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羅胖」與「吳曉波」的基因差異
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內容變現的世界歸根結底是這兩個知識網紅的。
1、兩個傳媒人
羅胖與吳曉波本質上都是傳媒人,在互聯網工具革命的時代,兩人憑藉率先掌握工具紅利的優勢而挺立在風口浪尖。
但互聯網對二者的價值與意義或者說二者利用互聯網的方式卻有很大不同。
吳曉波走的是「影響力搬家」模式。憑藉財經暢銷書的人氣積累,吳曉波將現實世界的知名度與人氣「挪」到了互聯網上。
但這一「挪」不失為驚險的一躍。在讀者獲得、尋找知識與作者的方式發生巨大變革的互聯網時代,吳曉波個人影響力其實是在慢慢消退。多虧了及時轉戰互聯網,吳曉波完成了與仍然龐大的存量粉絲群在互聯網的「再次相遇」。這次重逢為自媒體「吳曉波頻道」奠定了第一批「種子用戶」。
而羅胖走的是「影響力擴張」模式。互聯網時代之前的羅胖,是央視員工一枚,雖說在電視圈是頗有名氣的製片人、主持人,但影響力僅限於圈層之內,對於其日後最核心的目標群體而言,羅振宇是誰,並沒有多少人知曉。但憑藉互聯網的連接與傳播能力,羅胖的知識型自媒體「邏輯思維」卻大紅大紫,完成了羅胖在央視這一頂級傳統媒體從未達到過,恐怕也從未奢想過的成就。
同為傳媒人,羅胖與吳曉波的產品設計、商業模式因為不同的知識養成和人生經歷被打上了不同的基因烙印。
2、電視模式VS紙媒模式
在不同形態媒體的從業經歷深刻塑造了兩人不同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
羅胖之前做的是電視。電視是一種天然的「淺薄媒體」。
播出內容隨時間線性消逝,可謂轉瞬即逝;觀看環境置於客廳這種嘈雜的家庭,甚至會客場景。
因此,作為產品的電視內容單元生命周期短,需要依靠持續的強衝擊力博取眼球方能生存。
反映在「邏輯思維」中可以發現,羅胖的每一次新產品上市或新商業模式上線都是以一種神來之筆的方式橫空出世,無論是與papi醬的合作,還是轉身「得到」付費化,每一次都是流量焦點,但事件之間並沒有邏輯關聯,而是呈現一種跳躍式的斷代感。
而吳曉波之前做的是紙媒。紙媒是一種天生的「深度媒體」。
圖文形式的媒體內容可供讀者慢速、反覆閱讀,閱讀環境也往往更為安靜和私密。
故而,紙媒內容產品生命力較長,需要依賴信息的深度挖掘而生存。
折射在「吳曉波頻道」,其內容整體架勢十足,各個板塊之間邏輯緊湊、拱衛格局結構化,產品和商業模式的發展也是循序漸進,嚴格圍繞其所謂中產階級的趣味與生活方式。
3、廣院派VS復旦派
羅胖身上帶有鮮明的廣院風格,機靈、創意不斷、才華橫溢,熱衷於業務實操,上手極快。
有一個帖子講羅胖第一次和吳曉波合作,拍《激蕩三十年》紀錄片,因為時間太緊急,要完成對親歷人物的採訪幾無可能。正在團隊一籌莫展的時候,羅胖提出可以採訪旁觀者,而且是明確提出迴避親歷者的前提下利用旁觀者來完成紀錄片。這種臨場發揮式的創意在「邏輯思維」運行的每一個節點都清晰可見。
而吳曉波則體現著復旦人的特點,閱讀量大,安靜,著力於積攢靜水深流的勢能而非爆發力。
據說吳曉波曾在大學時代讀了半個圖書館的書。這樣安靜的近乎自我修行般的閱讀學習,在廣院人身上是幾乎不可能看到的。
所以二人的產品與商業模式有著不同的核心能力。
吳曉波的核心能力是運營。依靠的是持續的內容生產。
而羅胖的核心能力是策劃。依靠的是激爆的創意點子。
從創新的角度來講,吳曉波走的是持續性創新的路子,而羅胖走的是非連續性創新或者說是脈衝式創新的路子,至於能不能顛覆,這需要歷史來回答。
一個沉著穩定,有著江南吳儂復旦派那種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卻勢鈞力沉;一個先聲奪人,有著北方京城風雲乍起那種橫掃千軍的剛猛。
在黑天鵝頻出的時代,吳曉波排兵布陣隊形齊整,但最大風險在於對時代非連續性的把握;而羅胖繼續一驚一乍,似乎頗能貼合時代特徵,但最大的風險在於每一次動作都是一次事關生死的賭博。
本知乎號內容除特殊標註外,均由高陽博士原創生產,並由「智高氣陽」知乎號版權所有。轉載請勿改動文章內容,務必標明作者信息及來源。
更多精彩內容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智高氣陽」,[DoctorGAOsView]
推薦閱讀:
※怎麼看李彥宏提出AI時代到來的說法?
※想要進入互聯網行業,有哪些職業方向?
※Facebook泄密門看起來很遠?吃瓜的你也許陷得更深
※什麼是互聯網思維?
※人類簡史(上)書摘
TAG: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