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未來會不會重新成為敵人?

中國與俄羅斯,稱得上是一對糾纏百年的歡喜冤家。新中國成立後,中俄有過一段蜜月期,但沒過多久,二者就反目成仇。甚至在六七十年代一度鬧到幾乎兵戎相見的地步。不過到80年代後,隨著蘇聯帝國的衰落,中俄關係緩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元氣大傷,又面臨西方世界的強勢進逼,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大幅改善了與中國的關係,希望通過和這個同樣不容於西方的世界級大國一起抱團取暖,來應對強大的外來壓力。

中俄兩國於是進入了蜜月期。二十多年來,中俄關係不斷增進,直到近年俄羅斯受西方制裁,中俄戰略合作進一步深化,中國不僅在國際政治上對普京的敘利亞攻略強力支持,經濟上更是直接予以巨額援助,為俄羅斯抵禦西方制裁提供了有力支撐。而中俄關係也由此進入歷史最好階段。

但是,儘管看上去很美,但這並不代表著二者就真的「親密無間」了。實際上,無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在增進雙邊合作的同時,其內心深處,始終對對方抱有極大的警惕。甚至充滿溫情的合作背後,也時常能看出彼此間的戒備與提防。這一點,不僅體現在俄羅斯官方對深化雙邊合作的猶疑與反覆上,就連兩國民間輿論,對雙方關係的認識也一直十分清晰——既是階段性的合作對象,而絕非真正可以長久的朋友。

這種定位和認識的產生,有著充分的歷史與現實依據:

首先,從歷史角度來看,儘管中俄已經友好了快三十年,看上去時間已經不短。但把時間跨幅拉長到整個中俄交往史,那麼衝突,以及俄羅斯對中國的壓迫,才是中俄關係的主旋律:

早在16世紀,還是沙俄與滿清時期的兩國,便圍繞遠東地區歸屬權,產生了一系列衝突。雖然通過《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等一系列協議,二者就領土劃分達成了共識。不過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中國日趨衰落,俄羅斯卻強勢崛起,中國慘遭俄羅斯侵犯,不僅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被侵奪,連外蒙古也因為俄羅斯(蘇聯)的操縱叛離而去。如果再加上當年《尼布楚》、《恰克圖》一系列合約而「主動」放棄的貝加爾湖至外興安嶺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中國因俄羅斯崛起而直接損失的國土面積,總數高達四五百萬平方公里之多!至於因為北方領土邊界後退,導致中國自動退出工業文明條件下,對北亞北極線附近無主區域的權益爭奪,這裡面的潛在損失那就更是無法計算。

而即便是在新中國成立後,蘇聯也對新中國採取了長達二十年之久的戰略高壓。蘇聯在新疆、東北的小動作,引發了一系列的邊境糾紛乃至衝突。鑒於蘇聯的強大實力和中國的孱弱處境,當時整個北中國都處在隨時可能淪陷的陰影下,國家發展也深受其累。總而言之,縱觀四百年中俄交往史,中國完成稱得上是俄羅斯大國崛起的三大主要受害國之一。

雖然中國的龐大體量和深厚底蘊,決定了中國並未像奧斯曼土耳其和蒙古帝國那樣被俄羅斯收拾的體無完膚(一個被壓製為二流國家,另一個更是淪落到十八流),但這種北部邊緣板塊被幾乎剝奪殆盡的損失,也足夠中國傷筋動骨的了。

俄羅斯踩著中國上位的崛起歷程,決定了中俄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歷史積怨——相較於幾百年的屈辱史,短短二三十年的親善,明顯不足以抹平中國人心中的深刻傷痕。

而除了歷史積怨外,對中俄未來關係影響更大的,是兩國現有格局下所形成的結構性地緣矛盾:

就中國來說,華夏文明自誕生之日起,就長期遭受北方地緣勢力的威脅。在古典時代,這種威脅,主要體現在北方游牧勢力,對中原華夏農耕文明的摧殘。每一次游牧勢力的襲擾,無論入侵部族最後是否融入華夏,但這個入侵過程,都會對當時的華夏文明構成巨大的傷害。

雖然工業時代的來臨,游牧武裝迅速衰落,但俄羅斯這個世界級工業強國的崛起,以及對北亞的全盤佔領,使得它取代了昔日塞外游牧武裝的位置,繼續延續了北方對中原壓制的東亞大陸傳統地緣政治格局。中國仍然不得不時刻面臨來自強大北方軍事力量的威脅。

作為東亞大陸的擁有者,中國天然具備世界級大國的地緣實力。但這樣一個世界級地緣大國,其半個核心區(整個中國北方),都一覽無遺的暴露在另一個世界級軍事大國的面前,這對中國的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可想而知。雖然就國際形勢而言,眼下的中俄沒有對抗的可能,但只要這種格局存在,它就是中國國家安全的一大隱患——而且這個隱患的危害程度,足以致命!

這是從中國角度來說的,而就俄羅斯而言,這種地緣格局,對它同樣是一種煎熬:

俄羅斯北亞板塊總面積高達1300萬平方公里,是俄羅斯能名列世界級大國的最大資本所在。可就這樣一塊廣袤疆土,由於緯度偏高,氣候苦寒,所以工農業開發嚴重受限,文明程度不高——時至今日,整個俄羅斯西伯利亞人口不過4000萬,其中面積670萬平方公里的遠東板塊(大致為前蘇聯的遠東經濟區),人口才不過700萬。單從這稀少的人口,便足以證明該地區地緣實力之有限。

除了自身地緣實力的受限,地緣結構上,俄羅斯對北亞的控制也十分孱弱。俄羅斯國土呈東西走向,本部核心區東歐平原又在國土最西段,遙遠的距離,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嚴重限制了本部對其地緣影響力的投射——這意味著俄羅斯對北亞的控制力嚴重不足。

北亞是俄羅斯的大國之基(沒有北亞,俄羅斯依然可以獨立成國,但跟「世界級」三字就扯不上關係了),可就這樣一個板塊,其自身實力極差,本部也難以對它有效影響。這種孱弱的處境,使得任何有能力威脅到北亞的勢力,都足以讓俄羅斯萬分戒備。

而中國,恰好就是這個星球上,最有能力威脅北亞的地緣勢力。中國與北亞大範圍毗鄰,而且中國本身就是實力不遜於俄羅斯的世界級大國,與北亞山水相連(最多也就隔個同樣欠缺地緣實力的蒙古高原)的華北、東北、西北三大板塊,雖然在中國內部算不上一流,但比起北亞,其實力簡直不知強了多少倍。所以,從地緣角度說,中國這個世界級大國的存在,天然對俄羅斯對北亞的佔有構成致命威脅。

這在以前,或許還不是問題。當年的中國,深陷農耕泥沼,而俄羅斯卻趕上了工業革命的東風,獲得了文明程度的質級差距,保證了其不僅無需擔憂北亞,甚至有能力以其為依託,進而威懾中國的三北。

但問題是,文明發展程度的差距是後天的,可以通過發展來彌補。隨著中國走向正軌,其強大地緣實力逐漸釋放,所以在文明發展水平,以及綜合國力方面趕上,甚至超越了俄羅斯。

這對俄羅斯來說,就很可怕了。畢竟這意味著,無論是從綜合國力,還是從地緣關係上,中國都具備了與俄羅斯爭奪北亞的能力。

雖然當下的國際形勢,以及俄羅斯的大國實力(特別是核實力),以及對北亞佔有的即定事實,決定了現階段的中國,不可能打北亞的主意。但是,這些條件都不是恆定不變的。隨著中國國力的繼續增強,以及國際形勢的變化,無法排出中國重新覬覦北亞的可能。

而從趨勢來看,這種可能性正在增強。中國現在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國,而且與美國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小。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其地緣影響力也在不斷釋放,並與美國在東亞產生激烈衝突。

考慮到中國國力增速快於美國的趨勢,以及中國作為東亞本土勢力的地緣優勢,這場博弈雖然短期內難見分曉,但從長遠看,中國擠走美國,建立自己主導的東亞新秩序,這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一旦美國在東亞被中國擠出,其在整個西太平洋地區也勢必難以有效立足。而在失去西太平洋後,美國在印度洋的霸權也有可能走向終結(印度洋是四大洋中與美國地緣關係最為疏離的板塊,美國只能從太平洋、大西洋兩個方向間接對其投射影響。一旦東亞落入中國之手,美國的太平洋通道就被切斷,屆時美國雖然能繼續維持在印度洋的存在,但其相對影響力將大大折扣,不足以保持壓制群雄的霸權地位)。

隨著西太平洋的失去和印度洋霸權的大幅削弱,美國雖然仍是世界第一大國,但這種第一的內涵,已經不足以支撐其繼續扮演全球秩序統馭者的角色。而美國的這種削弱,又與中國國力的增強相伴隨,這意味著中國已在相當程度上,有了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實力。

這種情況下,中俄抱團抗美的必要性已經大打折扣——而這正是中國願意跟俄羅斯拋棄前嫌,親密合作的基本前提。

而到這個階段後,中國經略北亞的內在動力卻在增長。在打造出東亞,乃至西太平洋的秩序,並破除美國的全球霸權後,一方面,中國已經無懼美國壓制,另一方面,中國也必須尋找新的地緣擴張方向。而北亞從地緣關係,以及對中國的意義而言,有可能會成為中國的下一個目標。

如果中國果真將戰略目標對準北亞。那就意味著中俄蜜月的終結,以及對抗博弈的開始。

退一步說,即便屆時的中國基於對俄羅斯的忌憚(尤其是核武庫——這個沒人頂得住)不打北亞的主意,俄羅斯也會主動與中國疏遠。

這主要是基於兩方面原因:

首先,地緣上,一個強大到能與美國並駕齊驅的中國,對北亞的潛在威脅實在太過巨大,所以即便中國一時無意北亞,但從長遠看,俄羅斯必須未雨綢繆,對中國加以限制,否則一旦中國改變戰略,俄羅斯將承受難以想像的壓力——就算這種壓力不是直接的軍事對抗,但冷戰的壓力也足以致命,畢竟蘇聯的解體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鑒。

其次,隨著中國崛起,國際形勢也會發生變化。二戰以來,美國一直是俄羅斯最大的對手。但美國與俄羅斯,分居東西半球,本身並不存在十分嚴重的結構性地緣衝突。美國對俄羅斯的壓制,是建立在其全球霸主地位之上的——俄羅斯世界級大國(曾經還是超級大國)的身份地位,決定了其天然對美國霸權構成嚴重威脅。所以,削弱俄羅斯,成為維護美國全球霸主地位所必須要做的事。

但如果中國取代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地位,進而削弱美國在印度洋的霸權,那麼美國縱然還是世界第一強國,但全球霸主地位便已不復存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壓制俄羅斯的必要性便大打折扣。而且無論是從地緣關係,還是從實力對比來看,那個時候的中國,都遠比俄羅斯更有能力威脅美國利益,這種情況下,美國就有可能改變立場,轉而放棄對俄羅斯的打壓,甚至一定程度的予以幫助,然後借中俄結構性地緣矛盾,聯俄制中(特朗普對中俄的不同態度,已展露出這種戰略思維的苗頭)。

當然,俄羅斯只要還能保有一千七百萬平方公里土地,就依然具備全球爭霸潛力。從這一點來說,美國對俄羅斯的支持,絕對是有限的,不可能達到中俄互助抗美的程度(美國助俄不過是由上而下,其戰略基調是為了重奪霸權,所以不可能對俄羅斯這個世界級大國幫助太多——畢竟它同樣具備威脅美國的能力,只不過程度比中國稍淺而已;而中俄抗美則是由下往上,其戰略基點是基於兩國生存需要,這種內涵的不同,決定了美俄的親近天然有限)

但饒是如此,沒了美國的壓制,甚至還能得到它一定的幫助,俄羅斯的外部壓力也會大大緩解,這意味著它也更有能力,來對中國方向的潛在威脅,採取更多的防禦措施。

總而言之,隨著中國的強勢崛起和美國的霸權衰退;俄美間基於全球爭霸產生矛盾,正隨著美國霸權的相對衰退而逐漸消解;相反,中俄關於北亞的結構性矛盾,卻因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地緣影響力的逐漸擴張,而愈發凸顯。

基於這種國際形勢的變化,中俄關係,正在渡過最黃金階段。接下來的歲月里,中俄關係可能會呈現出兩種趨勢:在中國國力日趨增強,但還未建立東亞新秩序之前,鑒於美國依然是全球霸主,中俄合作的整體框架不會改變,但合作推進的增速方面會逐漸放緩,甚至趨於停滯。

而一旦中國建立東亞新秩序,取代美國對西太平洋的統治權,進而破除美國在印度洋的優勢地位,那麼隨著美國全球霸權的終結,中俄戰略合作將宣告結束,最好的結果,也頂多就是各行其是,坐等對方倒霉;而如果形勢進一步激化,不排出會出現博弈和對抗。

而俄美關係,則會有一定程度的緩和甚至走近,不過不可能達到中俄今日這種程度,更不可能與美國與西方其他國家的關係相比,二者會在彼此提防,高度戒備的情況下,在遏制中國這個細分領域,展開一些合作——就像80年代美國助華抗蘇那樣。

這就是中國崛起大背景下,中俄關係未來的發展趨勢。

當然,即便有朝一日中俄疏遠,這個程度和內涵也是有差異的。這個差異就體現在,是一般性的政治經濟博弈,還是全方位的對抗。而這種差異,取決於中國崛起完成後,對北亞的態度。如果中國決計強勢經略北亞,那麼中俄正面對抗不可避免(當然,直接戰爭不大可能——兩國的核武庫都不是對方可以承受的了的;但拼資源消耗的冷戰可能性不排除);而如果中國繼續擱置北亞——就如今日這般,那麼中俄關係依然會走向疏遠,但最多也就是規則下的博弈而已,應不至於瀕臨破裂,更不至於正面對抗。

那麼,屆時的中國,更有可能採取哪一種戰略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會在接下來的《地緣政治:中國為什麼需要北亞?》一節中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第132章——俄羅斯之第19節。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朋友,請訂閱微信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地緣政治(19):如何看待中國開發商租借斯里蘭卡港口,租賃期99年│脫苦海
巴基斯坦貧窮混亂的根源何在?
日本為什麼要侵略中國?
地緣政治(22):如果蒙古國有幾千萬人口,會怎樣影響世界格局?│脫苦海
略談三世界理論及歐美中心論

TAG:國際政治 | 地緣政治 |