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窮二白的明治維新
然而,所有看似輝煌的高潮都必然是從不起眼甚至拮据的原點開始。明治政府雖然將政權從幕府中奪取過來,但是全國依然名義上被大大小小的領主大名們佔據。如何將大名們的屬地權力,封地和財富吸納到中央政權,而不至於招致對方的反抗,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政治問題。
貿貿然地剝奪後者的權勢財富,只會招致心懷不滿的大名們聯合反抗,這對於立足未穩的天皇政權來說是典型的政治冒險。如果是向大名購買土地呢?一窮二白的明治政府捉襟見肘,國家百廢待興,根本無力支付如此龐大的資本。更為嚴重的是,當時的日本社會連貨幣也尚未統一,各大藩都有鑄幣權,財政極為脆弱。而窮奢極欲的大名們負載累累,已經快把褲子抵押給堵在門口的債主們。明治政府如何在接收領地後,安撫這些急躁的債權人呢?
(浮世繪里兇惡的武士,當時的武士都是依賴於大名的俸祿生活)現在讓我們暫時先離開大名的藩地問題,看看急速工業化的明治時期,日本政府是如何籌得建設資金的。為了建設當時最高級的交通設施-鐵路,明治政府學習歐美國家的國家債券發行經驗,以日本全國海關收入為擔保,在倫敦的債券市場發行了100萬英鎊的國債,年利率為9.2%。在發行書上還特意說明用作建設東京到大阪,以及京都到兵庫,東京的橫濱的鐵路。11年後這筆國債全部清償給了投資人,國際金融市場也開始慢慢接受了新興國家日本的主權信用。
(火車站浮世繪)
嘗到了國債融資甜頭的明治政府,開始將國債用於國內的大名與武士階層的債務處理。大名作為藩的領主,此時大多數已經是負債纍纍,無以為續。類似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廢王置郡縣,明治天皇下達了廢藩置縣的詔書。但是不同於秦朝,當時的日本已經接觸到現代金融市場,也因此可以用國債而非暴力徵稅的方式籌款支付藩債。
藩債債主,不出意料是各外國銀行,國內的大阪商人團體等,總計有超過1億日元,約合2000萬英鎊,可謂是一筆巨款。其中近一半最終由明治政府的國債交付給債主。 為了支付這些國債,明治政府同時接收了舊藩的資產,作為償付的基礎。 而那些資金雄厚的大名們,則得到了政府的大量國債,以交換藩主資產。
(浮世繪)安撫了破產的大名及其債主後,接下來政府的任務就是安撫心懷不滿的武士階層。日本的武士階層,可以類比於戰國時期的家臣門客,藩主需要定期支付薪酬,作為其效忠的酬謝。如今藩都沒了,自然這部分薪酬也灰飛煙滅。
最初明治政府承擔了武士階層的薪酬。隨著歲月的累積,這部分開支,已經佔到了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一。換句話說,三分之一的政府收入被用在了發給無所事事的武士家臣工資上,而非急需資金的重工業發展。最終,不堪重負的明治政府決定用一種特殊的國債:金祿公債,一次性補償給武士階層。這就是用國債的方式替換了原本的工資。國債的利率最低5%,最高10%, 本金甚至需要30年後才歸還。通過國債,政府將武士俸祿支出降低了六成。
(描繪戰國武將源賴光的浮世繪)國債的發行大大促進了日本的工業化。然而物極必反,國債也讓野心勃勃的軍事家們擁有了籌款利器。為了籌集甲午戰爭高達2億日元的軍費的一半,日本政府在國內和倫敦金融市場發行了軍事國債。而象徵著日本亞洲強國地位的日俄之戰,其17億日元的軍費中共有近7億日元是以發行在倫敦市場的國債募集而來。如果說國債讓明治政府獲得了寶貴的發展初始資本, 那麼它也充填了軍事冒險家的大炮和戰車。來自於國內外的資金源源不斷以國債收入的方式,注入到戰爭機器的主動脈中。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馬光條約的賠款,更成了日本國內推廣金本位制的重要基礎,也是國際市場上,投資人對日本國債得以償付的信心來由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後日本和美國簽署了安保條約,日本國債的主要用途不再是軍事支出。俯首往昔,明治維新的財政改革推進了國家的統一,通過向國民和外國機構投資者借貸推進了工業的原始積累。 當我們遠眺富士山皚皚積雪,也許不會想到,崛起於亞洲的日本如同富士山一樣,其原始動力正是潛行地下,如同岩漿一般威力巨大的國債吧。
提供各種金融,科技,歷史和藝術類文稿撰寫服務,有意者請私信聯繫
微信公眾號:看得懂的科技財經
推薦閱讀:
※中國大陸本土的FinTech發展路徑與模式(四)·區塊鏈的應用
※如何評價工商銀行創立的「七大創新實驗室」?
※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如何領跑全球 , 飛貸是這麼乾的…
※科技金融監管應在創新之後
※湧泉金服榮膺《華夏時報》第十一屆金蟬獎「2017年度金融科技創新獎」
TAG:金融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