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冷漠與疏離逃避愛」|穿著高冷外衣的迴避型依戀者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群單身狗?他們總是說:
「我並不需要戀愛。」
「這世上多得是比愛情更重要的東西,談戀愛會耽誤我干正事的。」
「男人永遠不會做出承諾/女人會給你設很多陷阱。」
就算他們脫單了,也會常常向你訴苦:
「Ta怎麼對我要求這麼多?」
「不能對一段感情太投入,否則會失望的。」
「我巨不喜歡和Ta有親密行為,但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而他們的男/女朋友也會抱怨:「Ta總躲著我,這戀愛還怎麼談?」
與一個迴避型依戀者談戀愛,你可能就要做好準備,玩一場捉迷藏的遊戲。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
成人依戀最初被分為三種大類型: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的人占人群的60%左右,焦慮矛盾型(anxious preoccupied attachment)和迴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各佔20%。
以下是迴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的典型表現:
1 親密恐懼 fear of intimacy
迴避型依戀的人們往往對於伴侶之間的親昵行為很抗拒,比如牽手、擁抱、性接觸等等。甚至有時伴侶對自己表達關心時,迴避型依戀者都會覺得窒息到想要躲開。
迴避型依戀者對私人空間的需求很高,關係的拉近會使他們產生一種被控制的恐懼感。他們在關係中也隨時處於防禦狀態,準備著關閉自己的「情感閥門」,從關係中撤離。
2 假性獨立 pseudo-independence
迴避型依戀的人常常壓抑自己對於親密關係的需要,說自己「對談戀愛不感興趣」或是「談戀愛好麻煩啊」,並且看似很獨立,所以對他們來說,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是很困難的。
即便在談戀愛時遇到極端的應激事件,迴避型依戀者也會竭力裝作漠不關心。比如面對伴侶提出分手的威脅,他們可能也會無所謂地聳聳肩說:「隨便你啊,不行就分唄。」
3 「花花公子」
迴避型依戀者的另一種特殊表現是:一直在尋找親密關係,但也一直單身,總是撩完就跑。
他們在戀情初期也會表現出較高的投入和熱情,但是一旦關係有進展,或趨於穩定,他們冷漠和退縮的特點就會顯現出來,通過各種方法來逃避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或是找借口分手。
迴避型依戀者的具體表現
除了上述的主要特徵,迴避型依戀還通過很多種方式來表達。總體來說,壓抑是他們常用的策略,雖然具體表現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是為了避免對當下對親密的渴望,例如:
- 專註於挑剔伴侶的缺點
- 美化前任,認為逝去的戀情是最美好的
- 保持疏離,不進行自我暴露
- 喜歡那些不可能交往的人
迴避型依戀者也有對於愛和依戀的需求,他們只是無法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對方,也無法從他人那裡接受到愛。
迴避型依戀是怎樣形成的?
迴避型依戀者在童年通常遭遇過父母的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
如果母親對於孩子的降生本身是不期待的、無準備的,甚至是充滿了懊悔和失望,那麼她可能就會冷漠地對待孩子,很少給予回應。
然而兒童是天生需要母親的愛和照顧的,但每次對母親的依戀有渴望和需求時,他們都會因遭到拒絕而產生心理痛苦。
久而久之,出於對自己的保護,他們便會做出的無可奈何的選擇:迴避一切依戀需求和親密接觸,並說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當迴避遇到焦慮:來啊,互相傷害啊
最可怕但也最常見的是,迴避型依戀者很容易吸引到焦慮型依戀的人。一個對親密有恐懼,一定要保持距離;另一個對被拋棄有恐懼,拚命拉近距離。
又因為創傷的強迫的性重複,雙方都沉浸在」你追我跑「這種熟悉的痛苦中無法脫離。
通常,兩人的真實需求都被表面的疏離、抗拒或者憤怒、焦慮所掩蓋,相互不能識別彼此的痛苦,導致溝通上經常出現障礙,一件小事可以釀造成巨大的爭執。
小編自己是一個迴避型的人,前男友是非常典型的焦慮型依戀,他時刻想要和我保持聯繫,見面的次數和時間越多越好,他會想要認識我的每個朋友,完全的融入我的生活,但這讓我特別恐慌,覺得他和我要像連體嬰一樣活著。
我倆最大的分歧就在對於「休息」的定義上,他覺得倆人一起去咖啡館待一會兒,或是到對方家一起看個電影是很好的休息放鬆的方式。
但對於迴避型的我來講,當我說想休息,就意味著「我想一個人呆著」,我也想不明白,他為什麼不能理解「見面是一個很耗神的事」。
在我們交往的過程中,他總是提要求,想要進一步再進一步,而我總是在拒絕,想要退一步再退一步,拒絕的同時感到內疚,又感覺對方不了解自己。焦慮型與迴避型依戀交往的日子啊,真的是互相都很痛苦。
怎樣和迴避型依戀的人相處?
如果你喜歡的人、交往的人、你的伴侶偏向於迴避型依戀,那麼以下是一些在與他們相處時的建議:
1 不要強迫他們
如果迴避型依戀的伴侶對你若即若離,很排斥你的接近的話,那麼首先不要強迫他們接受。
強迫或者暴怒只會讓他們處於更加激烈的壓力狀態下,變得更加退縮。
2 幫助他們認識並接受自己
我們能夠做的,是努力去幫助迴避型依戀者更了解自己,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情感反應的規律,比如在哪種情況下容易讓他們產生迴避,哪些是他們難以接受的親密舉動等等。
3 說出需求而不是玩「套路」
如果你和他人相處往往在不舒服的感覺下結束,但卻反覆發生,導致你總是產生疑問:「怎麼老是這樣?」「Ta為什麼總是躲著我?」
這可能是因為你們一直在玩「心理遊戲」(mind game),雙方進入到一個無限循環的「套路」中,無法打破溝通模式。
關於心理遊戲不多贅述,想要打破這種模式,我們需要察覺並表達出自己真實的需求(authentic needs),關注當下正在發生的時刻,而不是用過去的經驗應付對方。它需要我們不斷練習。
迴避型依戀的人還"有救嗎"?
後台常常收到很多留言,都有著同一種訴求:「我是迴避型/焦慮型/恐懼型(都屬於不安全)依戀,我該怎麼辦?我還有救嗎?」
我們並不提倡一個人需要「糾正」自己的依戀模式。每一種依戀其實都是通過自身經歷而形成的防禦模式,一個人之所以會選擇迴避親密關係,那一定是這種方式在之前的某一刻保護過Ta,產生了積極的反饋。
依戀模式確實是影響深遠的,但並不是完全固定不變。我們可以通過自省和調整,來減少依戀模式中帶來負性影響的那些方面。
Dan Siegel博士認為,通過理解早年的經歷(making sense of your story)可以來逃脫被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定義和禁錮的境地。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試著去寫自我小傳(coherent narrative),回憶自己過去的經歷,並且重新審視這些經歷的原因。
例如,「父母對我的冷漠並不是因為我不可愛,可能是他們沒有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愛。」 通過重塑經歷,來產生新的認知。
如Dan Siegel所說:
「通過理解過去的自我,我們可以解放當下的自我,並賦予未來的自我以力量。」
如果你也有相似的困擾,也許你可以從我們正在進行的「親密關係與女性成長」諮詢專題中得到幫助。
這些有關於親密關係的困擾,諮詢師都願意與你探討,與你一起探索親密關係中的恐懼、迷茫和困惑。
諮詢請戳:心理諮詢專題:親密關係與女性成長 - 簡單心理
參考資料:
Siegel, D. J. (1999). The developing mind (Vol. 296).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Rholes, W. S., Simpson, J. A., & Friedman, M. (2006). Avoidant attachme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parent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3), 275-285.
———————————————————————原文發佈於:「以冷漠與疏離逃避愛」|穿著高冷外衣的迴避型依戀者
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請戳:簡單心理
推薦閱讀:
※男女交往第一步:如何搭訕和進一步交流
※如何優雅地犯賤?
※同桌對你的影響有多大?
※吳莫愁為什麼會與張碧晨撕逼?
※你若安好都是誰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