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瀏覽器之戰(下)
上期聊到的第一次瀏覽器大戰結束後,經過幾年時間,又迎來了第二次瀏覽器大戰。
就在1998年網景要被收購之前的幾個月,網景公開了它的瀏覽器源代碼,並重新命名為Mozilla,就是後來的火狐瀏覽器的名稱由來,並且裡面的源代碼全部重新寫了一遍。公開自己的源代碼是為了讓更多的開發人員來完善自身的功能,並想通過人民群眾的參與重新獲得市場份額。而且Mozilla這個名字也意味著反攻。
網景公司建立Mozilla組織的同時,還組建了Mozilla基金會,它是獨立於網景公司運作的,它的目標是,保證Mozilla可以在沒有網景以後能繼續生存下去。
其實,公司想被收購之前,都會先進行資產處理,把一些不想賣的留下來。Mozilla其實就是網景生下來的蛋,希望在蛋被孵化出來之後可以實現父母之前的願望。
網景公司被美國在線收購後,美國在線還在一直研發著新的網景瀏覽器,並且資助著Mozilla。
經過幾年的沉澱,2004年基於Mozilla源碼的Firefox火狐瀏覽器首次登台,拉開了第二次瀏覽器大戰的序幕。
但是,第二次瀏覽器大戰並不像第一次那麼簡單。這次不只是IE和火狐的鬥爭了。一些新的瀏覽器也加入了陣營,比如蘋果的Safari瀏覽器,google的chrome瀏覽器等等。
火狐一出現就以優越於IE瀏覽器的性能迅速的獲得新的用戶群,就是那些被IE6搞得焦頭爛額的網頁開發人員們,而且提供了非常友好的頁面編程工具,導致先讓網頁前端工程師成為忠實的第一批用戶,然後,經由這些有經驗的開發人員們推廣到了普通的用戶群體。
另外,蘋果發布的safari瀏覽器,使用了自己的瀏覽器引擎webkit,這引擎也是現在google chrome瀏覽器的引擎,也就是safari和chrome擁有同樣的發動機。我們現在Iphone手機裡面的默認瀏覽器就是safari,可想而知,蘋果通過捆綁電腦端和移動端,迅速佔領了市場。
而google發布的chrome瀏覽器,更加是在性能上遠遠的超過了對手,另外,google還在自己的首頁上面推薦用戶下載安裝chrome瀏覽器。導致IE瀏覽器的市場進一步被蠶食。
所以,第二次瀏覽器大戰,已經靠的不是吸引用戶安裝,而是軟體生態圈直接碰撞。
2012年5月Chrome全球範圍使用量超過IE,已達到36%,網景的後代Firefox 在歐洲份額超越IE,實現了逆襲。
2013年瀏覽器大局基本已定——google的Chrome一統天下,Firefox通過豐富的插件仍然佔據一定市場,Safari則憑藉蘋果的市場優勢和封閉性獲得新的用戶群體,IE和Opera則被慢慢邊緣化。
由於第二次瀏覽器大戰的時候,開源市場已經成熟,導致了很多中國的軟體廠商,只要包裝瀏覽器的引擎就可以弄出一個自己的瀏覽器來,導致了中國內地也發生了小規模的瀏覽器大戰,比如,360瀏覽器,搜狗瀏覽器,百度瀏覽器,QQ瀏覽器等等。有機會我們再講中國的瀏覽器之戰。
聊完了瀏覽器大戰之後,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瀏覽器競爭那麼激烈。這是一個對於互聯網至關重要的入口,打開網頁需要瀏覽器,即使是現在微信裡面打開鏈接也使用的是瀏覽器的引擎。如果控制了用戶的瀏覽器,那相對於控制了所有網站的入口。任何的用戶信息都是瀏覽器傳遞給網站的,包括賬號密碼,隱私信息,用戶行為的數據等等。
瀏覽器可以判別一個網站是否安全,而阻止用戶打開,比如,如果360瀏覽器判斷騰訊官網不安全,就可以限制安裝了360瀏覽器的用戶打開騰訊官網,更噁心的方法是以用戶體驗為名,刪除掉網站上面所有的廣告信息,那麼網站就連廣告都顯示了不了。
可以看出瀏覽器的入口爭奪戰十分激烈,而且,未來可能還會爆發第三次的瀏覽器大戰。瀏覽器的功能變化基本影響著互聯網的變化,未來要講到的web1.0時代,web2.0時代,web2.5時代,都和瀏覽器的功能演變有極大的關係。瀏覽器已經不是網站信息展現的簡單工具,而是通過改變瀏覽器的功能就可以改變整個互聯網行業的格局。它就是一個總的互聯網控制開關,屬於兵家必爭之地。
最後在回過頭來說說,W3C這個組織,就是伯納斯·李創辦的萬維網聯盟,因為有了這個組織的存在,互聯網才有了相關的標準,平衡了各大瀏覽器開發者的利益爭鬥,最終回到了維持統一標準的道路上來,現在流行的H5網站,就是這個組織推動出現的。互聯網未來的學術派和商業派之間的界限就慢慢的清晰了起來。
推薦閱讀:
※推薦 5 款超好用的 Chrome 瀏覽器插件,文末有從別人的電腦移植插件的方法
※網頁入侵最後一道防線:CSP內容安全策略
※一款超酷的Chrome插件
※我就發個圖
※PC端瀏覽器開發者工具妙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