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學生人文底蘊核心素養的培養

本文要探討的人文底蘊不是普遍意義上的人或群體所秉持的道德觀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徵,而是屬於六大學生核心素養之一的「人文底蘊」。2016年9月13日,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框架將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包括六大核心素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時間創新。其中將人文底蘊排在了首位,可見其重要性。

作為中國學生核心素養之一的人文底蘊到底是什麼呢?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中的人文底蘊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辭海》中對「人文」的定義:「人文指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易·賁》中對於人文的重要性早有闡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劉慶昌在《人文底蘊:文明人的基本標識》中,對於人文的定義是「人文是人類創造的文化,它既可以以知識和思想的形式呈現,也可以凝結在一切人造的物件和人為的事件之中。」

人文的分類主要有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歷史、法律。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就是要培養學生學習、理解運用這八大類人文知識和技能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

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應重點從人文積澱、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這三個基本要點入手。

1、增加學生的人文積澱

人文積澱的內涵主要指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領域基本知識和成果的積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

增強學生的人文積澱,一方面可以加強語文教材內容選取、編排和課程設置上對人文領域知識和成果的側重,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加強人文知識、成果的課外閱讀,以及舉辦相關活動增加學生的人文積澱。

以往中小學的語文教育大多圍繞著應試,弱化了人文教育。要不斷深化中小學校語文改革,重視學生的人文積澱,提高語文教材內容中涉及古今中外人文領域的知識和成果的比例,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

語文教學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可結合學生興趣愛好、閱讀習慣、知識偏好等因材施教,展開個性化引導、指導,組織適宜的主題活動,以提升學生人文知識和成果積累。家長的言傳身教也會對孩子人文素養提升產生影響。通過家長的「以身作則」和科學引導,父母的閱讀行為、興趣點、對人文知識的好奇心均可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對人文知識的關注度。以北京石油附中為例,2016年4月,該校組織高二學生以小組方式合作探究文字產生與演變、古代文學藝術、傳統服飾、傳統節日及習俗等主題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文化形成的歷史進程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增加學生的人文積澱。

2、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

人文情懷主要指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

學校要引導學生樹立和培養以人為本的觀念、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以人文本」的教育觀是在教育過程中,始終把人作為核心,關心人的生存、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以及人的發展等, 是「以人文本」的科學發展觀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學校可通過「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題,利用發生在身邊的事例來教育學生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增強對學生的教育效果。

近年來不斷曝光的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就是缺乏人文情懷的行為,校園暴力不僅對被欺凌者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個人發展和幸福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帶來抑鬱、恐慌、人格障礙等問題,還可能導致自殺、暴力、恐嚇等惡性事件發生,給社會、家庭和個人造成難以估量的痛苦和損失。學校要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政策打擊校園欺凌、暴力等行為,注重德育發展,並通過加強人文情懷教育等方式,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引導學生尊重、維護自己及他人的尊嚴和價值。教師可結合實際案例,組織學生開展主題班會活動,探討防範校園暴力行為的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引導學生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不對別人施展暴力行為。

生存、發展和幸福是人類所關注的永恆話題。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生態破壞等危害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的問題,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新聞熱點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樹立環境保護意識,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家長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節約用水、用電習慣和環保生活方式等途徑,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採取適合人生存、發展、幸福的方式去生活和創造價值,提升人文情懷。

3、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中的審美情趣,其內涵主要是指具有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積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

學校可通過藝術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積累藝術知識、技能和方法。如開設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通過藝術知識的講解和指導學生實踐,了解更多的藝術知識,積累、掌握藝術技能和方法,從而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家長也可以通過日常交流或者專門的藝術培訓培養孩子的審美情趣。

我國幅員遼闊,在多元化的社會當中,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藝術特點。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會越來越多地接觸來自世界各地文化藝術。學校要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應引導學生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以包容的心態去了解不同的文化藝術,從不同的文化藝術的感受當中,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

學校要培養學生髮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課程或活動,比如古典詩詞朗誦、書法、國畫、戲劇曲藝等來培養學生髮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以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為例,2017年3月14日,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二(12)班開設了「立足核心素養,豐厚人文底蘊」的主體班會課。通過學生們展示自己手寫不同字體的漢字,以及詩詞「飛花令」活動,讓學生們領略漢字、詩詞之美,體會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由於青少年學生的心智、審美還沒有完全成型,分辨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審美價值觀的影響,所以學校和家長要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審美,形成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審美情趣來源於人的審美理想,決定著人的審美標準,對於人的審美觀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把培養人的健康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作為美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要培養學生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並非沒有美,而是需要拓展和升華。要發現生活中的美,就要培養學生對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多開展一些專題活動或社團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當中去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根據主題進行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發現、拓展、升華生活中的美。


推薦閱讀:

「碰上你,我這輩子算是認了。」
蘋果新款iPad面向教育,性價比到底如何呢?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告兩萬萬學生宣言
增強人記憶力的12種食物

TAG: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