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糖尿病診斷時要做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如果你在體檢中發現血糖水平過高,那就應該儘快去大型醫院的內分泌科做更詳細的檢查。
當隨機血糖水平≥11.1mmol/L和(或)空腹血糖≥7.0mmol/L,醫師就會診斷為糖尿病,此時,除了要檢查血糖水平,還需要了解患者的糖尿病屬於哪種類型?血脂和血壓的水平?重要臟器是否受到損害?
因為只有全面掌握了這些信息,治療才能更有針對性。
血糖水平檢查
1)空腹血糖
為了更準確地判斷空腹血糖水平,醫院會抽取靜脈血進行化驗,相比平常在家庭自測血糖所用的毛細血管血(指端血),靜脈血檢測血糖更為準確。建議在檢查前一天晚飯後不要吃任何食物,早晨空腹去醫院。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水平在3.9~5.5mmol/L,如果空腹血糖≥ 7.0mmol/L 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如果你空腹血糖水平進入預警窗(5.6~6.1mmol/L),或存在糖耐量受損的高危因素,醫師會在第2天安排你做口服糖耐量試驗。
2)口服糖耐量試驗(OGTT)
OGTT應在無攝入任何熱量8小時後,清晨空腹進行,口服溶於250-300ml水內的無水葡萄糖粉75g,糖水在5分鐘之內服完。
正常人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後,血糖水平會有短暫的升高,同時血糖也刺激了胰島素分泌的增加,血糖又會在短時間內降至空腹水平。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水平在3.9~5.5mmol/L,口服葡萄糖後30分鐘至 1 小時血糖達高峰,一般為 7.8~9.0mmol/L,但峰值<11.1mmol/L;2 小時血糖<7.8mmol/L;3小時後血糖恢復至空腹水平。而糖尿病患者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後血糖急劇升高,短時間內不能降至空腹水平。
3)糖化血紅蛋白(HbA1c)
糖化血紅蛋白值可以清楚地反應3個月內的血糖水平。當血液中的葡萄糖與紅細胞中血紅蛋白髮生接觸時,會交聯在一起形成糖化血紅蛋白,又稱為糖基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所對應的平均血糖水平
當血液中葡萄糖濃度較高時,人體所形成的糖化血紅蛋白含量也就相對較高。紅細胞的壽命有120天,在紅細胞死亡之前,血液中糖化血紅蛋白的含量也會保持相對不變。
因此糖化血紅蛋白含量所反映的是過去3個月的時間內平均的血糖水平。
世界權威機構對於糖化血紅蛋白有著明確的控制指標,ADA(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小於7%,IDF(國際糖尿病聯盟)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標準為小於6.5%,目前我國將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準定為6.5%以下。
β細胞功能檢查
1)血清胰島素檢測和胰島素釋放試驗
了解胰島β細胞基礎功能狀態和儲備功能狀態,間接了解血糖控制情況,主要用於糖尿病的分型診斷及判別β細胞功能。
空腹胰島素正常值為 5~25mU/L;胰島素釋放試驗,口服葡萄糖後胰島素高峰出現在30分鐘至1小時,峰值為空腹胰島素的5~10倍,2小時胰島素<30mU/L,3小時後降至空腹水平。
2)C肽測定
C肽是胰島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即一分子胰島素原分裂生成一分子的胰島素和一分子的C肽,它的生成量不受外源性胰島素的影響,也不受胰島素抗體的干擾。檢測空腹 C 肽水平、C肽釋放試驗可以更好地評價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和儲備功能。
空腹C肽正常值為0.3~1.3nmol/L;C肽釋放試驗,口服葡萄糖後30分鐘至1小時出現高峰,其峰值為空腹C肽的5~6倍。
3)胰島自身抗體
胰島細胞抗體(ICA)、谷氨酸脫羥酶抗體(GADA)、胰島素自身抗體(IAA) 用於糖尿病分型,其中谷氨酸脫羥酶抗體(GADA)出現時間早,持續時間長,臨床意義最大。
血脂和血壓檢查
1)總膽固醇(TC)
膽固醇是合成膽汁酸、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及維生素D的重要原料,也是構成細胞膜主要成分之一。但含量過高時將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和發展。
正常值<5.20mmol/L,如果>5.72mmol/L提示總膽固醇升高。
血脂和血壓檢查
2)三醯甘油(TG)
三醯甘油是3分子長鏈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脂肪分子,是機體恆定的供能來源,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之一。
正常值≤ 1 .70mmol/L,如果>1.70mmol/L提示三醯甘油升高。
血脂和血壓檢查
3)高密度脂蛋白(HDL)
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作用是將肝以外組織中的膽固醇轉運到肝進行分解代謝,可阻止血清遊離膽固醇在動脈壁和其他組織中積聚。HDL水平增高有利於外周組織清除膽固醇,能夠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正常值>1.04mmol/L,如果≤0.91mmol/L提示高密度脂蛋白減低。
4)低密度脂蛋白(LDL)
低密度脂蛋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之一。
正常值≤3.12mmol/L,如果>3.64mmol/L 提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5)血壓
大於 30% 的糖尿病患者同時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合併高血壓比單純高血壓預後要嚴重得多,所以醫師會對你的血壓進行測量。
正常血壓:90mmHg<收縮壓<140mmHg、60mmHg<舒張壓<90mmHg;
理想血壓: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
糖尿病患者正常值在 130/80mmHg以下,對已出現蛋白尿患者血壓應在 125/75mmHg以下。
微動脈損害檢查
1)眼底檢查
由於2 型糖尿病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很多患者確診時患病已經5年以上,而這部分患者 10%~15% 已經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所以一旦確診你患上糖尿病,醫師會安排你進行眼底檢查。因為眼底是人體唯一能直接觀察到動脈情況的器官,通過普通的眼科檢查可以直接判斷眼底的病變情況。
2)尿蛋白和腎功能檢查
糖尿病腎損害是糖尿病常見的一類併發症,通過靜脈血檢查腎功能和尿檢尿蛋白判斷腎的受損情況。
3)腎功能
主要包括對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的檢查,兩者常一起用來判斷腎功能的情況,如果兩項指標升高提示腎功能受損。
4)尿蛋白檢測
正常人24小時尿蛋白小於30mg,尿蛋白定性試驗呈陰性反應。糖尿病腎病最早表現為腎血流量增加,濾過率增高(腎小球濾過率大於150ml/分鐘);當腎損害持續一段時間後,出現微量蛋白尿時才被確診為早期糖尿病腎病(微量蛋白尿期),此時尿蛋白在30~300mg/24小時;當尿蛋白超過300mg/24小時,尿蛋白定性試驗為陽性。
持續尿蛋白陽性是糖尿病腎病的表現,此時往往伴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尿蛋白陽性的糖尿病患者微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也大大增高。
大動脈損害檢查
1)心臟檢查
包括標準12導聯心電圖、心臟彩色超聲檢查等。這些檢查可以初步了解有無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
初次可檢查心臟彩色超聲檢查;如果患者已有心臟方面的癥狀或已患有冠心病,醫師會安排其做心電圖檢查、運動平板試驗;如果存在異常,醫師還會安排其進一步做冠脈螺旋 CT 以及冠脈造影等多項專項檢查。
2)腦檢查
包括顱腦CT、MRI、頸動脈超聲,了解有無腦卒中及頸動脈粥樣硬化。初次可檢查頸動脈超聲,這項檢查不但可以檢查頸動脈是否有粥樣硬化造成的狹窄,同時也反映了腦內動脈的粥樣硬化程度;如果患者已有腦血管硬化方面的癥狀或已發生過腦卒中,醫師會安排你進一步做顱腦CT、MRI等專項檢查。
3)踝肱比(ABI)
踝肱比也稱踝肱指數,是了解是否有下肢動脈硬化、斑塊或狹窄的重要手段。踝肱比=脛前或脛後動脈血壓/肱動脈血壓。正常值<0.9;如果>0.9,醫師會安排你進一步檢查脛後動脈、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觀察是否存在缺血表現、皮膚色澤改變等;如果醫師懷疑有下肢缺血,會安排患者進一步做多普勒超聲檢查及造影檢查。
神經系統檢查
包括尼龍絲觸覺、立卧位血壓、四肢腱反射等項目。
為了早期發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醫師會採用10克單尼龍絲檢查患者肢端皮膚的觸覺;另外還應做自主神經方面的相關檢查,如坐立位血壓和卧位血壓測量以判定有無直立性低血壓。
推薦閱讀:
※我母親現在是糖尿病前期,還沒有到糖尿病的份上,她應該怎麼做呢?
※低碳生酮飲食逆轉糖尿病,virta研究案例分析
※預防糖尿病併發症,這7種方法每個糖友都應該了解!
※【未止科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徹底治癒了小鼠的糖尿病,並且沒有任何副作用
※如何「杜絕」糖尿病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