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禁採到天價炒作,是誰在驅動和田玉造假傷害大眾的消費熱情?

上個月的16號,一條「和田地區所有礦區全部停挖、時間一個月至三個月」禁采消息瞬間在行業內傳播開來。而就在幾天之後,另一條9克和田玉小原籽兒45萬元成交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

和田玉禁采令與天價籽料時間

這兩條消息來得如此之快,時間葉跟的特別緊,就不免讓人將它們聯繫在一起。很多人因此構建出一套邏輯:和田玉籽料資源將盡,優質籽料更是稀缺,一塊從皮到肉近乎完美的籽料漲到5萬元一克是正常的。一些玉雕行業的媒體更是推波助瀾,大肆鼓吹籽料升值。

部分網友的評論

然而現實很殘酷,聽到消息的普羅大眾除了圍觀看熱鬧之外,紛紛搖頭不接受這樣的說辭,也不理解買玉者的做法。這著實讓行業內的人感覺有些失望,市場行情並不會因為這樣禁採的法令而升溫,大眾日漸理性的消費和高閥閾值的興奮點,已經很難被「天價」交易撩撥起來。

9克45萬元的天價籽料

至一個月過去了。消息本身的熱度已經散盡,圍觀的群眾也沒新鮮感了。但是消息對內行業內很多人帶來的興奮勁兒似乎還在延續,尤其圍繞籽料價值的討論一波接著一波,甚至有人動手玩起開始切料,以從垃圾堆中淘寶貝的驚喜,延續美好預期帶來的刺激快感。

筆者前些天也聊了聊天價和田玉獨籽兒收藏背後的價值觀念,雖然從邏輯上也是講得通的,但是回頭去看卻很像在自說自話。就彷彿一個舞蹈者在封閉的世界裡對著鏡子跳舞,舞姿優美卻並不能被人所欣賞。每克數萬的昂貴价格正是那世界的牆,把觀眾都隔離在牆外。

而那道隔離觀眾的牆又是如何搭建起來的呢?是誰在不遺餘力的添磚遞瓦呢?筆者突然想起,幾年前聽人說起的一起經典籽料營銷案例。

2011年的一條價值千萬玉石被盜新聞

據說一位新疆的玉商,打算出手自己的一塊價值很高的籽料,他策划了一起「價值千萬的和田玉籽料」丟失事件。最終藉助警方和媒體之手,一分錢不花的將自己有塊價值千萬籽料的消息散播了出去,行業內的買家自然就來了。

所以,這塊9克45萬元的籽料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也是一場營銷。筆者隨手搜了一下「45萬元籽料」,一條「籽料也瘋狂27克120萬」的詞條出現在眼前。

點開之後發現原來是去年的「鴿子蛋」,時間在10月底,據說是以拍賣的形式成交的,價格每克約合4.4萬元。和今年的價格相比,一年時間升了5000多!

2016年的27克120萬鴿子蛋籽料

雖然比較這兩塊籽料,今年的籽料皮色玉質品相更好,但去年的籽料佔了個兒大的優勢。筆者內心在想,去年花120萬的那位買家估計看到籽料漲價的消息,肯定心裡高興壞了。

伴隨去年120萬的籽料成交消息的是「新一輪漲價開始了」的叫嚷,當時就有人懷疑是一場炒作。而伴隨今年5萬元每克高價的是「禁采」壓力與升值空間討論,難道就沒人懷疑有營銷炒作的嫌疑?

網上處處可見玉石天價新聞

玉器作為一個傳統的行業,一直以文化自居,但實在很難在全社會範圍內引發出巨大的共鳴。所以籽料高價成交成了刷朋友圈的一種套路,只能用昂貴的價格數據去吸引一下大眾的眼球。看似高明實則糊塗,把消費者全部嚇跑了。

網上各種玉石造假鑒定的諮詢

可以說,當今中國玉文化的發展本身還是相當薄弱的,大眾對於玉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帶有迷信的幻想。雖說現在信息的獲取容易了很多,但是打開網頁搜索和田玉,造假鑒定的諮詢和天價交易的新聞是最多的。

和田玉給消費者的兩大印象,一個是水深假貨多,一個是價高買不起,人們的消費熱情和巨大的市場空間又怎麼打得開呢?可以說是造假者與炒作者,用假貨和高價建起了兩堵隔離大眾消費者與和田玉的牆!


  • 以上就是今天的推送,感謝您的閱讀。
  • 文章所用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私信要求刪除。
  • 本文系個人原創作品,作者藝刻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推薦閱讀:

如何幫消費者消除心理負擔,讓購買行為更加心安理得?
雪茄新手快速入門指南
買買買能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嗎?
雲集品玩出人命了?受害者如何最大限度挽回損失?丨無路可套
第四消費時代書摘

TAG:和田玉 | 消費 | 社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