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發燒李:七十年歲月、二十年文字和一生摯愛的音樂 |上篇

他上世紀六十年代就玩音響、自製收音機

八十年代花了五千港幣買的機器卻被震壞了

九十年代開始在音響雜誌開設專欄

而今他更是發燒友心中的「明燈」:

國內很多大型音樂作品都會請他監聽「把關」

給發燒友分享的唱機永遠是最合適的

他和「發燒」的故事纏綿了半個多世紀

這些故事沉澱了歲月的痕迹,

聽起來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發燒李」的那些事

-「發燒李」與他的聽音室-

「發燒李」,在發燒友心中鼎鼎大名,他對音響器材、發燒碟的評價可謂是字字珠璣,是發燒友們心中的明燈。近日,小編特別有幸電話採訪了「發燒李」——李炳實先生,聽他講講那些「發燒」的事兒。

「發燒李」的聽音室里不僅有他心愛的ALTEC「劇院之聲」A5音響系統,更有眾多的音響、碟片等著他去試音、測評、寫文章。今年七十二歲的老先生談起音樂更是十分健談,雖然是電話採訪,可他的聲音聽起來十分年輕。

【會「引雷」的收音機和廣東戲曲】

出生於1945年的「發燒李」正是和新中國成長起來的那一輩人,那時候百廢待興,即使是身處廣東這樣一個比較開放的省份,收音機也是種奢侈品。

他的第一個「音響」就是一台組裝的礦石收音機:在五金店買個礦石點播器、做一個線圈、和電容連起來就組裝成了一台收音機了,加個天線就能收聽到電台音樂。

-「發燒李」的卡式座-

那時候的礦石收音機電線很長,經常掛在樹上,當時還只是個小學生的「發燒李」還不懂那麼多:這可是會「引雷」的,非常危險。而這個小小的收音機就是他的全部世界,畢竟經濟緊張的五、六十年代,人們吃飯都成問題,擁有一台收音機並且能聽音樂,這是多麼幸運啊!

而從來之不易的收音機里傳出的音樂,是那些黑白歲月里最溫柔的聲音,有廣東人愛的粵曲,還有當年的「流行歌曲」:《東方紅》《烏蘇里船歌》《敖包相會》《英雄讚歌》《歌唱祖國》等等,都好聽的不得了!

【一座小樓被我「震」沒了】

「發燒李」這「發燒」的半生,可是聽過最「貴」的音樂。和現在喜歡節奏舒緩的音樂不同,年輕的時候,他喜歡聽「暴躁」的音樂:動態大的、氣氛火爆的、鼓聲強烈的。聽起來就是「過癮」!

這些「爆棚」的音樂卻讓他有了最心疼的一次體驗:八十年代聽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時,曲中的炮火聲竟然把美國產喇叭的紙盤給震壞了!

-「發燒李」的開盤機-

那還是1983年,那個喇叭價值五千港幣,還要多付一千元人民幣作為「代購費」。這美國產的喇叭只有香港賣,可是「發燒李」還不敢買走私貨,只能用一千元買一個指標(香港往返廣東的船員每個人只有兩個帶貨指標)。這付出的溝通的時間也就不說了,為這個喇叭的花的錢就讓人心疼。

這五千港幣和一千人民幣在八十年代是什麼概念?當時幾百人民幣就能蓋一個水泥房,幾千塊若是買了小樓,「發燒李」可就賺翻了。而這昂貴的喇叭,沒聽多少次,就被《1812序曲》里的炮火震壞了。

因為當時用的是氣墊喇叭,衝程和擺幅都很短,當連上幾百瓦的電之後,它的紙盤就被撕裂了。「發燒李」今天想來心痛不已:「別人工作兩年攢錢都買不到的喇叭,讓我『幾炮』就打碎了,你說我慘不慘?!」

-「發燒李」聽音室的機器-

【真心實意的推薦、真情實感的「放毒」】

從1995年開始,「發燒李」就在音響雜誌開設專欄寫測評了。九十年代的廣東,國外的音響已經很容易進入中國市場,國產的唱機、放大器也百花齊放。

那時的「發燒李」從七十年代玩立體聲到九十年代,他已玩了十多年的高保真音響了。與那時候「崇洋媚外」的潮流不同,他覺得國內也有很多不錯的音響。一個偶然的機會,被人邀請寫了一篇介紹音響的文章,反應挺好,便一發不可收拾的寫了下去,一寫就是二十多年。

-「發燒李」的專欄文章-

「發燒李」的文章都是真心實意的推薦,樂於分享好音響、好唱片。一次,一個小廠家請他聽放大器,對方用摩托車拉機器,從廣州跑了七八十公里到他家。「發燒李」說,我給你寫文章,寫完後你們把機器再拉走。對方特別驚訝:「發燒李,你可真是活雷鋒,寫文章既不要錢也不要我的機器!」「發燒李」的初衷很簡單,他樂於推廣好音響,更願意看到國內生產好音響的廠家能做得更大,下次不再辛苦的用摩托車拉機器過來,他就覺得欣慰了。

這樣真誠的推薦文章,被發燒友們稱之為「放毒」,因為看了「發燒李」的推薦總會忍不住想買,如果買不到他推薦的唱片,就有種失落的感覺。

-「發燒李」的聽音室-

【《伶歌》一聽就是好音樂,不用推薦】

和瑞鳴的結緣,那是2007年的一張《鼓舞心弦》。給「發燒李」聽的時候,還是個小樣。他一聽就感嘆:「哇,真好啊!」

後來聽到《伶歌》的小樣,「發燒李」就說不用寫《伶歌》的推薦了,因為只聽一分鐘就知道這張專輯定會大賣。

-「發燒李」的瑞鳴唱片-

「我覺得《伶歌》實在是太好了,它是中國音樂的精華。傳統的京韻唱腔配上了現在的樂器,表現很豐富,錄音也很棒。我們的國寶文化在唱片里復活了。」

果然如他所說,《伶歌》這張專輯很受發燒友的歡迎,很多人是因為《伶歌》而認識瑞鳴、喜愛瑞鳴。「發燒李」說,從《伶歌》之後,更多人看到了瑞鳴所走的這條新路,瑞鳴的音樂能讓人們感到傳統文化的朝氣和活力,這是瑞鳴最獨特、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接著又提到《藏·密》專輯一個小插曲。有一次瑞鳴製作人葉雲川做客「發燒李」家中,「發燒李」放了瑞鳴的《藏·密》唱片,葉老師的眼睛有些濕潤,感慨這張經過無數努力,付出巨大代價創作而成的藏族文化專輯賣得並不好,有種蒙塵的感覺。「發燒李」安慰葉老師:「這張專輯很棒,但別人不懂它,雖然它已經上市了幾年,我仍然要為它寫一篇文章,因為它是好音樂。我希望瑞鳴一直堅持做黑膠、做音樂。」

-「發燒李」的部分收藏-

瑞鳴按:

李老先生的大半生浸潤在發燒音樂中,今天的文章僅僅是他大半個世紀「發燒」生活的管中窺豹。接下來,小編還會分享對李老先生採訪的下篇,聊些發燒「乾貨」:新買的音響要不要煲機?唱機是國外的好還是國內的好?黑膠到底怎麼保養?以及「發燒李」的寫文章的心路歷程以及給眾多發燒友的誠意建議。

更多關於「發燒」的那些事,請大家期待下篇哦。

瑞鳴音樂《藏·密》專輯封面

(圖片來自瑞鳴)

非經允許請勿轉載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5blhwOFNMRU9uOUZyV2FTOXlEa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換線如換機? 線材調音的騙局點評
2018耳機發燒感悟: 水電確實要比核電聽起來水潤
Peter Aczel 文章第四節 「(在家自測)聽音 ABX 盲測」
馬來華人發燒友:家鄉的音樂解鄉愁
耳機「調音」及音響終極EQ老法

TAG:發燒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