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被挑剔的父母養大的孩子

有一位35歲的女性問了我這樣的問題: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有一對挑剔的父母,有一個無愛無回應的童年,能感受到的只是被嫌棄。

聽了幾節課,知道該接受現在自己的樣子,告別過去。但是行為模式仍然不自覺地在延續曾經的錯誤做法。

像老師說的,對過去痛苦的感覺比較熟悉,一直討好別人,害怕被拋棄,害怕被批評,害怕被指責,沒有過被支持和被關愛的感覺,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話就是,

爸媽過得辛苦,是為了我。不離婚,是為了我。吵架是為了我。生病是被我氣的,一切的苦難都是因為我。

所以我不敢快樂,害怕快樂,做任何事情都不敢,都需要想一想,這樣會不會被媽媽罵,會不會被爸爸指責。

我知道他們是愛我的,只是方法不對。

問題是如何與過去告別,做一個能活在當下輕鬆的人?

這位朋友問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如果我能夠很好地解答這個問題,那我就是大師了。

1

其實,這個問題,你已經找到了答案——告別過去,活在當下。即只有你告別了過去,才能活在當下,當下才能過的更輕鬆。

「不念過往,不懼未來」。

而你正好活了這句話的反面。

一直在念念不忘過去,一直在懼怕未來。

也許有朋友問:「老胡,這麼痛苦的過去,明明不想要,為什麼還念著它。將來可以活得更輕鬆快樂,為什麼我們不去追尋?」

首先,跟大家聊一聊,為什麼我們要念著過去?

挑剔的父母,之所以會對孩子挑剔,是因為父母無法接受現實中孩子真實的模樣,希望孩子成為他們眼中理想的樣子 。

在這種情形下,父母可能會牢牢地依附於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成了父母生活中不如意的推卸責任的地方。

為什麼父母要把責任推卸到孩子身上?

因為父母沒辦法面對生活中的苦難,往往,他們會把對生活的不如意放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去承擔。

比如:

父母生病了感到恐慌,這時,會對孩子說,「都是被你氣的」;

要上學了,父母拿不出足夠的學費,於是對孩子說,「都怪你這個害人精」;

父母吵架鬧矛盾,不知道怎樣解決,然後對孩子說:「因為你,我們才沒有離婚」。

這樣的故事,你是不是聽過很多,或自己就有過類似的親身經歷。

2

一個真正的成年人,是懂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的。

如果父母把自己生活的苦難放到孩子身上,很顯然,這是一對推責的父母。

一對推責的父母,總是特別挑剔。

但孩子沒辦法意識這一點,孩子感受到的是:一方面心裡特別不舒服。另一方面感覺父母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

虛假的自我價值在那一刻牢牢地印刻在了孩子身上。孩子會感覺到自己被父母需要了。這樣虛假的自我價值會一直傳下去,直到成年。

因此,忘不了過去的概念就是,我們在表達對自己父母的忠誠。

對父母表達忠誠,我們能夠得到一些好處——我們是父母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即我在他人的生命中是非常重要的人。

實際上,對父母表達忠誠最好的方式是什麼?

哪怕父母遠在十萬八千里,我們仍然按照父母的意願去思考,去行動,去做事,去感受世界。

3

孩子對父母如此忠誠,父母有什麼好處呢?

父母會感到自己跟孩子牢牢地糾纏在一起,且仍處於關係中。

關係是相互作用的結果。

孩子對父母的忠誠,讓身處關係中的雙方都無法獲得成長。

這種忠誠也會讓孩子無法成為一個心理上成熟的人。

因為作為大人,是要應對複雜的外部環境的。如果心理上還是一個小孩子,就不用面對這些,也不需要面對自己的弱,不需要面對自己的能力比較低的現實。

所以,認同了父母的這種方式——你應該為我負責。

因此,當我們不斷的責怪父母曾經對待我們的方式時,這就有點像「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經典問題。

因為,孩子和父母都從「推責」的關係中獲得了部分滿足,自然,彼此間就很難切斷聯繫。

切斷聯繫不是指現實中跟父母脫離關係,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聯繫,心理上的聯繫就是心理期待。

心理期待就是我們變成和他人一起共生狀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共生,可以讓我們感覺到特別不孤單,就像小孩子不願意離開媽媽的感覺。

父母對我們的照顧導致我們不需要獨自去面對或獨自去創造一些東西。因此,挑剔的爸爸媽媽同時又在餵養著我們,讓我們避免了在獨自創造時,可能面對的一些挫折失敗的體驗。

畢竟,如果切斷了這根臍帶,我們一下子就會陷入到孤獨的虛空中。這種虛空可能會淹沒我們。因此我們不敢切斷,以至於還繼續沉溺在過往裡。

4

討好的背後是索取。

很小的時候,討好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誇獎。

成年以後,如果我們還去討好,可能更多的是為了索取,就有點像是,我對你很好,你也必須很好地對待我。

如果連我們自己都沒辦法接受自己不好的那一面,卻要別人接受,這就有點強人所難,耍流氓的感覺了。

耍流氓,換一個詞,大家可能會更好接受一點——我們處在一種非常任性的狀態里。

八歲左右,有一次,我因為作業沒做好,中午被老師留堂了。

往常,我走路去媽媽食堂那,大概五分鐘就到了。但那次因為留堂,晚了。

所以,我媽給我打了一份飯拿到了她辦公室。

等我過去的時候,其實肚子已經很餓了。但老師留堂這件事讓我感覺到十分沮喪。老師很嚴厲,我沒辦法對他做什麼,只能把對老師的憤怒發泄在那碗飯上。

媽媽看到我走過來,很關切地看著我。但我感覺到的是一種特彆強烈的委屈,可是,強烈的委屈也沒辦法表達。

最後,我把那碗飯直接扔在了地上。

現在回過頭去看那時候的自己,發現,我之所以會把那碗飯扔在地上,是因為那時的我無法承受現實中的壓力,我需要有一個人來幫我承擔,那個人就是我媽。

5

雖然在我年幼時,媽媽對我有過很多次冷漠,但最起碼,她把飯拿到辦公室,代表她還牽掛著我沒吃飯。這樣的媽媽做的已經足夠好了。而且,我相信,她一定是帶著溫暖的愛意去做的。

問我問題的那位朋友說:「我知道他們是愛我的,只是方式不對」。這是你在理智層面上的分析。

我們再去看看,爸爸媽媽對待我們,除了挑剔指責和那些讓我們感覺糟糕的方式之外,有沒有過讓我們感覺到特別溫情的東西。

被愛的體驗,我們一定感受過,也一定有過體驗。

一個從小到大沒有被愛過的人不可能活到今天。或者,這樣的人只會待在兩個地方。

一個地方可能是在精神病院。另一個地方可能是一直待在父母身邊,無法離開的狀態,一直需要父母照顧。

父母是否愛我們,不是用腦子去想,更多地是去體會曾經溫馨的讓我們感覺到被愛的情境,同時,感受那種力量的存在。

畢竟,我們都是普通人,父母也只是平常的人。

如果你問我們是否要原諒他們?

當你去這樣想的時候,似乎已經把你們之間的關係看成了不平等的狀態。你去原諒他,說明你站在了比父母更高的階層權力上。

如果你覺得自己要去體諒他們,似乎你又把自己放得很低,似乎又成了取悅父母的孩子。

父母對待你的方式,或父母是一個怎樣的人,那都是過去。雖然,我們被父母影響許多。

但成年後,當我們離開父母的那一刻,當我們不再需要依賴父母的那一刻,當我們能獨自生存的那一刻,你可以做一個你自己的選擇。

在心理諮詢上,有一個螺旋上升原則。

意思是,進步一步,退後兩步。但沒關係,至少你跨出了那一步,你打破了自己的舒適圈,嘗試著用一種新的方式去對待世界,有可能你改變了自己的認知,即認知重建。

認知重建。

當有情緒來,我們不再只關注自己的情緒,還跟自己的情緒好好待一會兒。情緒來了就來了,走了就走了,不要因為恐懼來了而泛化恐懼,恐懼就是恐懼。

我經常問我的來訪者,「我知道這確實害怕,但這種害怕的最終結果是什麼?」他說:「最終結果就是更害怕了。」我說:「這種害怕會讓你死嗎?」他思考了一下,笑了。

往往,我們帶著以往的經驗,對待現在的人生。用以往對待世界的恐懼面對現在可能面對的一切。自然,我們也就無法安享當下。

在這過程中,有一種特別好的方式來解決。

把你想對他們說的話,不管是特別惡毒的,還是特別怎麼樣的,總之,所有的話,只要是你腦子裡想到的話,寫在一張紙上。就是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

同時也給自己一個期許,給自己一個願望,給自己一個承諾。寫一封給自己信。

寫完之後,感受這兩封信,然後找個時間把它燒掉。

我們只需要知道「過去的真的過去了,我現在只想選擇一個我想要的將來」。

圖片 | 來自網路

文 | 胡慎之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


推薦閱讀:

跳一跳,跳出期末好成績
用大灰狼、老巫婆嚇唬寶寶,他會當真嗎?
你對孩子未來的期望是什麼?
在子女教育和性格培養方面你有哪些經驗和教訓?
小時候父母給不給零花錢會怎麼影響長大後以後的人生?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