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死亡地點新探

之前寫的一篇小文,探討了一下關於成吉思汗以及元朝帝陵的問題(也談起輦谷,成吉思汗及蒙元皇帝陵), 很高興這篇小文得到了一些朋友的關注。今天打算繼續這個話題,探討一下關於成吉思汗的死亡地點這個話題。

首先談一下立題的緣由。目前史學界關注的焦點,大都集中於關於成吉思汗陵墓的地點上(或者說是元朝諸帝的陵墓群)。一個很少有人提及的問題是,成吉思汗下葬的地點,和成吉思汗死亡的地點,是不是一回事。

這個問題的提出是有意義的,原因在於,宋元時期的史書關於成吉思汗的死亡地點的記載,是非常混亂的。舉例如下:

《蒙古秘史》: 「亥年,成吉思汗攻取朵兒篾該城(靈州、今寧夏靈武境)後即升天。」

《史集》:「亥年,汗進至六盤山,八月十五日登遐。」

《元史 太祖本紀》:「六月,帝次清水縣西江,秋七月壬午,不預。己丑,崩於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

《金史·撒合輦傳》:八月朝廷得清水之報,知成吉思汗已死,令前線戰備可暫停。

目前史學界在這個問題的討論上,雖然各執一詞,但是在一個問題上,幾乎是沒有異議的,那就是,成吉思汗死於征討西夏的途中,也就是說,成吉思汗死在了軍中。按照這個邏輯,成吉思汗的安葬地,有下面幾個可能:

1,就地安葬,持這個論調的學者認為,成吉思汗墓可能在靈州附近,或者在六盤山,或者在清水縣,總之不可能在遠在外蒙的起輦谷。理由是當時正在打仗,又是在夏季,不太可能長途跋涉把屍體運回漠北,很可能是就地下葬。

2,屍體運回漠北老家安葬。理由是,成吉思汗生前已經選好了墓地,所謂生於斯,長於斯。既然成吉思汗發於斡難河源,那麼死後埋在這裡無可厚非。持這種論調的學者,都傾向於成吉思汗墓在起輦谷。

這裡大膽提出一個新的觀點,那就是成吉思汗可能沒有死在軍中,而是在自知病重後,就先自行返回漠北,定下了討伐西夏的大計後,死在了漠北老家。

支持這個觀點的論據有

1,縱觀元朝建立前的蒙古征戰史,但凡遇到蒙古大汗死,蒙古必然停止征戰,撤兵回漠北,做什麼,爭大汗位。

例子1,關於窩闊台汗死時的記載:

「1241年12月11日(農曆十一月八日),窩闊台因為酗酒而突然暴斃,使他的西征進程被逼中止。當時大軍正朝往維也納推進,但為了趕返參加位於蒙古的庫里爾台大會而急忙撤軍,自此以後,蒙古大軍再也沒有踏足這片土地。」(引自wiki)

例子2,關於蒙哥汗死時的記載:

「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台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1258年農曆七月,蒙哥親率主力進攻四川,所向披靡,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區,直到1259年初在合州(今重慶合川區)釣魚城下攻勢受阻,戰事膠著數月,蒙哥死前最終未能完成此次戰役;而蒙哥死後,忽必烈得知忽里台大會選舉阿里不哥即位,匆匆率軍趕回漠北爭奪汗位,對南宋的征伐計劃暫時擱置。」(引自wiki)

綜上,無論是窩闊台時代,還是蒙哥時代,只要大汗一死,在外征戰的蒙古大軍就立馬回師,爭搶汗位。而這一現象,在成吉思汗死時,並沒有發生。這是為什麼呢,很有可能是當時成吉思汗在老家已經對身後事做了部署,第一,命令軍隊繼續西征,第二,對自己死亡一事密而不宣。既然前方軍士,包括敵國(如金朝,南宋等)都不知道大汗已死,那麼當然就是按照既定戰略繼續征戰了,因為都以為大汗還活著呢,誰敢動回軍搶汗位的念頭?

2,這個假設可以解釋,為什麼不同史料記載中,關於成吉思汗的死亡時間有差異的問題。僅舉2例:

《元史 太祖本紀》:「六月,帝次清水縣西江,秋七月壬午,不預。己丑,崩於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

《金史·撒合輦傳》:八月朝廷得清水之報,知成吉思汗已死,令前線戰備可暫停。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時間差異,可能是因為成吉思汗的死訊,從漠北老家,傳到前線,乃至敵國需要時間。畢竟那個時代通訊沒有那麼發達。按照邏輯,最先得到消息的可能是前線,然後才會通過各種渠道,傳到敵國。

最後說幾句作為結語。這篇小文,其實是作為對前文《也談起輦谷,成吉思汗及蒙元皇帝陵》的一個補充,完成對成吉思汗陵墓地點的一個探討。如前文談到的,我個人仍然傾向於成吉思汗埋在了起輦谷這一觀點。那個時代的蒙古,沒有記述歷史的習慣,再加上蒙元di國建立百年就分崩離析,留給後人的只有隻字片語的記載(還是混亂的)。個人認為,史學界在成吉思汗陵的問題上,有必要繼續研究下去。至少,應該知道這個人埋葬到了哪裡。周圍的蒙古朋友都不希望自己的祖先被打擾,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如果連你們的祖先葬到哪裡都不知道,這就是一件好事嗎?


推薦閱讀:

柯劭忞修的《新元史》為何少被人提起?
14世紀左右起,東亞三國相繼重建威權中央,都選擇閉關鎖國,背後的社會基礎是什麼?
元朝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時代?
如何看待元朝設立的行省制度?
從大元到清末,為什麼蒙古實力衰弱地如此之快?

TAG:元朝 | 成吉思汗 | 蒙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