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對「偽心理學」說不

《對「偽心理學」說不》首版於1983年,多年來一直被奉為心理學入門經典,被全球300多所心理學高等教育機構採用。在這本書的閱讀期間,時不時就會產生一種原來如此的熟悉感,比如風靡一時的星座測試、偶然性的幸運事件、極為常見的「某某人」統計學……

一位9歲的女孩經歷了癌症手術,若接受化療會有50%的機會多活三年,她的父母找到一種未經驗證的鯊魚軟骨偏方來代替化療,結果女孩在4個月後失去了生命。這則神奇療法案例多麼熟悉,令人不由自主想起複旦大學的抗癌教師于娟和她那本引人深思的《此生未完成》。。。

那麼,什麼是心理學?

大眾心目中的心理學由弗洛伊德和媒體上頻頻露臉的通俗心理學定義。

現代心理學的特性是用科學的方法尋求對行為的理解,科學相互關聯的三個特徵:

科學採用系統的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

以可公開驗證的知識為研究對象

研究實證可解的問題,併產生可檢驗的理論

心理學科學中有個重要前提就是具有可證偽性,1793年費城爆發了黃熱病,本傑明·拉什醫生(獨立宣言的簽署人之一)堅持採用放血療法,並堅信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他認為治好了說明放血療法的理論正確,治不好則說明病人是因病入膏肓而無法救治。這是理論不可被證偽的典型案例。

作者在書里揭示了幾種常見的心理學研究上的誤區,比如皮亞傑使用的個案研究,其中幾個不可被證偽的常見效應:會通過證實或強化想像中的「疾病」來誘發慢性病的安慰劑效應、個人見證的鮮活性令其他可靠信息黯然失色的鮮活性效應、流行的占星術、星座和命理解析的巴納姆效應,這些常見的偽心理學並非想像中博取一笑的無害,有時會導致嚴重後果。

上圖中的節省原則:當兩種理論擁有同樣的解釋效力時,我們傾向於選擇那個比較簡單的理論(涉及較少的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會計算的馬聰明漢斯和自閉症患者的輔助溝通療法

科學心理學不以見證或個案研究作為研究依據,如果要驗證理論的真偽就要用變數取代概念,用研究假設取代邏輯關係。以下為第三變數選擇性偏差的概念和案例:

心理科學所揭示的所有事實和關係都是用概率來表述的。決策心理學的最新研究發現,概率推理可能正是人類認知的阿喀琉斯之踵

如果一個過程真正是隨機的,就不可能出現重複同一結果或某種模式的序列,哪怕是一個不起眼的隨機事件(投擲6次硬幣)人們習慣性地低估了重複或某種模式在一個隨機序列中出現的可能性,正因為如此,人們在模擬一組真正的隨機序列時,常常適得其反地產生出一個很少出現重複或某種模式的排列。這是因為,人們往往會錯誤地讓可能的結果盡量輪流出現,以為這樣才稱得上是隨機抽樣,這無疑破壞了真正的隨機排列中可能出現的結構。

心理學研究受到詆毀,不是因為人們認為它不好,而是因為他們希望避免研究結果可能給他們帶來的影響。

在科學中,知識的正確與否並不取決於個體提出主張時自己的肯定程度。所有建立在「直覺」基礎上的信念體系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當出現矛盾觀點時,它們缺乏一種機制來判斷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科學中人性化的力量就是讓知識公開化,讓任何有衝突的觀點都能以一種雙方都接受的方式得以檢驗。

一些事物的起源與它執行某一特定任務的能力是完全不相關的。思考的過程也是如此,一個事物能否思考並不依賴於這個事物的起源。

偽科學的主張:

喜歡採用特殊的假定,使得主張免於被證偽。

強調主張是確證的,是不可辯駁的。

喜歡將提供證據的任務強加給懷疑者,而非擁護者。

過度依賴逸聞趣事和各類見證敘述來證實其主張。

逃避同行評審。

並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學知識之上(缺乏學科關聯性)

偽科學的從業人員經常以指責他人有意要壓制他們所獲取的「知識」,以此逃避「公開可證實」的科學標準。這樣,他們就有借口帶著他們的「研究成果」直接走進媒體,而不是通過正規的科學出版程序將這些成果公諸於世。相比較其他科學領域,媒體通常對心理學的正常科學機制缺乏尊重。

媒體不會考慮去報道物理科學中未經證實的主張,但如果這類主張是心理學方面的,就會被當作正規的心理學話題加以報道,因為新聞記者被宣揚「心理學裡沒有規則」的偽科學洗了腦。

闡述觀點和證明觀點的區別:主張的提出和主張的交流

1.一項主張基於鮮活的見證,同時依靠鮮活的見證來交流

2.一項主張基於鮮活的見證,同時不依靠鮮活的見證來交流

3.一項主張基於證據而非鮮活的見證,同時依靠鮮活的見證來交流

4.一項主張基於證據而非鮮活的見證,同時不依靠鮮活的見證來交流

本文首發微信公眾號:aibaobooks

歡迎關注,轉載請聯繫本人,謝謝


推薦閱讀:

被偷走的那五年—我的減法人生
《拉普拉斯的魔女》推理之外還是人性(略微劇透)
《作家的靈感寶庫》| 靈感
我們來聊聊書中那些發人深省的句子!
讀《當下的衝擊》重新審視活在當下

TAG:讀書筆記 | 豆瓣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