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列明朝四大權宦,他曾睥睨天下,居然還得了善終
說起權監,大家想起的也許是高力士,安德海和李蓮英;如果提起明朝的大宦官,大家可能會想到王振、劉瑾和魏忠賢。而且經過武俠小說和影視劇的長期浸染,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往往都是些臉譜化的大粉臉——白髮蒼蒼,武功高強,卻凈是些禍國殃民的大奸佞。
然而有這麼一位太監:
他族敗家亡,被俘凈身,和大明應有不共戴天之仇,卻位列明朝四大權宦(和上面三位);
他年輕貌美,十幾歲就睥睨天下,笑傲群臣,一品大員都爭相巴結,他卻無黨無私;
他深得兩代皇帝信賴,文官集團組隊攻訐,卻每每無功而回;
他為大明立下過不世戰功,甚至差點改變明朝歷史,卻因血洗女真被誣為擅權小人;
他二十多歲就退休養老,兩袖清風,最後在無數彈劾下居然還得了善終,終成太監中的傳奇。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確實曾有這樣一個韋小寶似的太監存在,他就是明成化一朝的西廠督主——汪直,也是2017年我在簡書開始連載的全新長篇小說《睥睨天下》中主角雨沁田的原型。
我們先來看看「流毒深遠」的《明朝那些事兒》中對汪直的介紹:
在韓雍帶回來那一大群俘虜中,汪直並不是一個顯眼的人,也沒什麼特長,咔嚓之後老老實實地做了宦官,不過他的運氣很好,在宦官培訓完畢分配時,他有幸被分到了後宮侍候皇帝的一位妃嬪——萬貴妃。
要說這成化年間的朝政,用一個詞就可以完美地概括和形容——一塌糊塗。下面我們開始介紹參加武林大會的各大門派:監派,全稱:內監宦官派;掌門:汪直、尚銘;門下弟子構成:太監。
可以看出,對於成化和汪直,當年明月語帶不屑,然而歷史的真相卻並非如他所言。
為了給大家一個客觀的概念,來驗證成名要趕早這句名言,先來看看歷史長河中的少年英雄們:
甘羅12歲為上卿;
莫扎特16歲任薩爾茨堡宮廷首席樂師;
霍去病17歲稱雄漠南;
亞歷山大大帝19歲征服希臘;
吳清源19歲對陣本因坊秀哉名人,十番棋獨孤求敗......
而在汪直面前,這些神人都成了小兒科。
汪直大約於成化二年(1466年)入宮(明史對宦官和后妃都很輕視,很多人生卒年月不詳,不少人物描述前後矛盾,語焉不詳),成化三年(1467)時就已經成為地位相當於兵部尚書的御馬監太監(和清朝的太監一詞不同,明朝的太監指高級宦官,實權官職),短短一年,跨越了十多個晉陞台階……
這御馬監在明朝可是狠角色,在宦官二十四監中僅次於司禮監:
1.它顧名思義,執掌御馬,管理牧場。
2.它統領京城騰驤四衛營的精銳禁兵(按成化朝的編製有兩萬人以上)。
3.它與兵部共掌兵權,御馬監太監往往出征時作監軍。
4.它和戶部分理財政,負責皇家莊園、正德朝開始還負責皇家店鋪的經營。
那麼當汪直執掌這麼個相當於中央警衛團+國資委的超級部門時,大概幾歲呢?
如果作為三歲幼童閹割入宮,那時的他不會超過6歲!是不是完爆上面的所有天才?
後面的事情更加離譜,十年後(1477年)汪直創辦「臭名昭著」的西廠——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幫助明憲宗朱見深打大老虎,清理朝廷,真正地權傾朝野:一時間國級部級高官紛紛獻出了他們的膝蓋——「都憲叩頭如搗蒜,侍郎扯腿似燒蔥」。
客觀地說,明史中對於西廠這個特務機構的描述多有不實之處,主要原因是耿直而年幼的汪直無視官場規矩,不按理出牌,而作為朱見深手中一把鋒利的刀子,他把文官集團的臉面割得血肉模糊。
仔細查看明實錄以及其他史料後我們可以發現,在所謂的西廠酷烈處理的大小官員中,建寧衛指揮楊曄是唯一一個死在西廠的。而此人當時橫行鄉里,草菅人命,還想糾集一班亡命之徒入海為盜,本就是死罪。奇怪的是,無論明實錄還是明史都沒有明確提及楊曄的死因,可能的確是用刑過重,但西廠並沒有冤枉他(《明史記事本末》)。
同時所有西廠負責的案件,當時都上報了六部,也全經過朱見深親手過問。歷史上所謂的汪直權宦擅權是表象,本質上其實是一個年紀輕輕的宦官,在皇帝的支持下大肆收拾既得利益集團,導致擁有話語權的文官們對此產生了巨大反彈。
直接體現在明史中就是:當時以攻訐彈劾汪直為獲取令名的手段,如果被朱見深因此下獄或者廷仗(當廷打屁股)那就更是百官好榜樣。這種只要是汪直說或者做的就是錯的情況一致延續到弘治一朝,結果汪直的式微最後導致大明喪失了巨大的國家利益,真可謂文官誤國的典型案例。
究其原因,汪直不僅是諜報高手,他居然還是一名難得的將才——在軍事上,汪直著實為大明立下了不少功勛:
1.興武舉:
為了給明朝培養更多武將應對邊患,成化十四年(1478年)他奏請設立武舉,仿進士的制度設科鄉試、會試、殿試,把長期以來只有形式的武舉制度化,規範化,後來卓有成效。
2.立四戶馬法
當時官府收購馬匹制度混亂,常常因一時徵用導致馬價飛漲卻仍緊缺。汪直規範了收購價格,既保障各方利益又防止官員貪贓。他曾經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上奏說大同在朱棣時代,曾有軍馬一萬五千匹,而今檢查後發現軍馬數量由於管理不當和層層貪污而嚴重不足,於是責令補齊馬匹,這下搞得很多軍戶賣兒賣女才能免罪。而這件事情被史官鄭重記錄下來,作為汪直的一大罪狀。但事實上,通過嚴格的軍馬制度和囤積糧食,汪直在大同做好了準備對抗蒙古入侵的戰略準備。
3.成化犁庭
成化犁庭是指在成化朝的三次對女真的發動的軍事行動,就好像「對一片長滿花草的庭院,用牛拉著犁翻過一遍一樣」(李曉鵬),而汪直正好負責了第二次也是最嚴酷的一次血洗:
擒斬六百九十五級,俘獲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餘寨,獲牛馬千餘,盔甲軍器無算。--《明憲宗實錄》第一百九十七卷
讓女真老老實實消停了整整100多年;其結果是成化十五年(1479年)中國人口達到了終明一代的峰值,共7200萬。
雖然這種針對種族發動的滅絕政策是不值得鼓勵的,但從統治集團的利益而言卻依然是成化朝的赫赫戰功。不到20歲的汪直,一個在深宮裡成長的小孩,率領明軍用半個月的時間翻越長白山脈,在滴水成冰的遼東山林裡面對拒險而守的女真人,還能首次出征就取得絕對的勝利,也不得不算是一個奇蹟…..
建州大捷讓汪直回到京城直接負責統領京軍精銳「十二團營」,開明代禁軍完全掌於內臣之先河,可見皇帝對他的無比信任。
然而這場戰爭的細節在各種史料中都被大肆刪除,因為建州女真的後代最後取代明朝統一了中國,而他們又花了整整90多年的時間來編纂明史(從順治二年(1645年)一直寫到乾隆四年(1739年)),可想而知,清朝政府是如何憎惡這個曾對先祖大不敬的死太監,因而汪直在《明史》裡面被黑得無以復加,生生改寫成了而今史書中所見的無惡不作的西廠「權宦」。
3.滅蒙古王庭
事實證明,汪直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孬種,他所謂的進攻不過是殺掉人家進貢使者,或是趁人家大人不在家的時候去騷擾一下老少婦孺。——當年明月
EXO me?看到這段,我幾乎噴出一口老血,讓我們看看事實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成化十六年(1480年),韃靼按例入侵河套,準備一邊劫掠,一邊過冬。憲宗令剛剛從遼東班師回朝的汪直監軍,兵部尚書王越提督軍務去迎擊。汪直的先見之明讓大同兵糧充足,戰馬雄壯,當他們探知當時蒙古大汗巴克蒙圖的王庭在威寧海子附近,擬定了一個近乎瘋狂的奇襲方案:
此地在蒙古人控制區的腹地,王越汪直統領著大同宣府鎮的兩萬精兵,翻越陰山,在沒有後勤和接應的情況下,在二月寒冬里晝伏夜行,兩萬大軍在蒙古人的眼皮底下潛行整整二十七日!至貓兒庄後天降大雪,他們趁著雪夜率精騎奔襲威寧海,一戰完全摧毀了蒙古王庭——達延汗巴圖蒙克(小王子)僅以身逃,而他的妻子,蒙古傳奇女英雄滿都海戰死。
這正是——「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捷報很快傳到京師:
值大風雨雪,天地昏暗,急趣前進。黎明去威寧海子不數里,虜猶不覺,因縱兵掩殺,生擒幼男婦女一百七十一,斬級四百三十七,獲旗纛十二,馬一千八十五,駝三十一,牛一百七十六,羊五千一百,盔甲弓箭皮襖之類一萬有奇。——《明憲宗實錄》
由於威寧海子曾經囚禁過朱見深的父親——因為土木堡之變被俘的英宗朱祁鎮,因此這次奇襲讓朱見深欣喜若狂,結果王越功封威寧伯,成為明朝僅有的三位以戰功封伯的文臣之一,而汪直因為是太監,只是加食米四十八石。
這場勝利是大明朝長久以來的迫切渴望,因為自從明成祖朱棣去世以後,蒙古在對明朝的作戰中完全處於主動進攻的一方,所有戰鬥都在明朝境內的河套地區開打。不管輸贏,搶完了就退回大本營休息。這次明軍竟然翻過陰山摧毀王庭、擊殺皇后,對因為軍隊腐敗而長期處於守勢的明朝來說,不可不謂之一大奇功。
4.大同防衛戰
大同當時是九邊之首,拱衛京師的戰略要地,威寧海之役後,汪直在大同防守了兩年多,多次打敗蒙古的入侵,成化十六年(1480年)十二月,韃靼軍再次入大同境剽掠,汪直等帥軍征剿,追殺至黑石崖等處大勝。因為太監無秩可升,只能加食米,以年十二石為一級,這次憲宗給汪直一下子加了三百石,前所未有,創有明一朝紀錄,汪直最後食米高達每年三噸多……
更誇張的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七月,為了讓汪直總督軍務,征剿北虜,朱見深給了一道聖旨,那正是傳說中的先斬後奏,皇權特許:
近者北虜屢犯邊境,特命爾等統京營精兵,分路征剿。所在鎮守、總兵、巡撫等官俱聽爾節制,其剿獲賊級俱送紀功官驗,實不許妄冒。敢有臨陣退縮、不遵號令者,聽爾等以軍法處治,然後奏聞。——《明憲宗實錄卷217》
這時的汪直才剛剛20歲,真正地睥睨天下。
5.汪直的胸懷是星辰大海,卻被文官所誤
明實錄里有這樣兩則記載:
太監汪直怙寵貪功,謀取交址。有旨檢永樂間徵調故事,大夏匿之,事遂寢。
成化間,有中貴迎合上意者,舉永樂故事以告,詔索鄭和出使水程。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檢舊案,不得,蓋先為車駕郎中劉大夏所匿。——明史列傳劉大夏傳
這兩件事情都是指汪直希望找出鄭和下西洋的資料,恢復明朝曾經的海權,甚至想滅掉安南(今越南北部),重建交趾布政司(盛唐軍事機關),然而當時的朝臣只要是汪直要做的,必須反對,比如當年明月口中完美的劉大夏,其實根本不以國家的利益為重,只是用反對汪直來博取名聲,卻讓明朝丟失了重振海權和對外擴張的機會。
今天的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一個國家的海權是多麼重要,汪直曾經有希望重現鄭和的輝煌,因為以他的軍事能力來預期,最終成功,並且改變明朝命運的可能性很大,然而卻被一幫鄙視宦官主導海洋政策的老糊塗耽誤了,因此鄭和的偉大成就不免曇花一現。而大明最後也走向了「片板不可下海」的海禁和閉關鎖國……
汪直的終焉:直竟良死
到了成化十九年(1483年),二十來歲的汪直在百官的長期攻訐下,最終被調任為南京御馬監太監,之後降為奉御(六品),開始悠閑養老,有人認為這是朱見深為了保護他而做的決策。到弘治十一年明孝宗朱佑樘希望重新起用汪直,依然被群臣阻撓。有趣的是,成化、弘治兩朝所有彈劾他的人基本都沒有好下場,甚至讓明史的作者不明驚詫「直竟良死」(汪直居然得了好死,真tm不可思議)。
說了這麼多,也並不是一定要把大家眼中的十惡不赦的西廠太監翻案成為一個少年英雄,但正因為歷史的諸多蹊蹺和語焉不詳,才令後人有了戲說的慾望。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何況加上傳奇、武俠、言情、耽美等種種因素,《睥睨天下》中的主角,將不再是那個被釘死在史書上的權監,而是一個活生生嶄新的小說人物。
相信這個與《三生伊夢|維也納變奏曲》截然不同的故事,配合後續有聲書和短視頻的陸續推出,一定會讓大家耳目一新,喜歡上這部古風濃郁的傳奇小說。
推薦閱讀:
TAG:明代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