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桐媽原創)寶寶脫皮、眼周口周發青、囟門略凹陷、眼淚少、嘴唇脫皮……是媽媽奶水少,把孩子給餓脫水了?

(篇四):寶寶脫皮、眼周口周發青、囟門略凹陷、眼淚少、嘴唇脫皮……是不是媽媽奶水少,把孩子給餓脫水了?

原創作者:梧桐媽媽大小寶

(跟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經的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後,二胎媽媽一起育兒!——這是同一個人……)

「寶寶脫皮、眼周口周發青、囟門略凹陷、眼淚少、嘴唇脫皮……孩子都餓脫水了,奶能不少么!」

想像中,寶寶理應白白胖胖,皮膚光潔細膩。可這剛出生的熊孩子,實在是太丑了!沒兩天,孩子竟然嘩嘩地掉皮,臉也不像出生時圓潤,還露出「黑眼圈」來。來送紅包的親友,看到後大驚失色,指指點點:「這不行啊!我看孩子都脫水了!奶夠不夠吃喲!再這麼下去,醫生都給輸液的。」新媽媽可是嚇壞了,上網搜索了一下判斷脫水的指標,其中有一項,看囟門!仔細瞅瞅,孩子睡在床上,囟門一跳一跳的;抱起來的時候,就癟下去一個小坑。壞了壞了,真像是脫水啊

別擔心,這些也都是非常正常,而且很常見的現象。

①幾乎所有的新生嬰兒都有不同程度的脫皮現象。有的只是些輕微的皮屑,有些會像蛇蛻皮一樣大面積剝脫,個體差異很大。這種脫皮現象全身各部位都有可能出現,但以四肢、耳後、各皮褶處較為明顯(有些孩子好幾個月了,掰開蜷曲的小胳膊小腿、握緊的小拳頭、肉肉的下巴,還會發現皮褶和指縫裡黑黑的髒東西,其實還是脫落的表皮)。只要蛻皮後的皮膚清潔乾燥、色澤正常,沒有炎症表現,寶寶精神、食慾、睡眠良好,沒不舒服,就不用緊張。

如果表皮嚴重脫落,露出的皮膚髮紅、腫脹甚至糜爛,觸之疼痛,寶寶煩躁或萎靡不振,並出現發熱、厭食、嘔吐、腹瀉等表現,很可能出現新生兒剝脫性皮炎,可繼發於或伴發各組織炎症或敗血症,多考慮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類猩紅熱表現,少數由藥物、各類過敏反應等引起,死亡率高,需儘快就診。其他還有些罕見病,如新生兒魚鱗病(火棉膠嬰兒)、新生兒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等,癥狀往往很嚴重,不會不引起家長重視,必要時可諮詢皮膚科醫生。

新生寶寶為什麼會脫皮呢?他原來是泡在溫暖、濕潤的羊水裡的,這會兒突然來到了乾燥、寒冷的空氣中,水分蒸發,表皮乾燥、皺縮,進而脫落,是很自然的事。新生寶寶皮膚最上面一層角質層發育不完善,容易脫落;另外,新生兒連接表皮層和真皮層的基底膜並不發達,因此表皮和真皮連接不夠緊密,脫落機會增多;寶寶生長發育迅速,表皮更替速度也更快。

我們不需要對這些「半落不落」表皮,做任何處理——不要撕掉,不要搓揉,不要用各類嬰兒沐浴露反覆清洗;清水洗就行了,而且不要洗得太頻繁,冬天1周1~2次足夠了,夏天3~6次……否則有可能造成皮膚輕微的損傷,可能會繼發感染,用這些化學清潔劑還容易引起過敏(具體詳見《夏娃的困惑——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一書)。通常,換個衣服,洗個澡,這些碎屑屑自然就掉了!明顯的脫皮一般不會持續超過數周的時間。

到了冬季,在一些特別乾燥的地區,可考慮給嬰兒適量塗抹潤膚油。事實上,絕大多數情況是不需要的。儘管看著皮膚幹得掉皮,其實是有天然的「潤膚油」保護的——新生嬰兒皮膚表面會有一層偏酸性的皮脂保護層,可以滋潤肌膚,並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感染。自出生第2周開始,皮脂分泌量會逐漸減少,但也足夠維持寶寶需要。

總而言之,新生兒脫皮,絕大多數屬於生理現象。通過表皮脫落情況判斷寶寶是否存在脫水,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②新生嬰兒有時會出現眼周、口周略發青的現象,在其出生數日至數周都有可能出現。一些老人家眼神不好,很可能看成「眼窩凹陷」,於是懷疑母乳不足,寶寶攝入的水分不夠,導致他「脫水」。尤其是在夏天,孩子吃奶和睡覺時,經常滿頭大汗(這是因為寶寶頭部汗腺發達,睡眠期間植物神經更為活躍的緣故),如果照料者和新媽媽自己覺得奶水不夠吃,經常擔憂孩子會不會「入不敷出」。

其實,這是因為寶寶皮膚薄,透光性強的緣故,尤其是眼周、鼻樑、口周等部位皮膚更薄,容易透露出皮下青色的血管。一些寶寶眼周皮下表淺血管存在變異,會讓「黑眼圈」更明顯。

剛出生的寶寶皮膚較為濕潤腫脹,這類現象往往並不明顯。待其出生3天至1月前後,皮膚水分蒸發,腫脹消退,才逐漸出現「黑眼圈」、「黑口圈」。

也有學者提出,出現眼周、口周發青的嬰兒需要排除心臟、腎臟疾患。不過,如果這類疾病真能從顏面上看出端倪,一般原發病癥狀會比較明顯,比如呼吸困難、吸吮乏力等,不太可能沒引起家長重視。如果有所懷疑,一定要早期諮詢兒科醫生。

因此,新生兒眼周、口周發青,也是生理現象。由此判斷脫水,進而判斷母乳不足,也是缺乏根據的。

③囟門略微凹陷,尤其是在豎抱位或坐位,這也是正常現象。

囟門是指嬰幼兒顱骨接合不緊所形成的骨間隙。有前囟、後囟之分。前囟位於顱頂偏前方,呈菱形,約12~20個月閉合;後囟位於枕部,呈三角形,約2~4月閉合,上面有一層皮膚覆蓋。造物主精巧地設計了這一構造,使得新生兒龐大的頭顱能在一定程度上壓縮,從而能夠順利地通過狹長的產道。正常情況下,當嬰兒上身豎立的時候,可以觀察到囟門平坦或略微凹陷,這是受重力影響所致。再仔細瞅瞅,囟門上那塊頭皮連帶著上面的頭髮,都會跟著微微搏動。如果寶寶躺下來,囟門就沒那麼凹了,還可能會微微地膨出。

其實,「囟門凹陷」,的確是判斷寶寶身體缺水的一項重要指標。不過,這種程度的凹陷,一般會讓你過目難忘。多數情況下,民間把這一現象過分誇大了——只要寶寶囟門頭皮與旁邊的顱骨連接不平整,就認為是「囟門凹陷」!另外,在如今全面補鈣的大環境下,很多孩子添加了魚肝油、維生素AD等,裡面的維生素A能讓顱壓輕度增高,囟門略隆起。與這類孩子相比,普通寶寶的囟門自然就容易被劃分到「凹陷」的範疇了。

④新生兒眼淚少。我們觀察到剛出生的孩子,「光打雷,不下雨」,哭聲震天,表情誇張,看著真是傷心,可是卻沒見多少眼淚。有的老人家說孩子「上火」(如果孩子出眼屎,就更懷疑了,其實是鼻淚管尚未發育好所致,詳見下述「奶不好」內容),有的照料者有些現代醫學知識,則認為孩子「脫水」,據此要求給孩子補充水分或配方奶。

不過這也是正常現象。剛開始有眼淚的時間,每個孩子大有不同。有些孩子剛出生就能擠一兩小滴眼淚出來,不過絕大多數新生兒剛出生是沒多少眼淚的,這是因為淚腺和周圍管道系統,以及大腦的情感控制系統都還沒發育完善的緣故。一般2~4周,我們就能觀察到孩子眼角溢出的淚水,也有到2~3個月的。

其實,孩子一開始哼哼唧唧,只是向媽媽發出信號,「我要媽媽,我要乳房!」他心裡並不怎麼難過。如果媽媽回應得快,他便能很快地安靜下來,並不需要淚水表達情感訴求。有些媽媽沒能及時、準確地回應寶寶,或者交給其他人帶,只是匆匆忙忙沖奶粉,未能理解孩子意圖,他很快就會變得傷心欲絕,怒不可遏,用盡「洪荒之力」大哭大鬧,小淚滴也就跟著往外涌。因此,我們觀察到,一些很晚才出現眼淚的孩子,他們的照料者經常回應及時又準確——還沒等他流淚,問題就已經解決了。

這跟脫水,又有毛線關係呢?

⑤少數新生寶寶有口唇輕微脫皮的現象,這又讓新媽媽急壞了。

剛出生的孩子,曾浸泡在羊水中的皮膚有些腫脹,特別嬌嫩,也更容易受傷。而這時孩子吸吮需求非常旺盛,總在吃奶。因此嬌嫩的嘴唇總在摩擦,並長時間浸泡在奶水中,容易出現輕微腫脹。上唇正中還經常見到一個突起的、半透明的小球,也是摩擦造成的。這些小泡或繭子又叫「吸吮墊」,在生後1月左右比較多見。

這會兒,寶寶終於睡著了,吐出了奶頭。嘴唇上有一圈粉紅色略發白的、潮濕的肉肉,看上去像是嘴裡面的皮膚翻出來了一些,過一會兒乾燥些了,還會出現一些豎條條褶皺。孩子睡的時間長些,特別是那些張口呼吸的孩子(新生兒偶爾張口呼吸不用過於緊張。早期鼻咽反射不敏感,睡著了鼻咽腔容易塌陷;胃食道反流會讓奶水進入鼻腔,加重鼻塞;鼻粘膜嬌嫩脆弱,在乾燥的空氣中也容易腫脹。所以寶寶容易張口呼吸,也容易打呼嚕。過幾個月便會自行緩解。如果張口呼吸、打呼嚕的情形一直存在,好幾歲都不緩解,需要諮詢耳鼻喉科醫生),口唇上腫脹的皮膚就可能幹燥起皮。

這脫落的嘴皮,又讓照料者們特別心疼,覺得孩子太「干」了!大人口渴,「上火」,嘴才會起皮,不是嗎?於是,又扯到「口乾」、「脫水」、「沒奶吃」上面去了。

其實,這種現象實在是太常見不過了。過幾個月至滿周歲前,孩子嘴唇皮膚習慣了摩擦,長硬實些,就不會掉皮了,上嘴唇正中的半透明的「小珠子」,也跟著消失了。

聽梧桐媽媽這麼一說,孩子嘴巴被磨腫了,磨破了,我想你又不免擔憂心疼。那是不是得讓孩子別吃那麼久呢?或者換奶瓶?的確有些網路文章會這麼寫,還精準地給出寶寶的餵養建議,比如間隔2~3小時再吃奶,每側吃奶不要超過10分鐘,戒含乳頭睡覺等等。

看了前面的內容,我想你會知道梧桐媽媽對「定時餵養」、戒這戒那有多反對了。這種程度的摩擦和脫皮,孩子感覺不到口唇疼痛。塑膠奶瓶和媽媽的皮膚相比,當然是後者更光滑呀!為了這麼小的原因,逼著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吃奶,而不是按照自己需要來,值得嗎?

也有些媽媽為了緩解脫皮癥狀,給孩子喂水、喂菜水、喂脂溶性維生素AD等(懷疑維生素缺乏、上火等),也真沒必要。老生常談,WHO、AAP、UNICEF說過的,6個月以內,除了奶,什麼都不用喂,具體可看看「餵奶小知識」章節。

還有些照料者看到孩子嘴巴起的皮,心裡特痒痒,總想撕掉。不過最好別這麼弄,孩子皮膚那麼嬌嫩,非常容易造成撕脫傷!為了自己撕著「爽」一下,孩子疼好幾天,一吃奶就疼得哇哇哭,真是不值得。如果其他照料者還在一旁酸溜溜地說媽媽沒奶吃孩子才哭,那真是太不好了。

當然,如果寶寶嘴唇脫皮特別嚴重,需要去看看兒科醫生。比如一些鵝口瘡也可能引起嘴唇脫皮,不過並不多見。

所以,這跟脫水,又沒半毛錢關係呢!

其實,如果只有上面一個「癥狀」,興許只是讓人有點兒懷疑;可是,「脫皮」、「眼周、口周發青」、「囟門凹陷」、「沒眼淚」、「嘴唇脫皮」等表現成串兒出現,就不得不讓人擔憂了。這會兒,新生孩子正處於加速生長期,種種表現都容易讓新媽媽陷入「被奶少」的尷尬境地,這些鐵錚錚的「脫水」證據,又被當成「呈堂證供」,迫使新媽媽的乳房「繳械投降」了(此時,焦慮情緒經常是一家人相互傳染的……)。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脫水表現呢?孩子皮膚彈性較差,口唇乾燥,唾液、淚液有所減少,精神煩躁或萎靡不振,哭聲尖利或低弱,囟門和眼窩較為凹陷。輕度脫水的寶寶會頻繁索要奶水,嚴重脫水的寶寶會表現淡漠、精神萎靡甚至出現早期昏迷,反而「茶飯不思」、「滴水不進」(是的,有些癥狀前面提到過,不過是不是真的脫水需要綜合判斷)!他們眼睛無法閉合,皮膚彈性很差,按下去有個「坑」,並不馬上回彈,有些寶寶還會出現中樞性高熱,這已經屬於休克早期的表現了,需要立即就診。

看到這兒,你又該嚇壞了。其實,這「水」是很難「脫」的。我們看到吃母乳的孩兒吃奶或睡覺時滿頭大汗(頭部汗腺發達),吐奶跟小噴泉似的(胃食道反流,看著嚇人,其實最多也就5~10毫升),解大便天天跟拉肚子似的(母乳性腹瀉,屬於生理現象),總擔心媽媽癟癟的乳房,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尤其是在夏天。事實上,寶寶吸奶的能耐和媽媽乳房的調節能力特彆強——嬰兒和媽媽,幾乎都沒可能渴到自己,因為渴中樞是最為敏感的神經中樞之一,渴感也可以說是最為難受的感覺之一。孩子渴了,一定會向媽媽發出信號,希望少量多次地吃點兒前奶止渴。媽媽的乳房在接受孩子吸吮信號後,也能精準地把握孩子的需要,並按需分泌給寶寶。因此,國際上一直建議母乳寶寶「滴水不進」,是很有道理的。母乳媽媽補充大量的湯水也沒必要,因為缺不缺水,身體真的會精準地告訴自己,實驗證實,過多補水,對乳汁量並無助益。

當然,配方奶濃度總是一樣,滲透壓比母乳稍高(日前製作工藝改善不少),按需餵養又容易過度餵養,孩子一渴就泡奶,顯然不是那麼現實。既往有學者建議配方奶寶寶每日需要每日補充一瓶水,或者夏天把牛奶沖稀一點,不過這樣也很難把握,有些孩子可能出現營養不良。目前,WHO、AAP、UNICEF是建議配方奶寶寶也是一點兒水不用喂的,個人感覺,還是得看孩子需求,但真的很難把握,很容易餵過量,還是不喂水只餵奶操作起來更方便安全些。

一般只有生病的寶寶,才會脫水,尤其是嚴重的腹瀉。為什麼腹瀉不口渴呢?因為水和鹽分都拉出去了,等滲或低滲性脫水,下丘腦渴中樞經常get不到高滲透壓,因此不會讓頭腦發出「口渴」的訊號!孩子天天拉「蛋花湯」(秋季腹瀉典型癥狀),肉肉的小身板癟了一圈,按一按小胳膊小腿兒也沒原來Q彈,精神頭總是蔫蔫的,結合上面那些可疑缺水的表現,可真要當心了。必要時諮詢兒科醫生。如果口服液體有困難,酌情考慮靜脈補液處理。

高燒出汗,會脫水嗎?理論上講,長時間、持續而嚴重的高熱,的確可能導致脫水。但嬰幼兒一般的病毒性感冒,很少會出現持續高燒不退的情形(高熱超過3天,一定要及時就診),因此也很少見到孩子燒得脫水的。給孩子喂解熱鎮痛類退熱藥物,的確會大量出汗,但也很少見孩子喂葯喂脫水的。不過,只要發燒的孩子喝得進去,補充些水分還是可以的。如果輸液的話,就更不用強迫孩子喝水了(嬰幼兒心臟薄弱,輸液一定要有指征,輸液速度一定要嚴格控制)。這些內容,詳見《夏娃的困惑——育兒謠言(濫餵食水篇)》。

因此,只要寶寶安寧、活潑、滿足、互動良好、精力旺盛,食慾可,出汗、尿便正常,大可不必過於擔憂。用脫皮、眼周口周發黑、囟門略微凹陷、眼淚少、嘴唇脫皮等現象判斷孩子脫水,並不可取。

明兒介紹奶少謠言(篇五):寶寶出生沒兩天,體重竟然往下掉,是奶不夠吃嗎?寶寶太瘦了,身高體重不達標,還是奶不夠吃嗎?

本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版權所有。轉載規則請添加公眾號後,後台回復「轉載」獲取。購買新書可以戳文章末尾「閱讀原文鏈接,也可以添加公眾號,後台右下方有書籍詳細介紹和微店二維碼。」

重磅推薦!北大醫學博士新書《夏娃的困惑——全程實用母乳指導,史上最強哺乳謠言粉碎機》,孕媽媽、哺乳媽媽、新媽媽必備!

書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薦——

武漢同濟醫院婦產科馮玲教授,兒科劉愛國教授,麻醉科梅偉教授傾力推薦!

復旦大學社會心理系孫時進教授,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羅教講教授傾力推薦!並作序!

(詳情請加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點擊後台右下方有書籍介紹以及購買方式。)


推薦閱讀:

寶媽發奶有講究,神仙也怕奶驟減
母乳媽媽喝咖啡,寶寶興奮睡不著?其實有咖啡因的不止是咖啡......
給准奶爸的一封絕密雞毛信
母乳內衣怎麼用 怎麼保養
(桐媽原創) 神秘的「月子病」,真的確有其事?「得病」了就沒法餵奶了嗎?

TAG:母乳餵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