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職業生涯設計是怎樣的?

文|趙曉璃

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寫在前面的話:

80%以上的職場人之所以會出現屢屢跳槽甚至遭遇職業斷崖,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於他們缺乏系統的職業生涯設計思維,於是他們很忙碌很辛苦,但往往收效甚微;在很多重大關口上,比如跳槽轉行等方面,更是苦於無從下手,不知該往哪裡走。

很多人認為,職業生涯設計就像畫一條線,告訴你前面應該到哪裡,現在你在哪裡,然後兩點成一線,如何快速到達目的地。

這種生涯設計思路,我們稱之為「線性設計」。

該設計中最大的缺憾,就是沒有考慮到未來的變數,它設置的目的地也僅僅是從當下各種條件做出的判斷,當你順著這條線往前走,如果有一個因素變了,你就會發現這條線突然就斷了,不得不重新停下來繼續尋找另外的線路——所以往往人們認為最快捷的那條路,卻是最長的一條路。

在我看來,真正的職業生涯設計,更像是畫個圓。

一、找到那個圓點

想要畫個圓,首先要找到那個圓點,再設計好半徑。

對應到職業生涯設計中,這個圓點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找到呢?

1、這個圓點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都傾向於認為,一定要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也就是說,他們傾向於認為,這個圓點應該是從興趣層面入手。

但是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以及成長環境讓很多人缺失了興趣探索的重要一課,其實興趣也只是一種誘餌,它的終極目的是幫你克服對未知的恐懼,經過幾萬小時的刻苦練習,形成一項自己的優勢。

舉個例子,我想讓一頭大象過橋,但是大象害怕橋下面的河水,遲遲不敢過橋,為了轉移大象的注意力,讓它順利過橋,我可以用一根香蕉引著它往前走。

在這裡,香蕉就是「興趣」,「過橋」才是目的。

比如,很多人提到興趣就會想到吃,你喜歡火鍋的辛辣、冰淇淋的香甜、巧克力的柔滑,這都是感官刺激。

感官刺激給你帶來的只是一時愉悅,想要上升為變現的能力或者以此尋找職業,光有感官興趣是遠遠不夠的。

有些人除了喜歡吃,還喜歡研究吃,他不需要他人催促,自己買來很多烹飪書籍研究,並且願意投入時間精力琢磨如何能夠燒出一手好菜,這個時候,他的感官興趣加入了知識的學習,在烹飪的過程中提升了技術與能力,漸漸形成了優勢,但這個時候未必能做成職業。

職業與興趣最大的不同在於,興趣你可以選擇享受你喜歡的部分就好了,不喜歡的部分不需要你去承擔。

比如你擅長燒紅燒排骨,但這一點不足以成為職業,要成為職業,你必須進一步放下你的喜惡、擴充你的知識、提升你的能力——很多時候都需要經過專業系統的學習,你既要會燒你的喜歡的排骨,也要會燒你討厭的豬大腸,如此一來,當你具備了起碼的職業技能之後,才能找到對應的職業。

所以,我們第一步找到的這個圓心,其實就是我們的優勢,它從興趣演變而來,需要你進行仔細的甄別與發現。

2、如何找到這個圓點?

你願意做且能做好的那個點,就可以成為職業生涯設計的圓點。

對於很多工作了五年以上的職場人而言,尋找優勢將成為他們職業轉型新的圓點,他們可以用優勢為圓點,以經驗與技能為半徑,拓展自己的職業領域。

而對於很多剛入職場的小白們而言,可以從過往的實習經歷或成長過程中的成就事件入手,尋找到優勢的蛛絲馬跡,通過後天設計,有意打造自己的優勢。

比如,你在大學期間做過哪些事情受到過誇獎或一致好評?你做過哪些兼職,有哪一份是你感覺得心應手的?

有很多諮詢者常常抱怨說,他們感覺工作沒有熱情,即便一開始看似感興趣的工作,做了一段時間也漸漸就沒了熱情。

這裡需要澄清一個問題,那就是熱情的背後,其實是需要自主感、能勝任和歸屬感的。

二、如何畫這個圓?

找到圓點之後的第二個要素,就是找到半徑。

而這個半徑,是指職業能力。

通常,我們所說的職業能力涵蓋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知識:它多是從書本得來,特點是可遷移性差,只是代表「你知道什麼」。

比如我們曾經學過歷史地理等學科,但工作多年之後,這些知識早已被你忘得一乾二淨,所以知識的特點是你曾經學過,但未必掌握。

你的學歷、證書甚至後面的職稱,都是知識層面。

二是技能:它是從實踐中來,特點是能夠遷移,代表「你會什麼」。

比如我有個同學是物理系專業畢業,畢業之後的他到了機械廠做銷售,大學學的物理知識能夠幫助他理解一些專業術語,這樣在給客戶介紹機械性能的時候,會顯得比較專業。

但先做好銷售,光知道這些參數指標就可以了嗎?

遠遠不夠。

他需要習練溝通能力、談判協商能力、以及如何看人識人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多數需要從實踐中摸索而來。

你的工作經歷、你在技能大賽中獲得的名次、你曾經做過怎樣的職位,等等,都是這方面的證明。

三是品質:它是你的特點與底線,決定了你最終能夠成為誰。

比如有個諮詢者是一名高校老師,特別肯鑽研,也特別能吃苦耐勞,但道德感強烈,抄襲造假的事情不會去做,所以他在單位里,往往不屑於評職稱,但絲毫不影響他做好本職工作,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諮詢之前他沒有意識到這種現狀是內心決定的,所以他看著其他人升遷內心難免焦慮,但後來分析之後才發現,原來因為自己厭惡論文抄襲,同時還不具備專業能力與素質,所以職稱一直評上不去。

對他而言,首先沒必要違背內心通過投機取巧的手段評上職稱,其次繼續加強專業能力,能寫出原創論文發表更好,即便一時半會寫不出來也無須否定自己,最後可以在本職工作中找到其他的意義,比如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未必一定要成為「職稱最高的老師」。

所以,半徑解決的是你能走到哪裡、又能走多遠的問題。

三、如何畫大這個圓?

想要畫大這個圓,首先要穩固圓心,也就是堅定自己的職業信念,形成定見。

比如,前文提及的那位不屑於通過抄襲論文方式謀求職位的老師,他需要做的是尋找自己的價值觀,在進行確認之後,就不難形成定見,不會輕易受外界干擾。

進行層層篩查之後發現,原來,在這位老師的價值觀排序里,利他主義、獨立性、追求新意是他的核心價值觀。

在他目前從事的職業里,很明顯教書育人具備利他屬性;至於上課的風格和形式,是他可以做主的部分,能發揮他的獨立性;在追求新意層面,每一屆的學生不同,所以他的教學會不斷地進行調整,甚至需要做一些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進——這些都需要建立在豐富的教學經驗上,隨著口碑的擴散,哪怕他不評職稱,也不妨礙他總結教學心得發表論文,同樣可以成為學校里具有話語權的老師,說不定某一天,他通過硬實力評上了職稱,成為名副其實的副教授。

其次要延長圓的半徑。

在延展半徑層面,一是增加深度,二是拓展寬度。

所謂深度,是指在現有領域裡深耕細作,成為某方面的專家;所謂寬度,是指在組織外部擴大知名度,比如通過發表些作品、和行業其他人士多學習交流、不斷提升見識與能力,將很好地延展職業半徑。

最後再匹配市場需求和認可。

隨著你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你會迎來更多的機會,也會吸引來更多優質的人脈,或許就能找到合適的事業機會,向著內心的成功越來越近。

總之,隨著這個圓越畫越大,你的職業會在一種自然狀態下得到良性成長,職業生涯也會變得更加踏實與豐富。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職場暢銷書作家,公眾號「璃語職美人」主理人,新浪微博 @趙曉璃 。

推薦閱讀:

「關我屁事」是很可怕的職場思維
《神秘巨星》-談女性的成功
這些小眾又獨特的APP,我強烈推薦給你
隱喻之職場規則系列(對於繪本也能理解出多樣化)
在職場中保持活力,你有哪些好方法?

TAG:職業規劃 | 職業發展 | 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