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是在給,其實是在要
作者:不懂點心理
來源:豆瓣
鏈接:https://www.douban.com/note/602361287/通過照顧你我也逃離了那個虛弱的自己我的每段感情裡面,
我總是付出得太多,慢慢的,對方都變得不再珍惜自己了。好煩自己啊,我該怎麼辦?
發消息來的這位網友說,她剛剛又失戀了。
我常常會替對方著想很多,會想他工作上是不是遇到了什麼麻煩事,我能不能幫他分擔些焦慮;他生活上會不會缺點什麼日常用品,我能不能給他買點;我買來水果要不要給他送去一些,因為他平時沒有吃水果的習慣;逛街看到些好東西,雖然很貴,雖然我收入也不高,但我還是會買下來送給他,因為想著他可能會喜歡。
為什麼我付出了那麼多,他卻好像從來沒有感動過?
01
這讓我想起叢飛的故事。叢飛是一名愛心人士,也是一位著名的歌手,叢飛商業演出頻繁,按說本該是生活富裕,但他把幾乎所有的工作收入,都拿去捐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他參加過400多場義演,捐給他人300多萬。他拚命演出,卻耽誤了自己的治療,因病而辭世。
在叢飛患病住院後,有家長因為沒有及時收到學費,便打電話來『要錢』。在得知叢飛住院的消息後,便問「何時病好出來掙錢」。
也有受助者在大學畢業後,便斷了和叢飛的聯繫。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不小心說出了曾受資助的事情,媒體報道後,他要求叢飛聯繫媒體刪去他的名字,因為覺得沒有面子。
還有受助者認為,叢飛的捐助行為是對其另有所圖。
那叢飛究竟圖的是什麼?
02
布萊克曼在《心靈的面具——101種心理防禦》一書說,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叫病理性利他。
「這是一種投射和與受害者認同之間的組合。幫助貧困者使你忽略自己的口欲(依附性)驅力,而它卻被投射到了接受者身上。你代理性地享受被照顧的滿足感,與此同時,你以剝奪來懲罰你自己,以便緩解因為你的貪婪而產生的內疚感。」
如何理解這段話呢?
簡單來說,如果我幫助別人,幫助到了連自己都比別人過的差的話,這就叫做病理性利他。
其內在的心理動力解釋是:
我把被我幫助的對象,看成是虛弱的狀態,他在我的眼裡是需要被幫助和照顧的。但是對方看似虛弱的狀態,實際上並不是對方自身的,而是我把自己的需要被幫助、被照顧、被關愛的狀態投射到了對方的身上,然後我幫助他、照顧他、關愛他。
當我在給予對方照顧和幫助的時候,我所感受到的,是自己被關愛和滋養了。
所以,我們在照顧或關愛對方的過程中,其實是在讓自己享受被別人照顧和關愛的感覺,這是一種拐彎抹角的自己照顧自己。
然而,在拐彎抹角照顧自己的過程中,對別人好,對自己卻未必好。
因為,潛意識中,我們覺得自己不配享受,不值得擁有。但,我們仍然渴望去享受,想去擁有。於是,當我們有這種渴望的念頭時候,我們會認為不對的,不該有的,不配得到的。然後又對自己有這些『貪婪』的念頭和慾望產生內疚,為了緩解自己的內疚,我們寧願去照顧那些更值得擁有這些東西的人。
於是,我們把自己的渴望投射到了別人的身上。
很多老人追著給孩子喂飯,其實也是這樣。逼孩子吃東西,只是這個老人內在的投射,因為童年時期客觀原因,經常得不到足夠得食物,所以,也會把好吃的留給孫輩,好像怎麼喂孩子都不夠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的父母省吃儉用捨不得花錢,對子女或晚輩卻大方出手。當你買部好點的手機送給父母,或請父母出去旅遊的時候,他們卻怪你亂花錢。
你覺得你是在給,其實你是在要。
你對對方的給予,很多時候往往卻是在滿足自己的渴望。
03
再想像一下,逢年過節你給父母帶了禮物,想表達下你的敬意,回頭又被父母說一頓浪費錢,爽不爽?
每次當你的生活質量有了提升,卻看到父母依然過得不怎麼樣,是不是多少會勾起一些內疚感。
當對方是一個病理性利他主義者的時候,身邊的人會有種不可名狀的難受。有內疚,也有被控制。
他們會不斷的為我們考慮這樣那樣,不斷的為我們付出這樣那樣。關鍵是,他們的付出,看起來好像只有我好,而他過得並不好,甚至可能是犧牲了自己的利益。
因為沒有在自己的父母身上得到很好的照顧,所以在照顧別人的時候,內心總會帶著照顧自己的願望,儘管不斷的給予別人照顧,但是對方感受到的很可能是內疚和控制。
而這樣的關係裡面,往往會讓另一方想要遠離。
04
病理性利他的防禦機制是怎麼產生的?通常,是早年成長環境的因素導致,比如孩子從小被父母疏於照料,又或是父母的情緒像沒有長大的孩子,而孩子則過早的懂事去照顧父母的情緒。
懂事的孩子,不但要照顧父母的情緒,還要照顧周圍人的情緒。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也因為這樣,孩子不得不壓抑自己的真是情感,不得不壓抑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慾望。
為了不給父母添麻煩,為了還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可。我們變得害怕自己的需要,同時,也害怕假如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後,而帶來的強烈的內疚感。
很多朋友都有過類似的體驗,小時候和小夥伴外出遊玩,希望父母可以支持幾元零花錢,父母不肯給。當你非常渴望的說了你的慾望之後,父母卻沒有理解,也沒有解釋,也許父母只會告訴你家裡很窮,也許父母早已被纏得不耐煩了,最後很不愉快的給了你幾元錢。
也許從此以後,都會覺得自己不配得到花錢的快樂。
很多人對金錢有很深的匱乏感,甚至是羞恥感。每當我們升起慾望和需求的時候,我們總是忍不住的在拷問自己,「你值得嗎?你配嗎?」
但我們看到身邊的人,看到自己的孩子、伴侶的時候,我們卻忍不住的想在他們身上花錢。一位朋友告訴我,他以前單身的時候,出去看到好吃的,總捨不得,總想著多賺點錢再來享受。當他戀愛的時候,他常常對女友說的口頭禪是,你喜歡嗎?喜歡咱們買!
我們在感情中拚命的付出,有時候並不完全是因為愛對方,很有可能是想通過愛對方來愛自己。
但其實,我們都忘記去問問最重要的自己,我喜歡嗎?我想要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請告訴自己,擁抱自己,你是值得的!
真實的去愛自己,才能真正的去愛別人。
推薦閱讀:
※不介意孤獨,比愛你舒服(程一電台)
※謝謝你,讓我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一段普通愛情的七個瞬間
※如何評價陳小春和老婆應采兒的感情?
※楊洋和李沁為什麼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