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1000多年前曾傾倒一代帝王的茶盞,我們終於把它做出來了!
一
5個月前某一天,我收到朋友發來的一張圖片,上面有一段話,至今仍能清晰記起:
「建盞,是一種最有靈性、極少數需金木水火土五行齊備、且還要看天地靈氣與機緣,方能燒制出來的器皿」
現在的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段話,徹底改變了我接下來的生命軌跡,因為它,我的生活和工作,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
當時的我,正為離職後的創業項目發愁,時間也相對比較充裕。做為一個典型的射手座O型血,那段關於建盞的簡單介紹,勾起了我對神秘未知事物的無限好奇心。
於是我購買了大量關於建窯建盞的書籍,將自己關在出租屋裡,沒日沒夜地,一邊閱讀,一邊上網查看不懂的知識。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我想我是真的愛上建盞了,並決定將其作為自己人生第一次正式創業的項目。
然後我正兒八經的,註冊了個品牌,取名「宋小堯」。
取名堯,通「窯」,向一千多年前曾在中國陶瓷文化史上留下過璀璨一筆的建窯致敬。
取姓宋,不僅緣於建盞在宋朝的皇家地位、緣於華夏文化在兩宋時期達到的巔峰時刻,也緣於我個人對宋朝那段歷史的偏愛。
二
今年2月,經人介紹,我約了兩個小夥伴,一起去了建盞的發源地——建陽水吉鎮,拜訪了棄商燒盞、鑽研建盞燒制工藝多年的吳興乾師傅。
我們在他家住了4天3夜,一起吃飯工作學習,體驗了幾天建盞手藝人的生活和工作,辛苦並快樂著。
當時對建盞的了解,幾乎都還停留在書籍理論上。當我捧起一個個曾在窯址地底下沉睡千年的老盞,人生第一次與這麼多古老的物件親密接觸時,那種感覺令我感動不已。
第一次水吉之行,讓我對建盞的了解,從理論過渡到實踐,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創業的信心,決定為之好好努力。
▲建窯遺址
三
回來後,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宋小堯的首款產品,該是什麼樣子的呢?器型與釉色,如何才能最接近我最想要的老窯宋韻的味道呢?我如何才能找到那位產品理念、品牌價值觀與宋小堯一致的合作師傅呢……
帶著這些疑問,今年3月,我一個人又去了水吉和建陽,拜訪了很多燒盞的師傅,以及當地的村民,和他們聊天看他們工作,學到了更多建盞的知識,並帶回了一大堆樣品,包括各種各樣的釉色和器型。
我甚至還跑到建陽建盞一條街,跟著一群盞商,買了幾個仿古的建盞,方知師傅們為什麼都說,老盞水太深,建議我多看少買。這算是後話了。
第二天本來想再去找一個同行聊聊,晚上回到酒店,電梯門快關上的那一瞬間,我突然很想很想回家,就這麼一個念頭,身體下意識衝出了電梯,第一時間房間退了,然後趕緊用手機,買了最後一班到泉州的動車票。
動車上我異常興奮,因為我有種強烈的預感,我一定可以從這次旅程中,找到我想要的所有答案。
▲跟師傅學習建盞知識
▲參觀當地村民收藏了十幾年的老盞殘片
四
從建陽回來的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索性把帶過來的所有建盞樣品,排排隊,一個一個擺在桌上,然後關上燈,拿著手電筒,就那樣一直盯著它們看。
這招是吳興乾師傅教會我的,他說,一個有韻味的建盞,不能光看它的表象,一個表面看起來普普通通,甚至顏色還黑乎乎的建盞,如果給它一點光、一杯水,就能發現它隱藏起來的最美的一面。
要在黑夜裡,傾聽它的聲音。
順著手電筒的光,我的眼睛被那隻從吳興乾師傅的窯口燒出來的藍毫建盞吸引了,它正閃耀著有如從深海里發出的深色藍光,像極了一塊璀璨的藍寶石。
對,就是它!
我才不要那種顏色過於鮮艷,斑紋略顯誇張的建盞,我就要這種極致宋韻,外表平淡無奇,實則深藏不露的建盞,那種極度低調的奢華。
▲最終確定的釉色——藍毫,在燈光下的色彩變幻
五
釉色確定後,得開始考慮器型
這幾個月,我陸續見過一些宋代老盞,發現宋朝不愧是一個崇尚極簡主義的朝代,建窯的窯火雖燎原了兩三百年,但建盞的器型歸納起來,主要也就束口、斂口、敞口三大類。
既然想要「極致宋韻」,我又何必糾結於是否請專業的工業設計人員來幫忙設計器型呢?宋人已是最好的設計師,於是最終我敲定了「束口盞」這種在宋朝時最為常見的器型。
▲最終確定的器型,宋代束口盞
六
釉色和器型確定後,各項製作流程與工序,就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了。
▲選瓷土:欲燒制精品建盞,須採用水吉當地純天然無雜質的,對品質有超高要求的工藝師,均會走入深山,親自挑選。
▲捶泥:褐色是水吉鐵土,米黃色是南山土,玫紅色是大梨土,灰色是水吉後井村田泥…混合後反覆捶打三天三夜,方成建盞鑄鐵胎原料。
▲洗泥:瓷土捶打三天三夜、碾磨成粉後,倒入水中攪拌均勻,再淘洗數遍。
▲陳腐:將淘洗後的泥料放置陰涼處慢慢陳腐,感覺有點類似釀酒,酒越陳越香,建盞的泥料,陳腐時間越長,拉出來的坯胎,可塑性也越強。
▲揉泥:泥料陳腐到一定時間後,取出,再經匠人雙手搓揉數遍,可將泥料中殘餘氣泡排出,讓水分更均勻,可防止燒盞過程中,發生氣泡、變形或開裂等現象。
▲拉坯:純手工拉出來的坯胎,每隻均有微妙的不同,比如盞口直徑幾毫米的差異,比如盞內弧度不一樣的觸感。它們摒棄了機器坯胎的冰冷,傳遞著匠人雙手炙熱的溫度。
▲修坯:拉坯修坯,最見匠人功底。一道漂亮的黃金螺旋紋,未經多年磨鍊,怎能如此乾脆利落。
▲素燒:因土性的關係,泥坯在晾乾過程中,容易乾裂,只有精心挑選出來的毫無瑕疵的成型坯胎,才有資格,入窯接受第一輪800度高溫的素燒火煉。
▲上釉:看似簡單的上釉,方法也很講究。一澆一浸,一斜一盪,都不可以掉以輕心,如此反反覆復多次上釉,方可得肥厚溫潤、又不失內斂的釉色,宋韻十足。
▲投柴:松柴的含油量、投放時間、投放頻率、投放劑量等等,稍有誤差,都極有可能影響建盞的成品。做好記錄、反覆試驗、不斷摸索…一直是匠人們孜孜不倦研究的課題。
▲焙燒:建盞的燒制,入窯前靠人,入窯後靠天。升溫程度、保溫時間、天氣壓強等因素,會讓結果出現一萬種可能。即使燒盞數十載的老匠人,開窯那一瞬間,依然充滿期待。
建盞色彩斑紋的多樣性,均為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非人為可控制,每隻建盞從誕生起,便註定獨一無二。
取材已不易,成品率還很低,況且再過幾年,窯爐老了,氣氛變了,誰也不敢保證,他還能再燒出同樣韻味的建盞。
幸得之,且珍惜。
七
講了那麼多,宋小堯的首款產品,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記得第一次見到自己費盡周折籌備了150多天的產品時,我熱淚盈眶。
▼白天自然光線下,釉色斑紋清晰可見,手感溫潤,宋韻十足。
▼夜間燈光照射下,盞口與盞身,發現灑滿了金色粉沫,有如星光。
▼同一窯爐燒,因為擺放位置的不同,雖是同一款釉色,卻出現三種漸變色:淺藍色、藍色、深藍色,三種漸變色在燈光下的斑紋也有較大區別。
▼與宋代老盞胎色對比,幾乎看不出差異
▲產品規格(純手工,每隻建盞的尺寸均略有差異)
2017年,對於宋小堯來講,是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年份,所以此批紀念款,我們特意在盞底的側邊,加刻了「丁酉」年號。後續產品,將統一不再蓋印燒制年號,此批帶年號的建盞,或成絕唱。
▼禮盒包裝,分紅色&藍色兩色系
八
1000多年前的北宋,有個皇帝,雖在政治上一敗糊塗,但在藝術上卻有著非凡的成就,他就是北宋亡君宋徽宗。
我認為,建盞在宋朝能達到如此巔峰的地位,少不了這樣一位帝王級別的「幕後推手」。
他不僅在其著作《大觀茶論》里,寫過「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的評語,也在北宋的《宮詞》里,留下了「兔毫連盞烹雲液,能解紅顏入醉鄉」讚詞。
宋徽宗,對建盞,可以說是絕對的真愛。
而今,歷時150天,我們終於把這樣一個最接近宋韻的建盞打造出來了。
突然之間,很想在盞中斗一次茶,以茶代酒,一飲而盡,遙向千年前,那位錯生帝王家的文藝男神,致敬。
本篇文章部分照片的發布,均經建盞手藝人吳興乾授權。
推薦閱讀:
※中式茶杯都不帶手柄,西式茶杯都有手柄,是什麼文化差異?
※採訪了100個人99個喊窮,手藝人到底怎麼了?
※關於「窯變釉」
※你喝茶只用一款杯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