林場等於把大把的人民幣往風沙里扔。

那時國家處於「低指標,瓜菜代」的困難時期,然而,全國19個省市區24所大中專院校的127名畢業生毫不猶豫地來了。他們和當地部分林業職工組成林業大軍,組建了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但是,兩年的造林以失敗告終,他們頂風冒雨、風餐露宿、晝夜苦戰造出的6400多畝樹林,林木成活率只有8%。

林場還應不應該堅持辦下去?

在巨大的壓力面前,他們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全面改革了植苗機械和植苗方法。1964

年春天,全場200多名技術骨幹冒著料峭的春寒,在山上吃住30多天,在一個叫「馬蹄坑」的地方展開造林大會戰。到了下半年,令人驚喜的消息紛至沓來:當年苗木平均成活率

95%以上,且區位在高寒、高海拔,半乾旱、半濕潤地域。國內首次用機械栽植針葉樹的試驗,宣告成功!

1964 年是林場起死回生的關鍵年,也是奠定發展基礎的一年。此後,他們鋪開廣闊的戰場,並從每年造林一季發展到造兩季林,最多的一年造林 8 萬畝。經過 30年的風雨歷程,昔日的荒蕪變成了萬頃綠洲。

幾十年來,塞罕壩人始終把科教興林放在首位,攻克了科研上的道道難關。他們成功地解決了在高海拔、高緯度地區的育苗問題,採用科學營林方法,確定了「以育為主,育護改造相結合,多種經營,綜合利用」的經營方法,形成了一套獨具本場特點的可持續經營體系,實現了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循環。

華麗轉身為國家森林公園

當塞罕壩機械林場步入而立之年的時候,林業部決定,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基礎上建立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15年來,林場職工們把森林生態旅遊作為二次創業的支柱產業,按照「以旅遊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的思路,在合理規化布局的基礎上不斷加強旅遊基礎設施投入。已建成中、高檔賓館、度假村

100 余家,可以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

目前,塞罕壩是全國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總面積142.6萬畝,有林地面

108.6萬畝。它像一條綠色長龍橫亘於內蒙古高原南緣,有效地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移,成為為北京固沙源,為天津保水源,為河北增資源,為當地拓財源的綠色生態屏障。它不僅提供大量木材和其他多種多樣的非木質林產品,同時在固碳制氧、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水質、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清潔空氣、減少噪音、吸附粉塵、維持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塞罕壩是華北最大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客人們夏季避暑觀光,秋季攝影寫生,冬季狩獵滑雪的生態旅遊聖地。

它是林的海洋

百萬畝森林遮天蔽日,隨著岡巒的起伏,猶如大海的波濤。夏天走進這茫茫林海,如同進入清涼的世界。冬天,塞罕壩冰雕玉砌,白雪皚皚,玉樹冰花,一派北國風光。在華北最大的天然滑雪場里,馬拉雪爬犁,雪地摩托,馬拉雪撬等,任由冰雪愛好者們駕駛,飛馳於林海雪原。

它是花的世界

春風吹過,百花爭艷,無邊的綠色演化為壯闊的背景,在綠茵茵的地毯上,點綴起乳白、淡黃、金黃、幽藍、嬌紫、粉紅、大紅等各種顏色。藍包包樣的是鴿子花,血紅血紅的是野百合,嫩黃嫩黃的是罌粟花,白中帶粉、粉中帶紫的是干枝梅。

它是河的源頭

灤河、陰河、伊遜河、伊馬吐河是它無盡的血脈。乘舟漂流順其自然,樹隨水轉,舟伴樹行,悠然自得。這裡的濕地別具特色,百萬平方米的範圍內生長著通常在海拔 3000米以上才會有的假鼠婦草,分布著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7個湖泊,猶如夜空中閃亮的北斗七星。

它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

由於森林茂密,多年不見的豹子、馬鹿、猞猁、免猻、細鱗魚等動物日益增多,黑鸛、金雕白頭鶴、大鴇等飛禽也來這裡落戶,野生植物更是種類繁多。還有許多人們喜愛的蕨菜、升麻、小黃花菜等綠色山珍,僅蘑菇就有幾十個品種。立秋前後是采蘑菇的季節,在雨後濕潤的林中,親手摘到鮮嫩、水靈、白生生的希望小傘,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迷你百科脫口秀》今日話題:現在給你剃頭的刀,以前是用來放血的~

(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每天8:00同步更新)

推薦閱讀:

維基百科研究表明:1%的大佬貢獻了77%的成果
翻碩百科之古代歷史知識(四)
「浪潮」之下的從眾心理

TAG:百科知識 | 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