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曹操的「得隴不復望蜀」看昔日中印邊境衝突

作者:大都督

三國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從爺爺輩到父親輩,再到我們。

特別是男孩子們。開始是連環畫,然後是收音機里各種版本的評書,接著是大街小巷的遊戲機。

識得一些字後就開始迫不及待地爬上書櫃,去探索那本半文半白的大部頭,卻因資歷尚淺涉世未深,總是讀的一知半解,不過好在94版《三國演義》連續劇出來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電視劇的不斷翻拍,三國裡面的典故一直充斥在人們的茶餘飯後,直到《軍師聯盟》的熱播,古人的智慧被一點點挖掘出來,很多道理已經成為了一定範圍內的方法論。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在於其可以古論今、以今證古如今中印之間的地形,喜馬拉雅山之於秦嶺,漢中之於藏南,何如?

從北面南進容易,毛澤東1962年西南一役,與曹操「得隴不復望蜀」、諸葛亮「七擒孟獲」可謂曲異同工之妙。

建安二十年七月,曹操破陽平關,入南鄭,軍勢大振,丞相主簿司馬懿及謀士劉曄都建議乘勝進兵益州,滅劉備,除後患。

曹操經過三思,卻認為不能「得隴望蜀」,因為他對兵出散關山行路之難和地勢之險有深深的體會,蜀道之難更過散關,以疲憊之師越險攻蜀,怎得「席捲」。

那麼,曹操是否真的錯過了一舉收復蜀地的機會呢?這個問題歷來有兩種相反的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曹操確實錯過了大好時機,屬於戰略性決策失誤;

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曹操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以當時的兵力和戰役準備,在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攻蜀成功。

本人贊同第二種意見,分析如下:

1、部隊疲憊不堪。曹軍在此前,即使從三月自陳倉進兵開始,到七月進佔漢中,也已經連續在險峻的山地行軍作戰達五個月之久,其部隊已經處於很疲勞的狀態。

2、後勤補給困難重重。曹軍進攻漢中,其糧草基地必然設在關中地區,隔著險峻的秦嶺向前線運送糧草困難重重,要從漢中直接大舉進攻蜀地,勢必造成更大的輜重補給問題。

雖然漢中可能有一些糧草,但是一則漢中本身軍隊數量較少,而且這些部隊投降之後,也要吃飯,因此如果要想依靠漢中來解決大軍的大規模戰役糧草保證是不現實的。

3、兵力不足。曹操投入漢中戰役的兵力,大體在十萬左右,這個兵力是根據當時張魯集團的防禦兵力集結的。拿下漢中之後,如果要繼續大舉入蜀,則必然要在新收復的漢中、武都留下部分兵力,那麼能用於攻蜀作戰的部隊,大約只能有八到九萬人。

這對於劉備集團有劍閣天險可守的部隊而言,已經沒有任何的優勢可言。也就是說兵力不足。如果從後方內地再調兵增援,那時間又來不及。

4、時間的緊迫。曹操當年七月進佔漢中,消息很快報告給江陵的劉備,劉備立即與孫權達成和平協議返回,這個時間間隔其實是很短暫的,並不像後世一些人認為的那樣有數月之久。實際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5、不論是劉曄的建議,還是司馬懿的主張,都有一個相同的前提:益州自己被曹軍的聲勢所嚇倒,自行崩潰瓦解,而不是依靠曹軍自身的作戰

但這樣一來,就等於把如此大規模的一次戰役行動成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敵人自動瓦解之上,這是很不合理的。

如果敵人不自動瓦解,那麼曹軍並沒有任何的後續手段,甚至很可能深陷於茫茫山路之中。

糧草不濟,戰拿不下險關,退已經不能全身的境地。

因此在當時的情況下,曹操的決策是穩妥和正確的,而劉曄、司馬懿的意見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比較片面不足取的。

從戰略上考慮,曹操能顧全大局,知於進止,實不失為明智之舉。後來的形勢發展,也從事實上證明其謹慎絕非多餘。

毛澤東是喜歡讀史的,這段史實在《三國演義》中有描寫。當年在長征路上,李德和王明等就說毛澤東不懂軍事,只看過《三國演義》。

所以關於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毛主席的目的不僅僅是打贏,而是要長期穩定大西南,絕對不會有一統印度之想。印度易攻難守,孤軍深入並被尼赫魯拖住,國際形勢定會逆轉。請看各個時間節點:

  1.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決定封鎖古巴,古巴導彈危機隨即爆發,當天,中方的自衛反擊從守勢轉入攻勢;
  2. 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結束封鎖,古巴導彈危機結束;
  3. 中國政府於11月21日零時發表聲明,宣佈於11月22日零時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可以看出核心原則就是,不讓第三國尤其是美國和蘇聯介入並由此擴大和延長中印衝突的規模和時間。

在全國布局上是在東部採取攻勢,在西南採取守勢,長守中有短攻,短攻是為了長守的勝利。這一戰略思想,今天我們更加應該理解並銘記。

很多人到現在老在瞎噴說當年不應該打過去又主動退回來,直接拿下藏南,啥事都沒有了!說這種話的人基本屬於軍事小白鍵盤大俠。

任何重大軍事行動,首先考慮的不是怎樣開始而是怎麼結束,不應僅是打贏而是戰果如何消化。

看看立體地圖並仔細研究該地區的海拔落差就明白了,很像中國農村裡放在急流下方的魚簍子,魚兒衝進去容易撤回來難。

我方一側垂直海拔落差又急又大,後勤補給很難跟上;而敵方一側印度平原坡度很緩,兵員和給養能夠以低成本源源不斷地送過來。

藏南前線的地形易攻難守,決定了我方資源補給在當時很難保證,打下去會因資源不繼而守不住,中印邊界衝突中,軍事後勤條件對印度有利。

因為喜馬拉雅山離中國的力量中心過於遙遠,毛主席之所以被稱為卓越的軍事家,是因為他看到的,往往別人看不到。

而一些人只看到南進容易的優勢,卻忽視了不易收回的劣勢。

軍事進攻猶如拉皮筋,不能收放自如,在地理條件不利的情況下拉得太長,一定會有斷裂的風險。退不回來的進攻一定是最失敗的進攻。

破釜沉舟的戰法是在政治上沒有選擇的險勝,但破釜沉舟絕對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必勝戰法,很多情況下是釜破了舟沉了人也沒了!


推薦閱讀:

多少軍嫂,辭去老家光鮮的工作陪老公在駐地過日子?
夢:賺了錢招幾個不理解軍人的,管吃管住就不讓你回家…
讓基層野戰部隊的血性男兒打出悲情牌,誰之過?
讀史:強盛的大宋是怎麼失去燕雲十六州的?
軍旅生涯,回憶錄(他日回,我定載滿榮譽)

TAG: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