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清凈明誨.序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阿難尊者聽見文殊師利菩薩說這個偈頌完了之後,他就站起來,整頓衣服;把衣服領子也提一提,這麼整頓整齊一下,不是衣冠不整那個樣子,好像穿衣服也不扣鈕子,一切都不整齊。阿難現在整頓衣服,在大眾裡邊合起掌,就向佛頂禮。

心跡圓明,悲欣交集:這時候,阿難心裡邊很明白了,不像以前那麼糊塗。現在他又想哭,又想笑。「悲」,就是想哭,因為阿難很會哭的。從一開始,他哭了好多次;那麼到現在,他還想哭,但是又想笑,所以「悲欣交集」,有這兩種的心理。他悲的什麼呢?他悲自己迷失了方向,所以距菩提涅槃還很遙遠。他又樂極了──啊,這回我可得到佛法了!真正佛法我明白了。快樂得不得了,從來也沒有這麼快樂過。啊,真正明白佛法是最快樂的一件事,所以就悲欣交集!

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他自己明白了不算,他還想要利益未來的一切眾生。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他就對佛叩了個頭,然後對佛說話了。

大悲世尊:大慈大悲的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悟」,就是明白。我現在已經明白這個成佛的法門,對著這個法門來修行,我絕對不會再疑惑的了。哎,阿難講話,總要引證一下佛所說的,不是他自己說的!所以他說常聞如來說如是言:我常常聽見如來說法的時候,說像這樣的話。怎麼樣說呢?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己還沒有得度,就先去度人;自己沒有得道,就先去教化人,這樣的人,這是一種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自己覺悟已經圓滿了,再能以自己覺悟的道理,令其他的人也覺悟,這就是佛在這個世界所做的事情。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我雖然自己也沒有得道,可是我願意令末劫的一切眾生都得度,都得到佛法的好處。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世尊!末法的一切眾生,漸漸地就離開佛很遠了,甚至於離佛法也遠了!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在末法的時候,這個邪師說法就像恆河沙那麼多啊!末法就是現在,現在就是邪師說法的時候。什麼叫「邪師」呢?自己不明白,就說他明白了;沒有開悟,他說他開悟了;沒有證果,他說他證果了。

所以我問那個人,我說你是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哪一果了?你開悟,開的一個什麼悟?你證果,證得哪一個果?他說不出來了。我問:「你都是個佛了,怎麼你連果都沒有證?你怎麼跑到佛那兒去的?」他說他就是佛了,他不但說他一個人,他說Everybody is Buddha (人人是佛)!唉,這就是叫「邪師」!這是一個大妄語呀!你自己沒有這種境界,就亂說──中國廣東話叫「扯大炮」,像放炮似的;中國對這盡講大話的,叫「大炮」。

「邪師說法」,這邪師最壞不過!遇著邪師,就可以「殺」了他。你雖然受戒,你殺了邪師沒罪的。為什麼?哈哈!「除暴之所以安良」啊,我給你證明是沒有罪的,因為你這是為的來護持佛法。所以你們不論懂不懂佛法,切記不要做一個邪師!不要不懂的,人家問你──好像這個Ms. Li,那時候有兩個人問她佛法,她說什麼呢?「唉,我老了,我都忘了!」根本她學都沒學過,你說她怎麼會忘呢?忘個什麼?根本就不懂。但她不說她不懂,她說她忘了;這就是一種騙人的口吻哪!騙人就是在這個地方。「知之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我根本就不懂,卻說「我忘了」,這就近於邪師了。

這邪師說法,他就專門有一種攀緣心,講不對的道理。講什麼不對的道理?譬如,淫慾是不對的,他說:「好啊,這個是最妙的法門!」他讚歎。哦,令人都找不著真理,都迷惑了!這就叫「邪師」,以是為非,以非為是。這就叫「邪知邪見」,他知見不正當。你正的,他說它是不對的;你邪的,他說:「啊,這個最好的!」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這種邪師說法,在末法的時候像恆河沙這麼多;可是我想在這時候,令一切眾生生出正知正見,得到正定。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得怎麼樣子,才能使得這一般眾生在道場上安立,遠遠離開這個魔事啊?好像有一些個邪魔外道,專門說一種騙人的法門;又說男女怎麼樣,講「淫慾越重,越可以成佛成得快」,這麼樣子。這完全是一種邪知邪見,這是不對的!所以你們對這一點要特別地注意,不要被人騙了!凡是講這個淫慾,就是錯了,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了!這種說法,就是魔事!

於菩提心得無退屈:對於他的菩提心,得怎樣叫他不會退失菩提心呢?有的學佛的人,學學就退失菩提心了,說:「唉,不要學佛法了!學佛法這麼難!盡要祛我的毛病。我這毛病若祛不了,這怎麼辦呢?還是不要學佛法了!」這就叫退失菩提心了。菩提心退了,屈了,就是屈服了,沒有精進心了,戰敗了。譬如打仗,日本投降,這叫「屈」。屈服了;你沒有志氣了,被魔鬼戰勝了,這也叫「屈」了。

H2如來說(分三)

I1許說承聽 I2總舉三學 I3別列三學

今I1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沉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爾時世尊:當爾之時,世尊聽見阿難這麼請問,說怎麼樣才能離開這個邪師說法?怎麼樣才能離開這個魔事?怎麼樣才能令眾生不退失他的菩提心?不是一學佛法,學了三天、兩天,就不學了。要永遠永遠的有這一種精進心:「我要學佛法,我生生世世都要學佛法!」發願:「我一定要護持佛教!我一定要學習佛法!我一定要修行佛法!」這個菩提心永遠都不退的。得怎麼樣子可以這樣子呢?

釋迦牟尼佛一聽阿難這樣子請問,高興了!為什麼?雖然說佛是如如不動的,但是有人要想擁護佛法,願意人成佛,他也高興的,也就歡喜。所以,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佛在大眾裡邊,讚歎阿難,說:「阿難哪,你真好啊!阿難哪,你真好啊!」連稱兩次,這是很嘉許他了!說:「你真是好徒弟,你真是一個好徒弟!」這樣讚歎阿難。

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沉溺:像你所問的,眾生在道場能安立於道場,你想在這個末劫的時候,救護這一些沉溺在水火裡頭的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你現在好好聽著吧!我現在給你講一講!阿難大眾,唯然奉教:阿難聽見佛要說法了,更高興了,所以和大眾就答應了,大家都依教奉行了。一定是佛問:「你們願意聽嗎?」大家說:「願意聽!」這叫「唯然」。

這個邪師說法,他專門講淫慾的,他講的是很不合乎道理的。那麼這一點,又要分別清楚──在菩薩的境界,有的時候也用一種慈悲愛護眾生的心。因為他知道一切眾生,慾念都很重的,所以最初他教化人,他不令一切眾生斷絕欲愛,就是袪這個淫慾心;但是他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使令眾生自己把淫慾心看破了,然後自己就會把它停止了──這是一種菩薩的境界,和邪師外道又不同了;所以在這個地方,也應該要明白的。

譬如變一個女人身,令一切的男人一見著她就歡喜了;一歡喜,然後她就教他信佛,念佛修行,結果令這個眾生成佛了。曾經有這麼一個「魚籃觀音」的故事。這魚籃觀音生得相貌最好,最美麗不過,拿著個魚籃在那兒賣魚。這一個村裡的人,根本就都不信佛的,見著這麼美貌一個女人,這一些個年輕的男人,就都生出一種貪慾心來了,每一個人都想要向她求婚,和她結婚。

這一個村子的人雖然不多,但是也有一百多個青年人;這魚籃觀音就說:「你們這麼多人,我一個女人不能嫁一百多個丈夫啊!現在我有一個方法選擇丈夫。你們現在這一百多人,誰能把〈普門品〉念得可以背得出了,哪一個先背得出,我就和哪一個結婚。你們回家去背,我限你們三天的時間。」這一百多個青年人,於是乎就拿一本《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第二十五品那一品─回去就念。

在三天,就有四、五十個都可以背得出了;也就是說,在一百多人中,有一半能背得出這〈普門品〉。那麼回來啦,這個說他背得出,那個說他也背得出。這魚籃觀音──就是拿著魚籃這個女人,就說:「哦,你們雖然五十多個人都背得出,但是我不能嫁五十多個丈夫!我只可以嫁一個!好了,你們回去,再給你們五天的期間,哪一個可以把《金剛經》背得出,然後我就和哪一個結婚。」這五十多個入圍的又回去,每一個人就念《金剛經》。

在五天之中,又有二十多個人會背《金剛經》。那麼又回來啦,這拿著魚籃賣魚的女人說:「你們二十幾個人,我還是不能嫁這麼多人哪!我現在再有個條件,限你們七天,誰能把《法華經》背得出,我就和誰結婚了。這回我相信,無論哪一個能背,都可以了。」

那麼這二十多人,連以前一百多個人,統統都念《法華經》。在七天之內,就有一個把《法華經》念熟了,背得出了。這個人姓馬,到這兒一說,他入圍了,那麼拿著魚籃賣魚的這個女人就一定要和他結婚啰!他家裡也有錢,於是就下帖子、請客、拜堂結婚。殊不知,拜完堂,一入了洞房;這個美麗的女人得個心痛的病,就死了!這姓馬的費了這麼大精神,念得〈普門品〉、《金剛經》、《法華經》都會背了,結婚都入洞房了,啊,她死了!於是只好出殯。

出殯時,就來一個穿紫袍的和尚,問說:「你們在幹什麼?」馬家的人說:「我們娶個新媳婦,她生病死了,我們現在送殯。」這個老和尚說:「不是的!那棺材裡根本就沒有東西,怎麼有人死呢?你們打開看一看!」打開棺材一看,本來把這個拿著魚籃的女人屍體放到棺材裡,現在什麼也沒有了,空了!這些人就說:「那她跑到什麼地方去啦?快去追啊!快各處去把她再找回來!」這個老和尚說:「這是觀音菩薩!因為你們這個地方的人都不相信佛,所以他現一個美女相,來使令你們這一班好色的男人都學一學佛法。那麼你們現在知道啰!他也就走了!」這個姓馬的新郎一聽 :哦,這樣子!於是他也把世間上什麼事情都看破了,就出家了,以後也證果了。這是在中國有這麼一件事。

I2總舉三學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佛告阿難:當在會大眾都要唯然奉教這個時候,佛就告訴阿難說,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毗奈耶」,就是大、小乘的律藏。有大乘的律藏、小乘的律藏,總起來就叫「毗奈耶」;這毗奈耶,就是講戒律的。你常常聽見我講戒律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宣說修行的道理,要依照三種決定不能改的義。這三種決定義是什麼呢?就是「戒、定、慧」。

所謂攝心為戒:「攝」,就是攝持;這個攝字,就好像吸鐵石把東西吸引來了。因為我們這個心,尤其是攀緣心,這個攀緣心,一天到晚盡打人家的主意,盡打人家的算盤。想個什麼辦法能和某一個有錢人接近,想個什麼辦法能和某一個貴人接近,一天到晚就用這個功夫,這就叫「攀緣心」,這就沒有攝心。「攝心」,就是把攀緣心攝回來,不要叫它去攀緣,不要叫它東跑西跑。

可是我們這個心,你不叫它跑,它又跑了;你不叫它打妄想,沒有一分鐘,它又打起妄想來了。這個妄想停了,那個妄想又生出來了;所以說「前念滅,後念生;後念滅,後念又生」,這是念念不停地。這個攀緣心是這樣,現在要把它攝持回來制到一處。我們所以不能成佛,不能開悟,不能了道,就因為沒有制住我們這個心。如果你把你心制到一起了,就無事不辦,什麼事情都成功、成就了。所以現在首先「攝心為戒」,攝持這個心,這就是個戒,也就是個止惡防非的辦法。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你首先有戒了,它就會生出定來;那麼由這個定中,就生出一種真正你自己的智慧。就好像一壇渾水,它不搖動了,水就澄清了;水澄清了,就因為那一些個塵垢都沉底了,這叫「因戒生定」。這個「定」,就是不搖動。你若不搖動,就是「凈極光通達」;你若凈到極點了,你自然光通達了,你就開悟了。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戒、定、慧這三種,就叫「三無漏學」。你若是守戒,由戒生定,由定就發慧,這就叫「三無漏學」。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推薦閱讀:

怎麼擠青春痘跟幸福有關
內觀禪修得力,對一團混亂的人的事業和生活,改變會有多大?
蒂帕嬤:生活中行禪
怎樣修鍊海底輪?
末法修行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TAG:佛經 | 修行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