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失去孩子,再生一個只是替代品……
01
前幾天在辦公室的時候,突然辦公椅搖動了幾下,我和同事相互看了一眼,脫口而出:「地震了。」隨即走出辦公室,和走廊上的同事簡單交流後又返回辦公室,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又繼續手上的工作。
果然附近有一個小地震,成都也有震感。
自從2008年經歷了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後,之後似乎地震這種本來是毀滅性的自然災害,卻因為小震頻發,在四川成了一個見怪不怪的現象。
那天甚至有網友評論:「地震這件事,在四川已經失去了尊嚴。」充分的道出了四川人特有的幽默與樂觀。
生活總要繼續,學會苦中作樂也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那一刻,我想起了一件刻在我記憶深處的往事。
記得一年前,我帶著熊孩子在成都一個區縣的著名景點玩,有一對看起來像爺爺奶奶的老年夫妻,請我幫他們拍照。
我以為是拍他們兩個人,正準備比劃著他們遞過來的手機來一張,忽然聽見那位奶奶招呼:「兒子,快來,我們拍一張全家福。」
我內心驚訝了一下,難道他們是母子關係?
一個看起來七八歲的男孩這才磨磨唧唧的從旁邊不情願的過來,好像這個階段的男孩都不喜歡拍照,總之是一臉的不高興。
我看著這一對明顯顯老的老年夫妻,陪著他們耐心的等待孩子進入拍照的狀態,看到孩子毫無表情的比劃著一個剪刀手愛德華,我突然想,如果這對老年夫妻就是孩子的爸媽,這個孩子多半就是傳說中的地震寶寶吧?
要知道,零八年四川那場特大地震後,很多家庭一夜之間,遭遇了失去孩子的重大打擊。經歷了巨痛之後,很多家庭選擇了再生育繼續生活本來的樣子。
我曾在新聞上看到,很多四川當時40多歲的女性,都是藉助了醫學手段完成了再當媽媽的願望,還有一個基數龐大的統計數據來證明,這絕非個案。
10年過去了,當年這樣的高齡媽媽,現在不正好是眼前這對50多歲夫婦的年齡嗎?
一想到他們都是快要奔六的人,還在養育的路上與眾多年輕媽媽們一起煎熬,真心覺得不易。
但當時我就思考著一個問題,在這種巨大的悲痛面前,不知道這樣的失獨家庭,是否真正完成好了心理重建?
如果新生命被賦予了太多代替那個離世的孩子的意義,對現在這個孩子是不是並不公平?
我記得那個時候,在地震中很多喪生親人的家庭,在短短的幾個月里進行了家庭重組,當時很多家庭很快迎來新生命,用這種方式走出思念親人的痛苦。
我覺得這雖是生命對抗自然傷害的戰鬥狀態,也是當時在短時間內迅速地走出痛苦深淵的方式,本無可厚非。
但總隱隱覺得,在如此短時間內,生活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沒有做好真正的心理重建,也許會有更深的隱痛在心裡埋下伏筆。
我一直找不出合適的話語去訴說這種感覺,畢竟作為旁觀者,我們沒有權利用自己的臆想去揣測別人的生活,甚至一度,我還曾為自己冒出這種想法多少有點自責。
02
直到我遇見了《獨居的一年》這本小說,我才真正對這個我曾經思考過的問題找到答案。
這部小說始終有種特別壓抑的情緒,讓我一度非常迷茫,尤其是書中大量描寫與性相關的場景,讓我甚至在閱讀中質疑這本書具有的文學價值,是否真的值得浪費時間來讀?
耐著性子看完全書,我才在最後的最後,終於讀懂了那個藏在女主母親心裡永遠的缺口。
這位叫做瑪麗恩的女性,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了兩個男孩的母親,當兩個上了中學的孩子人生已經進入了快車道時,她自己也準備去大學學習最喜愛的文學,不料兩個孩子卻因為一場車禍喪生,而她和丈夫當時也在車上,雖然這對夫妻僥倖活了下來,但還要在日後的生活里,長時間的承受喪子之痛。
母親瑪麗恩始終沒有走出目睹兒子們離世的痛苦,她在家中所有的地方,掛滿了兩個兒子的照片,用極度悲傷的自虐方式,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遠在天國的兩個男孩。
也正因為如此,即便她後來又生了一個女兒露絲,但她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愛孩子的能力。
表面上看起來,瑪麗恩是一個非常冷漠的母親,甚至從來都不願抱抱露絲,其實內心裡,她是覺得這個女孩和自己太像,擔心太過親近會把自己人生的厄運傳給女兒,而且也怕因為太愛最終又毫無徵兆地失去。
在瑪麗恩的眼中,所有的痛苦和不幸是可以複製的。
她以為通過再生育可以緩解自己痛苦的方式,最終失敗了。
在瑪麗恩39歲那年,她最終選擇了離家出走。
把露絲這個唯一的女兒留給了丈夫,而自己只是帶走了家裡所有兒子的照片。
從此渺無音信,只是後來一直在用筆名發布著一些偵探小說,通過這種隱姓埋名的寫作方式,去釋放自己的喪子之痛。
而露絲在沒有母親的環境下,孤獨的成長。
雖然她後來也繼承了母親的才華,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小說家,但是對母親的所有記憶和想念,都停留在四歲那年母親離開的時刻。
母親瑪麗恩錯過了唯一女兒的讀書、婚禮,女兒生孩子後,又失去丈夫,在以為生活永遠都會把自己變成一個寡婦的時候,露絲在毫無防備中,遇見了一位非常適合自己的再婚者,終於把自己,從失去丈夫的痛苦中解救出來。
而這一切,都是露絲獨自去面對去消化,在人生重大的變故面前,始終失去了母親的陪伴。
直到瑪麗恩76歲那年,露絲才再次見到她。這一刻真的等得太久了,偶爾時間也會等人,也會暫停,如果你一直心懷期待的話。
最終這部充滿悲情的基調作品,划上了一個溫暖的句號結束。
母親瑪麗恩用了幾乎一生的時間才走出這種喪子的痛苦,儘管最初她以為再生一個孩子,就能夠減少她之前心裡淤積的悲傷。
可事實證明並沒有,並且還把人生更多傷害傳遞給了女兒。
03
瑪麗恩這樣的感受和經歷,也許只是這本小說作家筆下的極端案例。
卻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即使人生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我們也不能夠通過換一個人,就試圖逃避一種與痛苦狹路相逢的責任。
哪怕是再生育一個孩子,也應該從之前的陰影中走出來。
記住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請尊重第二個孩子的獨立性與完整性。永遠別只是用第二個僅僅代替第一個的失去,這樣對第二個孩子並不公平。
同理,婚姻也是如此。
昨天結合這部小說的閱讀感受,我與朋友討論了對婚姻的理解看法,他提出,生活里不少感情出了問題的女性,通過快速尋找下一個戀人來填補感情的缺口,實際上缺乏了一種面對痛苦,真正成長的可能性。
一段關係的結束,終究是雙方都存在問題,很多女性很少反思自己,還總把錯誤歸咎於對方。
這種對自己缺乏反思的經歷,讓自己雖然很快能夠開始一段新的關係,卻又總是在下一段關係中繼續出現各種新問題。
如果把傷害總歸在遇人不淑上,就會發現,其實沒有反思的人生,沒有真正的收穫與自我成長的過程,新任同樣無法彌補或者輕易化解前任帶給自己的傷害。
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值得自己花時間、花精力認真去對待。
在此之前,請先忘記自己內心的已有模板與預設,用心發現一個全新的對方,才會真正經歷一段嶄新的親密關係。
@ 作者妮妮:
十點讀書籤約作者。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1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優美圖,感謝原圖作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