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菩提心

在寺院完成三皈五戒的儀式之後,我們自然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佛法。我們很容易就會發現在中國大陸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這個大字的含義主要是發心廣大。發心主要是指發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的核心,其實是菩提心。

那菩提心究竟是什麼呢?

菩提心概略來說分為,世俗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而世俗菩提心又可以再次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如下圖所示,

究竟菩提心對我們來說還比較遙遠。我們在有生之年大概也沒有機會真正修到這一步。我們真正能夠發力的其實是世俗菩提心。依照我們的生活邏輯,行動是比思想更加重要的。套用在這裡即是行菩提心比願菩提心更加重要。更有甚者,可能會認為只要行菩提心就夠了。因為,我想到了就做,絕不給自己一點偷懶的機會。事實上,在佛法的修持中,願和行居於同等重要的地位。

願菩提心是菩提心修持中的重中之重

如果我們翻開佛經會有一個有趣的發現。我們會發現菩薩發願的篇幅非常長。發願當然就是願菩提心的一種表現形式。比如無量壽經,這本經書記錄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但幾乎沒有記錄阿彌陀佛捐了一個肝或者心臟給一位病人這樣的事情。再比如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這本經書記錄了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我們再來看看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裡面記錄了藥師菩薩的十二大願。還有很多經書有很大篇幅教導初發心菩薩如何去發願。

在佛法的世界裡,願和行同等重要。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初發心菩薩,願甚至比行更加重要。因為大部分時候,我們無法測度我們的幫助是否真正會對另一個眾生有利益。比如爸爸媽媽一心為了你好,認為你考公務員未來會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你偏要去創業。作為一名菩薩也是如此,大部分時候,你以為這件事對眾生有利益,但因為你的智慧有限無法真正測度事情未來的走向,可能你以為幫了他們,但事實上卻傷害了他們。所以,很多師父認為初發心菩薩,修持願菩提心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我覺得這也恰好解釋了佛經中,為什麼有那麼多菩薩在為我們示現發願這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幸在寺院遇到熱心為我們嚮導的法師,在我們做完拜佛,施食等等這些善事之後,總是會教我們將這些功德迴向給所有的眾生。就算我們想要迴向給自己的父母或者朋友,最後也要加上迴向給所有的眾生。這也是願菩提心的一種修持方式。

不少經典裡面都記錄著一個人在發起菩提心之後,會有非常大的改變。我以宗薩仁波切的講課中對願菩提心功德的描述來結束本文吧。

「釋迦牟尼佛曾講過,如果有一輛車子,車上有五百個大阿羅漢,像舍利弗這樣的大阿羅漢, 這時釋迦牟尼佛也許會用他的腳趾頭來拉車子,但是釋迦牟尼佛也可能不會來,為什麼呢?因為,這五百個大阿羅漢加起來的功德,可能還請不到釋迦牟尼佛。可是釋迦牟尼佛自己也講過,若一個人發菩提心,甚至一個人曾聽過菩提心的教授,這樣的人坐在車上,釋迦牟尼佛就得用脖子來拉這輛車子。」

推薦閱讀:

即身成佛和活佛那麼多,可下尊佛不是只有彌勒嗎?不是矛盾嗎?
如何消除恐怖?
學佛人普遍會經歷低迷的時期嗎?
吃素、吃葷不是很重要的,關鍵在心,心更重要。
為什麼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是邪見?

TAG:佛教 | 禪宗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