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嗑(五十九)人生境界的層次

原創 2017-10-28 天瓶雲水 閑人碎語

友:老師您好!好久沒向您請教了。今天看到豐子愷談的人生境界三層樓,心裡有點感觸,所以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我:這個話題我和別人聊過,我的公眾號文章里應該有。

友:沒有啊。您的兩三百篇文章我都看完了,有的還看了好幾遍,但沒有看到這個內容。

我:是嗎?可能是我搞忘了。好吧,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說說你的看法吧。

(註:豐子愷是著名的散文家、畫家。他的老師是李叔同,也就是後來的弘一法師。李叔同先生的情況我在公眾號里談過。他不僅才華橫溢,學問博大,而且根器極利。夏丏尊先生說李叔同是有後光的人。意思是,李叔同是再來人,前世有很好的修行境界,所以他像佛菩薩那樣,頭或身子後面有佛光。這種光對於修行人或根器利的人是可見的。

豐子愷極其崇拜他的老師李叔同,受其影響,他也篤信佛教。他所說的「三層樓」的意思是,由於每個人的境界不同所以住在不同的樓層。他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第一層樓是物質境界。絕大部分人都住在這裡。他們追求肉身的舒適,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因為他們擋不住名利和所謂的成功的誘惑,故煩惱焦慮地度過一生。

第二層樓是精神境界。這層樓住的人就是專心學術和文藝的人。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他們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沉浸在自己的喜好之中,名利心自然就淡了。所以他們能夠比第一層的物質人煩惱少一些,獲得的快樂多一些。

第三層樓是靈魂境界。就是有信仰的宗教人士了。他們認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他們不僅無視一層凡夫俗子熱衷的名利,而且視二層雅士的追求為不明大道的人間小技。他們認為,自己的身體是一種虛幻的存在,所以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和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究竟。

豐子愷解釋說:「做人好比喝酒,文藝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弘一法師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過癮,必須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難得喝一口高梁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頗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我)現在還停留在二層樓上,斤斤於一字一筆的小技,自己覺得很慚愧。但亦常常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層樓上望望。······在世間,宗教高於一切。在人的修身上,器識重於一切。」)

友:我認為豐子愷的分類雖然很有趣但有局限性,尤其是對第一層和二層樓的分類。

我:為什麼呢?

友:你看目前社會上的知識分子、學者文人,包括一些所謂的藝術家,他們基本上都是名利之徒。他們每天忙的就是為了出名和賺錢,這與第一層物質境界的凡夫俗子有什麼區別?還有,孔孟老莊、蘇格拉底都是靈魂境界的人,但不是宗教徒,應該歸於哪一層呢?

我:嗯,你的分析有道理。我想豐子愷指的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這樣的人在今天的確很難找。豐子愷得出的這個結論可能源於他自己是淡泊名利的藝術家。另外,孔孟老莊和蘇格拉底是有明確世界觀的聖人,所以他們是有信仰的,他們的信仰是自己建立的「宗教」。

友:哈哈,和老師一樣,您不是也沒有宗教信仰嗎?

我:意思一樣。我信仰自己的建立的「宗教」,但我的「宗教」來自於這些聖人。

友:嗯。一般的文化人都喜歡談境界,動不動評價某某人的境界高或低等等。微信上的一些雞湯文也喜歡談什麼放下、淡泊、忘我、無欲等等境界。您認為應該怎麼理解「境界」和「人生境界」呢?

我:看來你很細緻嚴謹啊。「境界」一詞原指範圍、邊界和景象,自晉唐以降,佛家開始給它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形而上含義。在佛學中,所謂「境界」,主要指修行功夫高低和心靈領悟真相的深淺。比如,《華嚴梵行品》中云:「了知境界,如幻如夢,」,《無量壽經》卷上:「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從此,人們接受了佛家的說法,在藝術和美學理論中有了藝術境界的說法。

所謂的「人生境界」不是指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多少,而是指人的學問修養高低和覺悟程度。人生境界既指不同的人所處的不同境界,也指某個人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達到的不同境界。

友:那人生的境界高低該如何界定呢?每個境界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什麼境界才是最高的呢?

我:對於這些問題,儒釋道各宗各派都有自己的說法,但基本上大同小異,對於最高境界的描述是一致的。

友:佛家的境界我了解一點。比如,人們常說的禪宗三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個說法您怎麼看?有道理嗎?

我:說它有道理就有道理,說它沒道理就沒道理。

友:怎麼講?

我:沒法講。

友:哈哈,是我愚笨了,禪本來就是非語言對待的。

我:是的。契入禪境不是講道理,不是推理,不是分析判斷的「加法」,而是要做「減法」,即把全部知識、見解、見聞剔除出去,這樣才能進入禪境。這和致良知一樣,「減去」私慾就是良知。禪和良知本身是非邏輯的,所以不可能通過大腦思考而明了。

友:怎麼理解您說的既有道理又沒道理呢?

我:這段話如果從「空」境上方便說,它是有道理的。

第一階段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俗人肉眼看世界,山是山水是水,這裡既有對山水這個物質存在的執著,以幻當真;也有對山和水不一樣的分別心;還有物我二元的對立;

第二階段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徹底否定「有」。認為山、水、我都是空,一切如夢如幻,都不是真實的存在,這樣就執著於「本來無一物」,沉溺於斷空虛無了。所以,這是小悟境界;

第三階段的「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則是真我的智慧顯現,領悟了色即空,空即色,真空妙有,真如妙用,二元歸一,物我如一,萬物一體,回歸「本來面目」的大悟境界。到了此境,可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友:您的解釋妙不可言,這才是禪理啊!哈哈,幸虧我沒解釋,否則就讓老師笑壞了。不過,這幾句話讓一般人理解的確有難度。

我:這不是大腦理解的問題,而是心靈的領悟。我套用佛家的一句話:「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用它來表達這句話就是:所言山水,即非山水,是故名山水。你這樣來領悟就可以了。

《圓悟錄》言道:「直下擺脫情識,一念不生,證本地風光,見本來面目,然後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當下擺脫假我的認知,停息大腦的思考,找到本體,見真我之面目。此時萬物自性立現,明心見性,方知山是山水是水,俗人是俗人,僧人是僧人。

友:有點明白了。禪宗追求的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直接到內心的體悟而達到覺悟。您解釋得這麼精準深刻,顯然比我在網上看到的解釋高明多了。還是老師您厲害啊。既然如此,您為什麼又說這段話沒道理呢?

我:都是方便說。佛家常言:「無禪可參,無法可學」,「無禪之禪,謂之真禪」。我們如果從根本上說,這句話是沒道理的。因為有了這個「山」字就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著相就是遠離根本。禪宗言語道斷,開口失命,一說就錯的道理就在這裡。比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花和葉都是虛妄的物質相,這句話對不對呢?所以說既對又錯。

關於禪宗的境界,我認為宋代的一個說法更符合禪宗的意境。

第一境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空山何來落葉?路在何方?此時知道佛在心中,禪在身邊,但迷茫恍惚,感到無從下手;

第二境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山空、水流、花開,一切自然而然,此時已經看到萬事萬物的自性和空性,發現肉身非我,破除了法執與我執。但平靜的心中時有雜草遮蔽,故屬小悟境界;

第三境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長空萬古不變,風月幻滅如夢。此時知常知無常,通透真相,物我兩忘,徹底覺悟解脫,得大自由真快樂,這是一種大悟的境界,達到了老子的無為自然和孔子的從心所欲的境界。

以上禪宗的三境界都有一個「空」字,它既是對「空」境的認知,也是對開悟次第的描述。另外,佛家還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說,其實也是人生的三境界。

友:嗯,這個禪宗三境界比那個看山看水的意境深遠,值得反覆玩味。佛家的東西太玄妙深奧了。修習儒家和道家的學問好像沒有這麼多境界層次?

我:怎麼沒有呢?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是做學問由低到高的境界層次啊。還有孔子的小傳也是啊。孔子說自己從而立到不惑,不惑到知天命,再到耳順,最終從心所欲,這個過程就是修行的次第。

不惑還執著於大腦的聰明,「知天命」就入心了,這就是佛家開悟的境界。而後面的「耳順」就是佛家所說的悟後起修,達到去我執,去習氣,境隨心轉的境界。但「耳順」這個境界還有刻意在,直到「從心所欲」才真正達到回歸自然無為的狀態。

我們再來看看顏回「坐忘」的境界次第。他從忘掉仁義到忘掉禮樂,最終拋棄肉體,去除聰明,離開身形,忘記知識,和同大道。忘了就是找到真我後忘了「假我」這個「大患」,這樣「何患之有」呢?仁者無憂,沒有憂患的境界也就是孟子的「浩然之氣」和王陽明找到真己後獲得「本體之樂」的境界。這是最高境界,所以周敦頤讓二程去「尋孔顏樂處」。顏回正是到了這個境界才有「陋巷之樂」。

道家莊子的「心齋」也是如此。「心齋」的入手方法是聽呼吸,這個方法與佛教的出入息念很相似,然後從"若一志"到"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接下來是"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個"聽"已經是不執著於"聽"了,而是任其自然。再接下來是"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此時已無所聽,知覺消失。最後,"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到了虛空的境界就是大道通行的狀態,也是佛家水中月影,空中鳥跡,鏡里花光的境界。按照晉·郭象的說法就是:"虛其心則至道集於懷也。"

莊子為了說明這個修行的境界次第還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個雕塑工匠技藝非常高,他製作的人與真人完全一樣。君王看了大吃一驚,問道:「你怎麼能刻得那麼惟妙惟肖呢?」工匠回答說:「我在雕刻之前一定要先守齋,三天之後,心裡就不會想得到什麼『慶賞爵祿』,也就是不想得到什麼高官厚祿了。守齋五天之後就不敢想"非譽巧拙",也就是不想從別人那裡獲得什麼讚譽了。七天之後,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忘掉假我了,也就是無私了。

可見,心齋就是一個忘我的過程,先擺脫「利」,再擺脫「名」,最後擺脫「生死」,沒有了名利生死的困擾才能達到超越功利的審美心境。莊子能夠擺脫名利生死,心如大鵬展翅,「臨大難而不懼」,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認可肉身這個假我的命運,然後擺脫它的羈絆,從而獲得徹底的自由和快樂。當然,這也是儒釋道聖人們的共同境界。

友:看來在修行的次第上儒釋道也是一回事,受教了。再請教,馮友蘭先生屬於儒家嗎?

我:他是哲學家,傾向於儒家,他的儒家思想還是比較純正的。民國許多大家搞的「新儒家」其實都是王陽明批判的後儒思想,後來的牟宗三更是如此。

友:嗯。馮友蘭先生說:「哲學的任務是什麼?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這句話和老師的觀點一致。

我:是的。這句話把知識和學問境界作了區分,很高明。你怎麼突然想到馮友蘭了?

友:因為他也提出了人生四境界,這個您一定是了解的。

我:了解一些。

友:對於他的人生四境界我一直有些疑問。

(註:馮友蘭人生四境界:「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後,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

我:應該沒什麼問題啊,你不妨說說看。

友:您認為馮友蘭說的自然境界是不是有違老子無為自然的思想呢?

我:這個問題馮友蘭解釋過。他認為,他說的這個自然境界與老子說的自然無為境界是有質的差別的。自然境界的覺解程度最低,幾乎到了懵懵懂懂,幾乎沒有覺解的程度。而道家所說的自然無為是具有很高的覺解的人。二者看起來都是順應自然,但前者是被動之順,後者是主動之順。

友:我怎麼感覺這個解釋還是有些牽強呢?

我:可能界限有些模糊吧。應該說,關於人生哲學和人生境界,馮友蘭有很多見解還是值得重視的。

1、馮友蘭認為,人生哲學要回答兩個根本問題:一是人為何異於禽獸?二是人生之意義何在?他的答案是,人之所以為人即人之異於禽獸者在於其有覺解,只有覺悟的人生才有意義。他認為,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而能夠成為人」,這句話很到位。

馮友蘭認為,就社會現實說,絕大多數人都處於功利境界之中,功利境界是俗人的境界。包括人們崇拜的英雄或大人物在內,也許他們的功業十分偉大,但就其境界說,並非十分高尚,還在個人的慾望里,尚未擺脫禽獸的性質。所以,英雄和姦雄一樣,都是處於功利境界的凡夫俗子。那些為了名利而滿口仁義道德的學者同樣也只是功利境界。

在功利境界的人私慾膨脹卻從來不立志修行領悟真相,所以他們的心靈就變成了肉身貪慾的玩偶,從而糊塗和煩惱一生。王陽明和曾國藩把這樣的人稱之為禽獸,即使他們活千年,也不過是千年的禽獸。曾國藩是刻苦修行去私慾的典範,他一旦發現自己有貪名貪利的想法,即使發生在夢裡,就立刻在日記里說自己是禽獸不如。

馮友蘭認為,功利境界是很不完善的人格,是自私自利的,而道德境界的人是大公無私的。前者求利為己,後者「行義」為社會。道德境界的人比功利境界的人高,高就高在他們對人與禽獸的區別有所了解和覺悟。

馮友蘭同時認為,義利並不是必然衝突的,如果動機是為「義」,即使獲利也是正常的,一切取決於人的那顆心怎麼想。道德行為必須以道德自覺為前提,沒有思想上的自覺,是不能稱道德的。只要有一顆廓然大公的心,就算是進入了道德境界。

馮友蘭還認識到,墨子講兼相愛,目的卻是交相利。宗教的行善積德等等說法都是教人以利他之手段,達到利己之目的。這種清醒的認知,符合孔孟陽明的儒家思想。

3、道德境界似乎已經是最高了,但馮友蘭認為,它依然不是理想的人格,還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天地境界。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區別是盡人倫人職與盡天倫天職的區別,是「人之性」還是「天之理」的區別。到達天地境界的人除了了解於社會的全之外,還有宇宙的全,這樣才具有真正的理想人格,才是聖人。也就是說,功利境界的人「為己」「為利」;道德境界的「為人」「行義」;而天地境界的人是「事天」「樂天」。馮友蘭指出,沒有洞察便是無明,無明便是無覺解,無覺解便不可能有天地境界。

4、馮友蘭把天地境界稱為哲學境界,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理念世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遵循道德律的人是需要懂得道德原理的。哲學就是教人以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5、馮友蘭認為,達到天地境界的聖人是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的,也無需表演奇蹟,更無須做什麼偉大的事情,他們的生活和普通人一樣,吃飯睡覺,該幹嘛幹嘛。如果說聖俗有區別,這個區別就在於,聖人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而普通人都在無明狀態下渾渾噩噩做事的。一句話,聖人與普通人的區別就在於是否能夠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值得讚賞的是,馮友蘭對聖人的定義是覺悟,而不是後儒和新儒家說的經世致用、建功立業、三不朽之類的東西。馮友蘭的這個定義是符合孔孟陽明思想的,也是符合佛道和西方哲人的思想的,更是符合大道的。僅此一點,我就認可馮友蘭是個真正的哲學家。

近現代很多所謂新儒家,包括海外的一些知名人物,其實都是王陽明反覆批判的貪婪後儒,他們篡改聖人的思想以迎合世人,同時滿足自己對名利的貪慾,傳統文化在他們那裡變成了謀取利益的工具,真是不折不扣的禽獸。更可惡的是,他們影響了無數嚮往傳統文化的學人,把他們也變成了無知而貪婪的人,實在是誤人子弟,貽害無窮。

總的來說,馮友蘭是中國近現代最好的哲學家之一。他學貫中西,早期寫的《中國哲學簡史》很精彩。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提到:「北大有個馮友蘭,搞唯心主義,我們若要懂點唯心主義,還要找他。」

友:受教了。我想問個不恰當的問題,「禽獸」是罵人的話,為什麼古人和馮友蘭都喜歡用「禽獸」這個詞呢?

我:不是這樣的。「禽獸」是鳥類和獸類的統稱,就是動物而已。所以,他們只是描述,不是罵人。《禮記·曲禮上》有:"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你看,意思是,人如果無禮就不是人了,而是和會說話的鸚鵡猩猩一樣了。孟子也曰:"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有的動物不知有父母,而有的人也一樣,他們不孝或犯上作亂,這樣,他們就是無父無君動物了。

友:人畢竟不是低等動物,說是禽獸或動物,我感覺還是有罵人之嫌。

我:哈哈。你可能聽了「禽獸」兩個字感覺不舒服,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如果你仔細想想,一般人和動物有什麼區別呢?獅子、猴子等動物每天想的是什麼呢?說起來就是四件事:一是做獅王猴王;二是多吃多佔;三是佔有異性;四是玩耍。而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一天到晚想的也是這四件事:當官、發財、女人、玩樂。這樣的人和動物有什麼區別呢?所以,王陽明、曾國藩都認為,一個人如果不修行覺悟,那麼不管他有多大的名聲,多大的權力,多少的財富,多麼的聰明,多大的能耐,也不過和動物一樣。所以馮友蘭說他們的行為還屬於禽獸的本能,尚未成為真正的人,只能是功利境界了。可見,這樣的描述是符合事實的,人沒有必要爭這個「面子」。還有,今天的中國人連信仰也沒有,這樣就更與動物無異了,所以被稱之為「動物人」。

友:經您這一分析還真是這麼回事。我真服了老師您了,什麼問題到了您這裡就不是問題了,而且分析透徹,說理清晰,娓娓道來,無懈可擊。

我:王陽明和曾國藩都是真誠的修行人,他們怎麼會亂說呢?哲學是求真,馮友蘭是哲學家,所以他也不會情緒化罵人的。

友:看來是我多心了。我過去聽到「哲學」兩個字就頭大,但讀了老師《無用大用的哲學》一文,我也漸漸地開始喜歡了。但我感覺西方哲學還是太枯燥艱澀了,不如東方的儒釋道有意思。

我:儒道是哲學,佛學也是哲學,它們比西方哲學更究竟。說哲學有大用,這是因為它是針對人的心靈的,就看你怎麼讀,怎麼想,怎麼悟了。學哲學要學的有趣活潑才行。比如,同樣是哲學,相較於馮友蘭的四境界,王國維的「三境界」之說更形象和有趣,而且意味深長。

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個人獨上西樓登高遠望,眺望遠方,試圖尋覓路徑。此時處於迷茫狀態。(詞出北宋·晏殊的《蝶戀花》)

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勞其筋骨,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不經歷這番折磨是無法了悟道和成就大事業的。(詞出北宋·柳永《蝶戀花》)

第三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苦盡甘來,頓悟人生,徹底自由快樂。(詞出南宋·辛棄疾《青玉案》)

以王陽明先生為例,從小立志做聖人,可謂志向遠大。他「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然而,學儒,格竹子無果。學道,具備了一些不究竟的神通。學佛,始終悟不出。此為第一種迷茫境界;接下來,仕途險惡,被打板子、追殺、發配龍場與野獸為伴,種種磨難並沒有把他打垮,可謂「衣帶漸寬終不悔」。此為第二磨難境界;經歷這一番寒徹骨的磨鍊,終於迎來了「龍場頓悟」,原來「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開悟了。此為第三快樂境界。

你看,同樣是談境界,王國維的說法是不是更好玩,更耐人尋味?

友:是的。有點像您前面說的禪宗三境界,有情境,有意味,美。

我:是啊,王國維能把枯燥的哲學觀念藝術化,美感立現,這的確非常人能及。他的《人間詞話》還從其他角度對「境界」進行了劃分,如「有我之境」是「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無我之境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多美的語言啊!用哲學語言敘述王國維的意思是這樣:有我之境是以我觀物,所以有我的主觀看法在;無我之境是以物觀物,就搞不清楚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物我一體了。你看,像我這樣表達就索然無味了。因此,有人認為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百萬字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

令人扼腕的是,王國維這個大才子雖然知道了這個修行次第境界,但他終究未曾實實在在地修心,而是流於文字研究和知識見聞,且執著於俗世俗事,結果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懷中遺書言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令人唏噓。魯迅評價王國維說:「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可惜研究不等於領悟。王國維一生試圖將傳統文化中老莊思想與西方叔本華、尼採的思想相融合,無奈找不到出口。陳寅恪針對王國維的死嘆道:「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

友:跟老師聊天不僅漲姿勢而且有一種美的享受。像王國維這樣研究國學的學者都會自殺,真讓人難以接受。不過它再次證明了老師您的結論,大腦再多的知識也沒有用,心靈不能領悟還是一場空。

我:是的。學問要入心啊!《以心印心讀經典》一文就是談這個問題,你看了嗎?

友:當然看了,而且看了幾遍了,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收穫。我想,用博、大、精、深四個字來描述您是最貼切的。您不知道,這不僅僅是我的感受,我把您的文章推薦給我的幾個有一定文化素養的朋友,其中一個朋友很博學也很傲氣,在他的嘴裡是很難聽到他佩服哪個學者的。但他看到您的文章後激動地對我說,這輩子如果不能讀到這麼震撼心靈的文字那就太遺憾了,慚愧慚愧。可見大家的看法一致,您的境界的確非同尋常啊。真想每天跟隨老師的左右學習,可惜我連老師的面還沒見過。

我:哈哈,什麼博大精深啊,不同尋常啊,一堆沒用的知識而已。我個人沒什麼境界可言,也沒有王國維那樣的才氣。天天談修行,修了這麼多年也沒修出什麼名堂。你可能認為我這是故意謙虛,不是的,至少我心裡知道我是很無知的。你不要著了文字相。

友:您如果再無知,我們就是白痴了。好吧,反正我們對您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了,您怎麼想我就不管了。您認為馬斯洛的人生需求五層次如何?

我:有道理,但不究竟。

友:知道了。說了這麼多人生境界,我想知道,老師您是怎麼劃分人生境界的呢?

我:我還真的想過這個問題,但不是很認真的總結,對於人生境界的層次我大概有五種分法。

1、第一種分法:分為無知者、學習者、修行者、覺悟者四個境界。

前兩個境界差不多,流於口頭文字和見聞知識。第三個才是落實於行動的人,這樣才有可能領悟真理。第四個才能算有境界。這個分法容易理解,我就不解釋了。

2、第二種分法:分為肉體、頭腦、心靈三個境界。

第一層,肉體境界。即豬八戒境界。這種人一生只顧著滿足肉體的慾望,追求吃好喝好玩好,虛榮而貪心。他們忙忙碌碌,煩惱重重,討厭思考,討厭看書,人云亦云,隨風飄蕩,隨波逐流,從不思考人生問題,也沒有明確的三觀,天天被洗腦而茫然不知。

第二層為頭腦境界。這種人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喜歡讀書學習,而且善於思考,所以他們比肉體境界的人顯得清醒一些,但品德上並不比肉體境界的人更高尚。他們知道自己私慾重,也知道貪婪不好。什麼上善若水、惡有惡報、物極必反、法網恢恢等等道理他們都懂,但他們知而不行,所以不是真正的知。

這種人不立志,也沒有戰勝自己的貪慾的勇氣,只好用自己騙自己的方法,給自己的慾望找理由,用事業、理想、夢想、留名等等辭彙當遮羞布,掩飾自己的私慾。然後再用聰明、能幹、勤奮等等辭彙標榜自己,似乎他們與眾不同,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目前社會上,這種人並不比肉體境界的人少,一些學者、官員、企業家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屬於聰明而不智慧的人。

第三層是心靈境界。這種人關注的是自己的心靈智慧而不是大腦聰明。他們知道,人活的是一顆心,生活的意義在於心靈的快樂而不是物質財富的多寡。心靈境界可分為高低兩個層次,低層次的心靈境界是類似於陶淵明的境界。這種人已經意識到,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穿衣和虛榮顯擺,人應該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有尊嚴和自由地活著。他們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即使再艱苦也不肯向世俗妥協,不為五斗米折腰。這種人本質上是一種克己制欲、嚴格自律,潔身自好、自尊自愛,追求從我所好的修生養性之人。高層次的心靈境界就是聖人境界了。具體差別可參考《莊子陶淵明:一樣的悠閑自由,不一樣的心靈境界》一文。

人們說,人既有動物屬性又有神的屬性,那麼,肉體境界和頭腦境界是動物屬性;低層次的心靈境界是人的屬性;高層次的心靈境界就是神的屬性了。當然,肉體、大腦和心靈是一體的,我這裡只是方便說,以便你有個下手處。具體可參考《心與腦》和《我是誰?》兩篇文章。

3、第三種分法:分為無知無智、有知無智、有知有智、無知有智四個境界。

第一層次,無知無智。這種人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屬於純粹的本能動物。

第二層次,有知無智。這種人有知識但沒有智慧,屬於聰明人,在貪嗔痴慢疑習性上與無知無智者沒有什麼差別。參考《嘮嗑(三十六)聰明與智慧》一文。

第三層次,有知有智。既有知識,也有智慧。境界低者如蘇東坡,高者如陶淵明。

第四層次,無知有智。這是聖人境界。他們已經去除了知識對智慧的遮蔽,去除了私慾,所以從心所欲,自由無為,回歸嬰兒的樸實和快樂。曾國藩的一句「不信書,信命」就是把知識和智慧分開來了,這是即將悟道入聖的標誌。

4、第四種分法:分為文勝質、質勝文、文質彬彬三個境界。文勝質是過,質勝文是不及,文質彬彬才是中庸之道。具體含義可參考《正本清源話中庸(十)》。

5、第五種分法:分為貪境、去利境、去名境、了生死境、無為境。參考《生命終點的回眸》一文。

所謂談禪論道,其實,禪不可談,道不可論,一切的談論都是一種方便,讓人有個下手處。佛家《五燈》言:「古聖到這裡,垂一言半句,要你諸人有個入處。」入,指悟入、證入。入處就是下手處。我說這麼多分類的目的是為了讓你從更多的角度,更準確地理解人生境界的含義,讓你有個下手處。

友:謝謝。老師的這些分類真是信手拈來,深邃而簡潔,我得好好領悟一下。

我:這裡需要說明一點,古今中外的學問都是從心上談的,所以不管怎麼分類,境界指的都是心靈上的。佛家如此,儒道如此,西方的宗教哲學也是如此。佛家《大乘起信論》中就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這樣來說,我前面說的低層次的境界都是腦識,而不是心識,所以是不能稱之為境界的,只能說是無境界。

一定要懂得知識與學問的區別,一個有知識的專家學者,比如數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造船專家、發明家、軍事專家、經濟學家、管理學家等等等等,他們與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在心靈境界上是沒有高下之分的,他們的差別只是在知識見聞上的多少。也許知識分子顯得斯文一些,但斯文只是環境的產物,改變的只是行為,而不是心。人們可能認為心理學家應該智慧一些,其實不然,因為心理學是心腦不分的,所以很多心理醫生剛剛勸說別人家和萬事興,回家就吵架鬧離婚。

其實,不要說普通的知識分子,就是歷史上一些很著名的學者,包括一些大名鼎鼎的大師,他們同樣也是用腦不用心的。他們思考研究了一輩子,滿腹經綸,學富五車,著作等身,結果到了名利生死面前還是站不住。下面我介紹兩個你熟悉的著名學者,從中你就會發現,如果不去切切實實修心領悟,再多的知識也與心靈的境界無關。

一個是熊十力先生,他是公認的國學大師,他從儒轉佛,後又搞新儒。著有《新唯識論》、《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等書。蔡元培稱他是二千年來以哲學家之立場闡揚佛學最精深之第一人。馬一浮先生將熊十力與王弼、龍樹並提,稱其學識創見乃超越於道生、玄奘、窺基等古代佛學大師之上。就是這麼一個著名的大師,到了晚年遇到生死問題竟慌亂恐懼,然後拚命念佛經。另一個人是歐陽竟無,也就是歐陽漸,他是研究佛教的,尤其是唯識學,被認為是一代宗師。人們都說他打通了佛教各宗,其實他是腦通而非心通。他在臨終時很痛苦,他坦言:「一生所學,到此都不得力。唉,我還不如一個鄉下一字不識的念佛者」。「不得力」就是根本無法擺脫死亡的恐懼和痛苦。所以他反覆勸大家老老實實念佛。你看,這就是學問不入心的結果。

友:大腦的知識並不能帶來心靈境界的提升,您的這個真知灼見是最讓我信服的。很多知識分子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們以為學歷高就是境界高,其實那根本不是一檔子事。

我:從修行的角度看,知識只是指路牌,不是目的地。我網友里有不少大學老師,我經常和他們講,知識和技能只是混飯吃的工具,學問和智慧才是人生在世的根本。只傳授知識不啟發智慧就是中國教育失敗的根源。我說,你們肩負育人的使命,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心靈,啟發他們的智慧,以抵禦來自物慾社會的誘惑,從而快樂地學習。大學生面臨著人生最關鍵的轉折點,要讓他們領悟聖人的經典,領會老子去知無欲和孔子學問為己的道理,只有這樣,他們將來才能擁有一顆從容平靜的心情面對工作和生活的挑戰。千萬不能再給這個焦慮的社會增加煩惱的小貪鬼了。

友:哈哈,煩惱的小貪鬼,真形象。

我:難道不是嗎?這個物慾社會對孩子的心靈成長是非常不利的。你看,影視劇里充斥著金碧輝煌和豪華奢侈的場景,俊男靚女穿梭其間,錦衣玉食,打情罵俏,浮華虛榮。這些東西每天都在影響和誘惑著大學裡的莘莘學子,導致他們貪心、色心、虛榮心蠢動。個個都想大富大貴,開豪車,住豪宅。這就註定了等待他們的是失望、焦慮和絕望。想像是美好的,而現實是殘酷的。

友:我感覺,這還是不知命而帶來的妄念。您說過,大富大貴之人沒有一個人預先知道自己會成為大富大貴,當初都是為了生存和發財而努力,結果「富貴在天」,老天爺讓他發財了。這句話太有說服力了。

我:嗯。隋煬帝的「我本無心求富貴,奈何富貴逼人來」才是根本。世俗中的人因為貪慾重,所以不願意信命認命,很多研究儒釋道的學者出於貪婪或無知,也喜歡談什麼改命,撩撥人們的私慾,誤導世人。這些人也不想想,你連自己的命是什麼樣都不知道,改個什麼?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一些學者教授到處口若懸河地談傳統文化,天天教別人做君子,而自己卻做了個「不知命」的小人。還有那些無知而狂妄的企業家也喜歡談他們的發家史,似乎他們能夠掌控命運。你知道古人為什麼把這些人稱之為「俗人」嗎?

友:不知道。

我:對,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也不知命。《荀子·儒效》:"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俗人就是「以富利為隆」名利之徒。他們不知命,發了一點財就沾沾自喜,以為是自己能力帶來的,所以看起來既「昭昭」又「察察」,似乎精明強幹的樣子。老子說:"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昏昏悶悶才是大智若愚的智者啊!

一切都是老天爺對你肉身的安排,與真正的你有什麼關係呢?王陽明談過他做高官,打仗百戰百勝嗎?沒有。因為那都是肉身那「一團血肉」的命運,與他「真己」一毛錢關係也沒有,所以他說「恭敬奉承天命」的同時又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只有心靈才是本體,才是自己;顏回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在陋巷為什麼還樂?因為窮困潦倒是肉身的事情,「房子」破爛與他有什麼關係?所以他心不改其樂。老莊為什麼要擺脫「肉身」這個大患,追求無為呢?就是因為對於肉身的命運「莫可奈何」,認命才能自由和快樂。

俗人如果搞了兩個世界五百強的企業一定會昏頭昏腦地得意忘形。而稻盛和夫卻知道兩個世界五百強是他肉身的命運,與他本人(靈魂)沒關係;洛克菲勒和比爾蓋茨認為財富並不是他們掙來的,而是老天爺的賜予,他們只是保管員而已,所以都捐了。可憐的中國企業家卻把擁有財富當成自己的能耐,何等愚昧啊!

友:您的這番話說的太到位了,它讓我想起了順豐的王衛,您的文章也提到過他。我認為他是中國企業家中的難得的智者。我複製一段他對員工的講話。王衛說:「人這一輩子的成就、際遇,是跟上輩子積下來的福報有關聯的,不管你權力多大、財富多少,很多東西你都掌控不了,比如說你是男是女,什麼地方出生,長相什麼樣,家庭是否富裕等等,你更加控制不了的是今天運氣好壞,明天成功與否……人生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東西你都控制不了,只有一個百分點你可以掌控,那就是做事的態度。……因為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我越來越意識到,我今天的所謂成功,其實是上輩子積下來的東西,而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所謂的本事不本事。」您看,他的說法和您一樣,財富與能力沒關係,一切都是註定的。

2016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王衛排名第四位。網易的丁磊、百度的李彥宏、小米的雷軍等等富豪都在他的後面,這樣人人羨慕的巨富能夠否定自己的能力與財富的關係真是大智慧。可見他是真信命認命之人。了不起!

我:王衛的確比其他的企業家智慧,我看他就是哪天失敗了也不會怨天尤人的,這就是境界。由此可見,那些把富貴成功與自己聰明和能力聯繫在一起的人是多麼的虛榮和糊塗,一身的「傲」病啊。他們不知道,如果你和比爾蓋茨與生俱來的的先天條件一樣,環境一樣,你當然就是比爾蓋茨了。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悟道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事業,你知道為什麼嗎?

友:應該是悟道最難吧。

我:這不是根本。根源在於,成為大富大貴符合人們的貪慾,是原始的動物本能,所以不用勸說,人人都會爭先恐後地去做。而要成為覺悟的聖人就不簡單了,這裡不僅沒有名利,恰恰相反,還要去除名利之心,擺脫慾望的控制,征服自己的貪慾,去除煩惱,成為自己的主宰。這是與自己的私慾作鬥爭的艱難過程,有幾個人願意去做?所以,得道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事業。一般人所說的事業不過是為實現對名利的貪求而找到說辭,本質是自欺欺人。拿破崙尚且知道自己是命運安排下的木偶,其他人還談什麼事業?

友:明白了。談到悟道,我還想請教,您前面說熊十力和歐陽竟無晚年後悔,然後都讓人好好念經,僅僅念經有用嗎?難道他們那麼深的佛學造詣真的不如不識字的老太太念經?

我:是的。這還是腦與心、聰明與智慧、知識和學問的差別。學佛要用心,老太太念佛念到心裡去了,而學者們天天在動腦筋思考,當然不一樣了。恐懼的是心靈,與大腦這個沒有情感的計算機有什麼關係?

念經是凈土的法門,只要一門深入,與其他的法門效果是一樣的。禪宗坐禪,道家打坐,陽明學去私慾,基督教禮拜懺悔誦經等等,都是一回事。一切都是為了去除對肉身的執著,打開心靈的智慧,找到真我。

友:看來是我有分別心了。說來說去還是心的問題。

我:是的。古人與今人的區別就在於心靈的境界,今人追求的是肉身的享受,而古人追求的是心靈的快樂,這就是今人的可悲可憐之處。所以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必須在心上下功夫。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中國人既沒有信仰也不修行,這樣一來,心靈只能是空虛、無聊和焦慮了。人們已經沒有了那份靜氣和從容,馮友蘭說的真正的「人」在今天已經很難找到了。可嘆人們口口聲聲說要提高境界,而有的網友連認真看完一篇文章的耐心都沒有,如此浮躁,還談什麼境界?古人談境界的詩詞比比皆是,幾個人在讀?要麼無瑕欣賞,要麼無心欣賞,要麼不懂欣賞。

我這裡介紹宋代程顥的一首詩,叫《秋日偶成》,你領悟一下這位大哲的心靈境界 。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你看,不追名逐利的閑暇時光是多麼愜意啊!心中無煩無憂,自然從容不迫;一覺睡到自然醒,當然悠閑舒適了。靜觀萬物,各得其所,各得其樂。這正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大道行於天地間,無聲無息,無影無形,我的思緒遊走於天地風雲變幻中。一個人能夠做到富貴貧賤不改心中之樂就是最高境界,只有到了這個境界才算是真正的英雄豪傑。

友:嗯,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說得真好。我想起了您引用的羅曼·羅蘭的一句話:「以思想和力量來勝過別人的人,我並不稱他們為英雄,只有以心靈使自己更偉大的人們,我才稱為英雄。」看來羅曼羅蘭的觀點和馮友蘭是一致的,世俗中的大人物的確談不上什麼境界。

我:是的。聖人和偉人的區別在於,聖人是在覺悟的狀態下完成使命,偉人是在無明的狀態下完成使命;聖人內求去除自己的私慾,偉人外求實現自己的私慾;聖人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偉人提升自己在俗世的名聲;聖人依賴心靈的智慧征服自己,偉人依賴思想和力量的本能征服別人。所以聖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好了,就聊到這裡吧。總之,記住蘇東坡說的「處忙碌易,處閑散難」。為了肉身的名利而忙碌人人都會,為了心靈的自由快樂而閑散卻是需要功夫的。古人云「能閑定非等閑人」。你看,今天衣食無憂的人們有幾個能閑下來?那顆煩躁無聊的心不安哪!所以,我建議你,沒事的時候多修修心,去除虛妄的名利心,練練閑的功夫。

下面我推薦幾首古人的詩詞你看看玩玩,比較簡單。這些人都是有官有名有利的人,卻有這樣的心境,難得啊。你把心閑下來,靜靜地領悟一下這些高人的境界吧。

李白: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王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包佶:一世枯榮無異同 百年哀樂又歸空。夜闌鳥鵲相爭處,竹下真僧在定中。

蘇軾:殷勤稽首維摩詰,敢問如何是法門。彈指未終千偈了,向人還道本無言。

白居易: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隨貧隨富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痴人。

朱敦儒: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青史幾番春夢,黃泉多少奇才。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朱敦儒: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幸過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

友:謝謝老師無私的點撥啟發,對一個陌生人那麼細心周到,學生真是很感動。我感到我已經看到老師那顆淡定而快樂的心。也知道了如何判斷一個人的境界高低。請容我慢慢領悟後再請教。

我:不要客氣。我不是什麼老師,只是喜歡和有緣人聊聊天罷了。說個有趣的事情,《嘮嗑》已經有了六十篇了,嘮嗑的對象來自於二十幾個城市,卻獨獨沒有一個是我在的這個城市,想來如果沒有網路,那麼我連個聊天的人也沒有了。

剛才我大概看了一下,我們這幾天的聊天有兩萬多字吧,去掉一半就可以搞出一篇《嘮嗑》了。所以我還要謝謝你才是。

友:可不敢這樣說。能給老師增加一篇文章是我的榮幸。我是受益者,說謝謝的當然應該是我了。我看您有的《嘮嗑》和網友聊得酣暢淋漓,可惜我這個學生境界太低,不能讓老師聊得痛快,心裡很慚愧。不過,我會努力精進,提升心靈境界的。我想說的是,老師您真是曲高和寡啊······

(把聊天內容刪除了一萬多字,還有一萬六千字,真是老太太裹腳,又臭又長。汗顏!能夠耐心讀到這裡的朋友,我想對您說:一、您已經去除了浮躁,是個有靜氣的人,具備修行的根器;二、您正在潛移默化地提升心靈的境界,這是您心靈的訴求;三、您已經在修行的路上了,智慧和快樂正在前方靜靜地等待您。恭喜!)

提示:點擊下面文章的題目即可打開閱讀。

一、寫公眾號文章的因緣:《緣起》

二、命運問題:《快樂生活的前提——認識命運(1-12)》;《知命認命算命》(上)(中)(下)》;《真認的命才能得道》;《風水能改命嗎?》;《打卦》。

三、詩文:《月下人皆醉,何忍獨為醒》;《怪哉,墨也!》;《琴棋書畫詩酒茶》;《天妒英才》;《詩人的哲思》;《寫字者寫志也》;《淺吟低唱》;《曲高和寡》;《詩魂》。

四、儒道:《曾國藩究竟厲害在哪兒?》;《孔子歧視婦女嗎?》;《正本清源話中庸(1-14)》;《誰知我心——王陽明(1-67)》;《嘮嗑八》;《嘮嗑九》;《國學與漢學》;《真人無夢》;《陽明心學辨析》;《經典可以與時俱進嗎?》;《心學答疑》;《無事時用功》;《親信干政與養士文化》;《方便說法》。

五、人生的境界:《莊子與陶淵明:一樣的悠閑自由,不一樣的心靈境界》;《天下第一的功夫——擺脫煩惱》;《楊絳是怎樣煉成的?》;《為什麼說毛澤東是偉人中的偉人?》(上)(中)(下);《當代為何出不了大師?》;《生命終點的回眸·上篇》;《生命終點的回眸·下篇》;《人生境界的層次》

六:讀書:《漫談讀書(1-31)》;《讀什麼書?》;《以心印心讀經典》

七、佛學:《釋迦摩尼吃肉嗎?》;《愛和慈悲的理由》;《被深深誤解的大智慧——佛教》;《釋永信事件告訴我們什麼?》;《佛教亂國嗎?》;《佛學基礎問答》;《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跳出三界外》;《四諦八識》;《佛說外星人》;《不可思議》。

八、中醫:《到醫院體檢有用嗎?》;《養生的真諦》;《病為什麼由心而生?》(上)(下);《中醫厲害在哪兒?》。

九、哲學:《心與腦》(上)(中)(下);《我是誰?》;《靈魂就是暗物質嗎?》;《白話哲學(1-17)》;《嘮嗑六》、;《克里希那穆提》;《無用而大用的哲學》;《柏拉圖與王陽明》;《進化論的危害》;《人為什麼要有信仰?》;《靈與肉》;《長生還是毀滅》;《意識是什麼?》;《心識》。

十、現實思考:《味精·香煙·腦殘》;《洗腦》;《江青一生給我們的啟示》;《嘮嗑一(愛子與孝順)》;《禍福相依》;《精英與大眾》;《嘮嗑五》;《你幸福嗎?》;《什麼是生活質量?》;《孩子錯了嗎?》;《聰明與智慧》;《你想創業嗎?》;《讓心靈走出喧囂》;《居安思危》;《愛國是每個公民的良知》;《關於愛國思想的追問》;《外星人來了》;《月亮究竟是什麼?》;《單身的優雅》。

以上到《嘮嗑五十九(人生境界的層次)》為止。

說明:1、點擊頂部的藍字「閑人碎語」可關注此公眾號。2、連載的文章可以通過「查看歷史消息」閱讀,也可以先把準備看的文章收藏,然後從收藏里閱讀,這樣更方便。

weixin.qq.com/r/nENkYGv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一邊後悔一邊生活。
40歲過後,終於有了第一次,我重新回到了少女期和嬰兒期!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心學解讀
最近虛擬幣好瘋狂
52.終極目標和人生意義原來不是一回事

TAG:人生意義 | 境界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